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遇见世遗:福州粿,传统美食背后的独特韵味
更新时间:2025-07-13 09:01:38 信息编号:69904

遇见世遗:福州粿,传统美食背后的独特韵味

浏览人气:56

遇见世遗:福州粿,传统美食背后的独特韵味

福州的粿

施昌寿

在《康熙字典》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粿”字:“粿,发音为果,是一种米制食品。”这体现了福州人对古汉语的尊崇,从中可见一斑。

福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粿作为其中的一大亮点。汪曾祺的小品《萝卜》虽篇幅不长,却生动地描绘了各地萝卜的多样品种,趣味盎然。受到他的启发,我也想聊聊福州的粿。

首先来谈谈最常见的芋粿和菜头粿。芋粿是将芋头与米浆混合蒸煮而成的芋头糕,既可直接食用,亦能切成三角形状,在平底锅中加油煎制,稍加一些水,以免煎焦。若是以槟榔芋为原料制作的芋粿,更是上乘之选,煎制后散发出香葱与五香粉的香气,口感十分美妙。而以福州槟榔芋为主要食材蒸煮而成的“芋泥”,则是一道独具风味的甜品,适合摆上宴席。林则徐曾邀请英国人义律品尝芋泥,结果让他吃出了尴尬,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槟榔芋之所以受到喜爱,在于其入口即化的口感。福州人常用一句俗语来调侃那些不自量力的人:“做得出沙沙槟榔芋的。”或许古代皇帝未曾有机会品尝到福州的槟榔芋,否则它也可能会像广东的荔浦芋一样,成为贡品,身价倍增。

芋粿经过油炸,被称作烰粿,其外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酥脆可口,而内部依旧保持着原本的色泽和热度,这种独特的风味被称为“金裹玉”,在福州的鼎边糊店(亦称“粿店”)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干点之一,与形状像轮胎的虾酥、形状似飞碟的蛎饼以及球形炸油糍并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食品的独特风味逐渐消失,虾酥中不再有虾肉、蛎饼中不再有蛎子,芋粿也鲜少能见到芋头的踪影,只剩下简单的米粿经过油炸。

菜头粿,又称萝卜糕。在福州,人们习惯将萝卜称作“菜头”。此糕品名由来一目了然,它是由新鲜萝卜切丝,与米浆混合蒸制而成。在传统节日,家庭人口众多,拥有大锅灶的住户会磨制米浆,清洗蒸笼,忙碌地制作芋粿和菜头粿,以供孩子们或来客享用。菜头粿通常只煎不炸,因其独特的萝卜风味且口感不粘牙,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家庭人口减少,小规模烹饪变得普遍,人们想吃啥便去超市选购,偶尔在街巷角落还能见到推着自行车,车后架上摆放着两层蒸笼的小贩,他们按斤售卖菜头粿和芋头粿,相较于面包、蛋糕等甜点,这些小吃显得更加经济实惠。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芋头粿和菜头粿亦是如此。福州人常常将某些事物形容得既不像萝卜也不像芋头,形象地比喻为“唔像萝卜唔像芋”。

孟春之际,清明粿便提前出现在市场上。这种粿,人们也称其为“波波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采用了菠菜汁调色,呈现出诱人的绿色。在粿的内部,填充着豆沙或枣泥馅料。在制作过程中,糯米和粳米的搭配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糯米放得越多,做出来的粿就越柔软;而如果糯米放得少一些,粿就会稍微硬一些,但同时也更有弹性。清明粿作为福州人祭祖时不可或缺的供品,扫墓(压纸)仪式后,人们还会将其带回家中,分给孩子们享用,以求好运,并寓意祖先曾品尝过的恩赐。通常情况下,这种粿无需再次烹饪。在许多地区,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传统上是不点火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种新的不良风气逐渐显现:扫墓时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原本静谧用以寄托哀思的墓地陵园,如今却烟雾弥漫,噪音不绝于耳,即便是先人若在地下有知,恐怕也难以得到安宁。

白粿,作为福州地区除米饭、面食、粉干之外的常见主食,其原料主要选用籼米,形状通常为长条椭圆形,长度约半尺,宽度约两寸,讲究的还会用模具压制成带有花纹的圆形饼状。在售卖米和面的粮店中,通常也会兼售白粿干。购买后需先将其泡软,再切成片状进行烹饪或炒制。在福州餐馆中,炒白粿是一道既适合搭配酒水又能够满足食量的传统佳肴。而在家庭厨房,每逢佳节或接待亲友时,也能自制出上得了桌的美味白粿。福州人在烹饪白粿时,十分注重选材搭配,对烹饪温度有严格的要求,且必须使用充足的食用油。所选食材包括甘蓝、油菜心、西兰花、青蒜或蒜薹、香菇或木耳、虾仁等,种类丰富,不拘泥于一种;而瘦肉、腊肉或香肠等则并非必需。白粿和西兰花需先在开水中焯水后沥干,接着放入足量的油中翻炒,油量不足易导致粘锅;而青菜和青蒜则应在最后加入,以保持其翠绿色泽。翻炒过程中适量加入糖分,无需添加鸡精,以虾油调咸,避免使用豉油与盐,临出锅时淋上少许料酒,这样烹制出的炒白粿色泽、香气和味道俱佳,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

九重粿,亦称九层粿,是重阳节期间的传统美食。在《闽菜史谈》一书中,刘立身先生如此记载:“选用优质籼米,亦可适量添加糯米或粳米,经过浸泡研磨成米浆,然后将米浆等分为九份。”在每一等量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不同色彩的调色剂,通常包括红色、浅黄色(或者绿色)以及白色这三种颜色。在蒸制过程中,需在蒸笼底部铺上纱布,然后放入第一层材料,待其半熟后,再铺上第二层,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九层。九重粿因其口感滑润细腻、味道清淡且带有微微香气,深受老年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与市面上售卖的果冻相比,它更健康,也更环保。

在此还需补充一点,福州人有一种叫“粿”的称呼,但其所指并非真正的“粿”,而是指我们常在早餐时见到的“油炸粿”。

油条,又称油炸粿,是近代与豆浆一同进入福州的鼎边糊类食品。在福州方言中,“粿”、“鬼”、“桧”三者发音相同。据传,自宋代起,民众因痛恨奸臣秦桧及其妻子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良岳飞,便将发酵后的面条捏成两人扭打在一起的形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金黄,以此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怒,故称之为“油炸桧(鬼)”。粤语中也有相同的称呼。南方的油炸粿与北方的油条在长度上存在差异,且在口感上各具特色。闽粤地区的油炸粿因明矾含量较高,吃起来更为松脆;而北方油条则因面粉较多,吃起来口感厚实且有嚼劲。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撕成两根。油炸粿之所以是粿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原因是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非大米。

临近年终,“年瞑兜”时节来临,福州人将蒸年糕称作“炊糖粿”。这种糖粿主要由米浆、糖和油制成,其中加入红糖的称为糖粿,而加入白糖的则称作白糖粿。为了祈求节日吉祥,白糖粿上常常点缀着红色的小点。吃年糕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即便不食用,供奉天地和祖先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现代化进程,厨房中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大灶和蒸笼。春节期间,若想增添节日氛围,只需前往超市选购一块,将其摆上年夜饭的餐桌,初一的早餐再食用一块,甚至有些人直到元宵节都未能将其吃完,结果发现其表面长出了绿霉和黑斑,无奈只能丢弃。

福州的传统居民,无论春夏秋冬,都离不开与“粿”的亲密接触。这种“粿”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气息……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27.37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遇见世遗:福州粿,传统美食背后的独特韵味

发布时间:2025-07-13 09:01:38

遇见世遗:福州粿,传统美食背后的独特韵味

福州的粿

施昌寿

在《康熙字典》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粿”字:“粿,发音为果,是一种米制食品。”这体现了福州人对古汉语的尊崇,从中可见一斑。

福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粿作为其中的一大亮点。汪曾祺的小品《萝卜》虽篇幅不长,却生动地描绘了各地萝卜的多样品种,趣味盎然。受到他的启发,我也想聊聊福州的粿。

首先来谈谈最常见的芋粿和菜头粿。芋粿是将芋头与米浆混合蒸煮而成的芋头糕,既可直接食用,亦能切成三角形状,在平底锅中加油煎制,稍加一些水,以免煎焦。若是以槟榔芋为原料制作的芋粿,更是上乘之选,煎制后散发出香葱与五香粉的香气,口感十分美妙。而以福州槟榔芋为主要食材蒸煮而成的“芋泥”,则是一道独具风味的甜品,适合摆上宴席。林则徐曾邀请英国人义律品尝芋泥,结果让他吃出了尴尬,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槟榔芋之所以受到喜爱,在于其入口即化的口感。福州人常用一句俗语来调侃那些不自量力的人:“做得出沙沙槟榔芋的。”或许古代皇帝未曾有机会品尝到福州的槟榔芋,否则它也可能会像广东的荔浦芋一样,成为贡品,身价倍增。

芋粿经过油炸,被称作烰粿,其外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酥脆可口,而内部依旧保持着原本的色泽和热度,这种独特的风味被称为“金裹玉”,在福州的鼎边糊店(亦称“粿店”)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干点之一,与形状像轮胎的虾酥、形状似飞碟的蛎饼以及球形炸油糍并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食品的独特风味逐渐消失,虾酥中不再有虾肉、蛎饼中不再有蛎子,芋粿也鲜少能见到芋头的踪影,只剩下简单的米粿经过油炸。

菜头粿,又称萝卜糕。在福州,人们习惯将萝卜称作“菜头”。此糕品名由来一目了然,它是由新鲜萝卜切丝,与米浆混合蒸制而成。在传统节日,家庭人口众多,拥有大锅灶的住户会磨制米浆,清洗蒸笼,忙碌地制作芋粿和菜头粿,以供孩子们或来客享用。菜头粿通常只煎不炸,因其独特的萝卜风味且口感不粘牙,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家庭人口减少,小规模烹饪变得普遍,人们想吃啥便去超市选购,偶尔在街巷角落还能见到推着自行车,车后架上摆放着两层蒸笼的小贩,他们按斤售卖菜头粿和芋头粿,相较于面包、蛋糕等甜点,这些小吃显得更加经济实惠。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芋头粿和菜头粿亦是如此。福州人常常将某些事物形容得既不像萝卜也不像芋头,形象地比喻为“唔像萝卜唔像芋”。

孟春之际,清明粿便提前出现在市场上。这种粿,人们也称其为“波波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采用了菠菜汁调色,呈现出诱人的绿色。在粿的内部,填充着豆沙或枣泥馅料。在制作过程中,糯米和粳米的搭配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糯米放得越多,做出来的粿就越柔软;而如果糯米放得少一些,粿就会稍微硬一些,但同时也更有弹性。清明粿作为福州人祭祖时不可或缺的供品,扫墓(压纸)仪式后,人们还会将其带回家中,分给孩子们享用,以求好运,并寓意祖先曾品尝过的恩赐。通常情况下,这种粿无需再次烹饪。在许多地区,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传统上是不点火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种新的不良风气逐渐显现:扫墓时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原本静谧用以寄托哀思的墓地陵园,如今却烟雾弥漫,噪音不绝于耳,即便是先人若在地下有知,恐怕也难以得到安宁。

白粿,作为福州地区除米饭、面食、粉干之外的常见主食,其原料主要选用籼米,形状通常为长条椭圆形,长度约半尺,宽度约两寸,讲究的还会用模具压制成带有花纹的圆形饼状。在售卖米和面的粮店中,通常也会兼售白粿干。购买后需先将其泡软,再切成片状进行烹饪或炒制。在福州餐馆中,炒白粿是一道既适合搭配酒水又能够满足食量的传统佳肴。而在家庭厨房,每逢佳节或接待亲友时,也能自制出上得了桌的美味白粿。福州人在烹饪白粿时,十分注重选材搭配,对烹饪温度有严格的要求,且必须使用充足的食用油。所选食材包括甘蓝、油菜心、西兰花、青蒜或蒜薹、香菇或木耳、虾仁等,种类丰富,不拘泥于一种;而瘦肉、腊肉或香肠等则并非必需。白粿和西兰花需先在开水中焯水后沥干,接着放入足量的油中翻炒,油量不足易导致粘锅;而青菜和青蒜则应在最后加入,以保持其翠绿色泽。翻炒过程中适量加入糖分,无需添加鸡精,以虾油调咸,避免使用豉油与盐,临出锅时淋上少许料酒,这样烹制出的炒白粿色泽、香气和味道俱佳,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

九重粿,亦称九层粿,是重阳节期间的传统美食。在《闽菜史谈》一书中,刘立身先生如此记载:“选用优质籼米,亦可适量添加糯米或粳米,经过浸泡研磨成米浆,然后将米浆等分为九份。”在每一等量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不同色彩的调色剂,通常包括红色、浅黄色(或者绿色)以及白色这三种颜色。在蒸制过程中,需在蒸笼底部铺上纱布,然后放入第一层材料,待其半熟后,再铺上第二层,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九层。九重粿因其口感滑润细腻、味道清淡且带有微微香气,深受老年人和孩子们的喜爱。与市面上售卖的果冻相比,它更健康,也更环保。

在此还需补充一点,福州人有一种叫“粿”的称呼,但其所指并非真正的“粿”,而是指我们常在早餐时见到的“油炸粿”。

油条,又称油炸粿,是近代与豆浆一同进入福州的鼎边糊类食品。在福州方言中,“粿”、“鬼”、“桧”三者发音相同。据传,自宋代起,民众因痛恨奸臣秦桧及其妻子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良岳飞,便将发酵后的面条捏成两人扭打在一起的形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金黄,以此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怒,故称之为“油炸桧(鬼)”。粤语中也有相同的称呼。南方的油炸粿与北方的油条在长度上存在差异,且在口感上各具特色。闽粤地区的油炸粿因明矾含量较高,吃起来更为松脆;而北方油条则因面粉较多,吃起来口感厚实且有嚼劲。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撕成两根。油炸粿之所以是粿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原因是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非大米。

临近年终,“年瞑兜”时节来临,福州人将蒸年糕称作“炊糖粿”。这种糖粿主要由米浆、糖和油制成,其中加入红糖的称为糖粿,而加入白糖的则称作白糖粿。为了祈求节日吉祥,白糖粿上常常点缀着红色的小点。吃年糕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即便不食用,供奉天地和祖先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现代化进程,厨房中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大灶和蒸笼。春节期间,若想增添节日氛围,只需前往超市选购一块,将其摆上年夜饭的餐桌,初一的早餐再食用一块,甚至有些人直到元宵节都未能将其吃完,结果发现其表面长出了绿霉和黑斑,无奈只能丢弃。

福州的传统居民,无论春夏秋冬,都离不开与“粿”的亲密接触。这种“粿”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气息……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