更新时间:2025-07-28 05:00:45 | 信息编号:70612 |
南京夫子庙老字号永和园重新开业,特色小吃一个不落
当年位于贡院西街的永和园。
易址复业的永和园酒楼。薛玲摄
被誉为“秦淮之巅”的永和园重现江湖!据扬子晚报3月12日A33版报道,《百年老店永和园面临拆迁》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科举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坐落于贡院西街的永和园不幸被纳入拆迁名单。众多南京市民对此表示忧虑,担心永和园拆除后是否会像其他老字号一样,从此从生活中消失?扬子晚报的记者在昨日经过夫子庙时,不经意间发现,永和园酒楼已经搬迁至夫子庙北牌坊的状元楼西侧,并完成了搬迁后的重建与重新开业。
新店依旧古朴,特色小吃一样不少
扬子晚报记者日前意外地发现了搬迁后重新开业的永和园,内心既感惊讶又充满喜悦。他踏入位于建康路68号的永和园新址,只见林散之先生题写的“永和园”招牌在朝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踏入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宁静优雅的古风古韵,而店角的一池红鲤更是为店内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尽管永和园复业后规模有所减小,然而那些深受“老南京”喜爱的鸡汁干丝、蟹壳黄烧饼以及小笼包饺等特色美食依然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新店主要吸引市民消费,诸多小吃的售价甚至有所降低。拆迁前,永和园的营业时间始于上午9点30分,而复业后,它不仅恢复了日常营业,还将早餐服务的时间提前到了早上7点。
在采访过程中,扬子晚报的记者不期而遇了一祖孙三人,他们兴奋地说:“听家门口的邻居说永和园重新开业了,所以我们特地从集庆门乘车而来。”正品尝着蟹壳黄烧饼的陈老先生满脸笑容地补充道:“味道真的很好,还是原来的那个味道。”
将对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梳理传承
永和园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首批“中华老字号”荣誉,2012年,其小吃制作技艺亦被纳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因拆迁原因,永和园暂时离开了夫子庙的核心区域,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负责人表示,这正是一个契机,让永和园得以对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进行整理,同时,也将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永和园能够在短短数月内迅速恢复营业,这既是因为集团肩负着责任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也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最为关键的是,作为老字号,其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绝不能中断。永和园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时指出,若永和园不能及时恢复运营,技术人员可能会流失,而永和园的复业不仅意味着老字号的饮食文化和小吃制作技艺将得到保存,也预示着这些传统技艺将得以传承。
链接>>>
历史名人与永和园
永和园在其发展历史上,还与多位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自清最爱永和园烧饼
那些对永和园有所了解的“老南京”们,必定知晓秦淮八绝中便包含了永和园的鸡汁干丝与蟹壳黄烧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款美食竟然共同孕育出了中国散文的瑰宝——《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傍晚时分,我国现代散文领域的杰出代表朱自清与俞平伯携手漫步秦淮河畔。他们对永和园的茶点情有独钟,因此在游览之前,特意前往雪园(即永和园)品尝小吃。在茶馆里,他们品尝了一盘豆腐干丝,又吃了两个烧饼,随后,他们歪歪扭扭地踏上夫子庙前停泊的画舫,懒散地躺在了藤椅上。江南之地,即便到了傍晚,依然闷热难耐……在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他所描述的豆腐干丝和烧饼,正是源自雪园。
朱自清对永和园的烧饼情有独钟,三年之后,他仍满怀深情地回忆道:“我总觉得那芝麻烧饼尤为出色,形状是长长的圆形,新鲜出炉时,香气扑鼻、酥脆可口、色泽洁白……”他如此生动地描绘了永和园的烧饼。
侯宝林表演“武松打虎”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梅兰芳携同家人踏入永和园茶社,一尝心驰神往的美味小吃。不一会儿,食客们便认出了这位京剧界的泰斗,消息迅速传开,一传十,十传百,茶社内外很快被热情的顾客和戏迷们围得水泄不通。
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日子,曲艺表演大师侯宝林应声而至永和园,踏入门槛便被茶客们一眼认出,“来段表演!来段表演!”的话语在店内迅速蔓延,场面瞬间变得热闹非凡。深受南京人热情感染,侯宝林即兴在店内演绎了《武松打虎》,赢得了满堂的掌声与喝彩。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2.43.249 |
南京夫子庙老字号永和园重新开业,特色小吃一个不落
当年位于贡院西街的永和园。
易址复业的永和园酒楼。薛玲摄
被誉为“秦淮之巅”的永和园重现江湖!据扬子晚报3月12日A33版报道,《百年老店永和园面临拆迁》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科举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坐落于贡院西街的永和园不幸被纳入拆迁名单。众多南京市民对此表示忧虑,担心永和园拆除后是否会像其他老字号一样,从此从生活中消失?扬子晚报的记者在昨日经过夫子庙时,不经意间发现,永和园酒楼已经搬迁至夫子庙北牌坊的状元楼西侧,并完成了搬迁后的重建与重新开业。
新店依旧古朴,特色小吃一样不少
扬子晚报记者日前意外地发现了搬迁后重新开业的永和园,内心既感惊讶又充满喜悦。他踏入位于建康路68号的永和园新址,只见林散之先生题写的“永和园”招牌在朝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踏入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宁静优雅的古风古韵,而店角的一池红鲤更是为店内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尽管永和园复业后规模有所减小,然而那些深受“老南京”喜爱的鸡汁干丝、蟹壳黄烧饼以及小笼包饺等特色美食依然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新店主要吸引市民消费,诸多小吃的售价甚至有所降低。拆迁前,永和园的营业时间始于上午9点30分,而复业后,它不仅恢复了日常营业,还将早餐服务的时间提前到了早上7点。
在采访过程中,扬子晚报的记者不期而遇了一祖孙三人,他们兴奋地说:“听家门口的邻居说永和园重新开业了,所以我们特地从集庆门乘车而来。”正品尝着蟹壳黄烧饼的陈老先生满脸笑容地补充道:“味道真的很好,还是原来的那个味道。”
将对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梳理传承
永和园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首批“中华老字号”荣誉,2012年,其小吃制作技艺亦被纳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因拆迁原因,永和园暂时离开了夫子庙的核心区域,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负责人表示,这正是一个契机,让永和园得以对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进行整理,同时,也将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永和园能够在短短数月内迅速恢复营业,这既是因为集团肩负着责任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也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最为关键的是,作为老字号,其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绝不能中断。永和园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时指出,若永和园不能及时恢复运营,技术人员可能会流失,而永和园的复业不仅意味着老字号的饮食文化和小吃制作技艺将得到保存,也预示着这些传统技艺将得以传承。
链接>>>
历史名人与永和园
永和园在其发展历史上,还与多位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自清最爱永和园烧饼
那些对永和园有所了解的“老南京”们,必定知晓秦淮八绝中便包含了永和园的鸡汁干丝与蟹壳黄烧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款美食竟然共同孕育出了中国散文的瑰宝——《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傍晚时分,我国现代散文领域的杰出代表朱自清与俞平伯携手漫步秦淮河畔。他们对永和园的茶点情有独钟,因此在游览之前,特意前往雪园(即永和园)品尝小吃。在茶馆里,他们品尝了一盘豆腐干丝,又吃了两个烧饼,随后,他们歪歪扭扭地踏上夫子庙前停泊的画舫,懒散地躺在了藤椅上。江南之地,即便到了傍晚,依然闷热难耐……在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他所描述的豆腐干丝和烧饼,正是源自雪园。
朱自清对永和园的烧饼情有独钟,三年之后,他仍满怀深情地回忆道:“我总觉得那芝麻烧饼尤为出色,形状是长长的圆形,新鲜出炉时,香气扑鼻、酥脆可口、色泽洁白……”他如此生动地描绘了永和园的烧饼。
侯宝林表演“武松打虎”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梅兰芳携同家人踏入永和园茶社,一尝心驰神往的美味小吃。不一会儿,食客们便认出了这位京剧界的泰斗,消息迅速传开,一传十,十传百,茶社内外很快被热情的顾客和戏迷们围得水泄不通。
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日子,曲艺表演大师侯宝林应声而至永和园,踏入门槛便被茶客们一眼认出,“来段表演!来段表演!”的话语在店内迅速蔓延,场面瞬间变得热闹非凡。深受南京人热情感染,侯宝林即兴在店内演绎了《武松打虎》,赢得了满堂的掌声与喝彩。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