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7 00:01:04 | 信息编号:72304 |
过年你知道年味究竟是什么吗?
有些人认为,过年的气氛体现在鞭炮接连不断的响声里,也体现在空中绚烂多彩的烟火中,还有人觉得,年味藏在车站码头人潮涌动的喧嚣里,也藏在归家者急促的行进节奏中,更有人觉得,年味就是长辈给晚辈的丰厚红包,依我看来,年味其实汇聚在人们口中的可口饭菜里,无论是除夕夜的合家欢聚,还是随后的走亲访友,都绕不开一个“吃”字,过年就是一次次宴席的接连举办。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甘肃,也称作甘或陇,坐落于中国的西北部。这里拥有长达八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学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作“河岳发源、羲轩故里”。华夏先民的代表伏羲、女娲以及黄帝,根据传说出生于甘肃境内,西王母曾降临泾川县回中山,周部族发源于庆阳地区,秦部族起源于天水与陇南一带,天下姓李的人群祖籍在陇西。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一下甘肃的地方风味小吃。
1、 兰州清汤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又叫"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出名的小吃,也是最受欢迎的大众化经济食品,被当地人称作兰州的麦当劳。这种面食始于光绪年间,由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因为肉质酥烂、汤头鲜美、面条细腻而闻名世界。它有五大特色,分别是汤色清澈、萝卜洁白、辣油鲜红、香菜翠绿、面条金黄。面条按粗细不同,有各种形态,例如大宽、宽面、细面、二细、毛细和韭叶子等。手工现场制作面条,一碗不到两分钟就能完成,然后浇上精心熬制的牛肉汤和切好的白萝卜,再配上鲜红的辣椒油、翠绿的蒜苗和香菜,吃起来让人赞叹不已。
2、米汤油馓子
黄米和扁豆混合制作米汤,在砂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少量面粉或玉米淀粉调成糊状倒入锅中,搭配适量的含碘调味盐;食用前,淋上少许食用油、撒上葱花和花椒调料即可。这种米汤味道咸香,色泽呈黄色,口感细腻,甜中带香。吃的时候,把炸好的馓子切成小段,放入扁豆米汤里,再添上一点白糖。它是一种既省钱又美味的家常小吃。在酷暑时节,或者喝醉了酒,吃点米汤油炸面圈,既能让人感觉凉快些,也能让食欲变得更好些。
3、拔丝洋芋
这道菜源自甘肃地区,主要食材为当地盛产的洋芋,有时夏季也会选用白兰瓜来制作成拔丝白兰瓜这道甜点。洋芋需要先清洗干净并去掉外皮,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滚刀状或菱形块,分批次放入热油中炸至表面呈现金黄色。另取一个炒锅,保留少量底油,加入白糖后持续搅拌,确保糖分受热均匀并完全融化成液态,当糖液开始冒出细小的针尖状气泡时,立即将炸好的洋芋块倒入锅中,同时撒上炒香的芝麻,快速翻炒使调料均匀裹在食材表面,最后盛出即可食用。这时只见洋芋色泽明亮,用筷子夹时,银丝飞舞,香甜可口。
4、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是甘肃当地的一种著名特产,同时拥有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这种腊肉的腌制工艺大约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开始了。它的主要原料来自岷县山区闾井地区的蕨麻猪,这种猪体型较小,成年体重一般不超过一百斤,其特点是腿部细长、皮肉薄而结实。由于这些猪多在野外放养,经常活动,因此它们的瘦肉比例较高,肉质也更加鲜美。在陇西的街道上,腊肉摊点非常常见。将整只煮熟的腊肉猪皮朝上放在木制案板上,猪皮呈现出金黄色且油光锃亮。面向买家的那一面是腊肉被刀切开的样子,不用闻就能感受到香味,单是那刀口,就足以让人嘴馋……用刀取下一片,看上去是半透明的。真正的瘦肉鲜红似火,瘦却不会干涩;肥肉洁白如玉,肥却不油腻。好像是一种规矩,每个卖肉的都会在顾客光临时用刀取一片给对方尝尝。陇西腊肉的一种常见吃法是搭配馍片,另外这种肉制品也能和当季的青菜快速翻炒,例如韭菜与腊肉的混合烹饪、蒜苗和腊肉的搭配组合,这些菜肴都十分独特并且味道很好。
5、 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又名静宁卤鸡,属于静宁地方特色美食。这种鸡肉外形好看,口感鲜嫩,表面光滑发亮,肉呈深褐色,味道浓郁,吃起来香而不腻,因此闻名甘肃、陕西、宁夏等地,成为西兰公路上游客抢购的特产。无论是途中食用,还是送给亲友,都备受赞赏,既是宴席上的佳肴,也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人们常说,很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美味源自鸡肉本身。
6、 浆水面
浆水可以当作解暑饮品,也可以搭配面条作为汤底,加入葱花和香菜后味道更佳,广受欢迎。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等地的人们都喜爱浆水面。浆水具有消暑降温的作用。炎炎夏日里,饮一碗浆水或吃一碗浆水面,能迅速带来舒爽感,同时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浆水对某些病症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高血压患者有时会适量食用芹菜浆水,有助于控制并维持血压稳定。听说这种浆水对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部分病症也有缓解效果。个别医疗机构曾尝试将浆水与药物结合,用于救治烫伤患者。浆水的制作过程相当简便。通常选用芹菜、莴笋、小白菜等叶类蔬菜,将这些菜叶煮熟,然后掺入发酵好的引子,放在盆中密封,用衣物覆盖一天就能食用。
7、 臊子面
甘肃有另一种闻名遐迩的传统面点叫臊子面。相传它源自唐代时被称为"长寿面"的食品,因此常被用作为老人祝寿、小孩庆生以及各种节日招待客人的上佳选择,蕴含着祝福吉祥、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制作臊子面十分讲究:需要先将羊肉、黄花菜、黑木耳、鸡蛋、豆腐、小葱等食材与多种调味料精心烹制成臊子;接着用碱性面团反复揉捏,再擀成厚度一致的面片,最后用菜刀切成细条,在锅中煮熟。吃的时候,先夹起面条,再盛上臊子。汤水丰沛而面条不多,那么臊子就格外香浓,汤头酸辣可口,面条又细又长,口感爽滑有嚼劲,是一道滋补身体、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可口饭菜。
8、 藏包
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旅行,应当品尝当地的一种美食,就是藏包,它还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当地藏民常叫它"牛眼睛包子",由于个头硕大且形态圆滚,酷似牛的眼睛而得名。这种民族面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选用青稞面作为外皮,内馅则由牛羊肉制成,通过蒸制的方式完成。当前制作的藏包普遍以白面作外皮,羊肉作内馅,再掺入适量羊板油,并搭配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调味品,然后置于蒸屉中蒸熟即可食用。享用时务必趁热,刚出笼的包子外皮洁白透亮,内里肉馅分明,极能引发食欲。
9、糊锅
当地一道著名风味是糊锅,在酒泉广受欢迎,深受老居民喜爱,店家常在门前支起大锅,以鸡汤作底,兑入豆粉汁,形成浓稠状,随后加入豆粉做的块状物、细条以及鸡肉丝和肉片,最后把炸好的大麻花切成小块,倒入调好的汤里,整体味道鲜美,姜和胡椒的辛辣感尤为明显。
10、面皮子
面皮子产自甘肃武威地区,当地居民特别钟爱这种美食,它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呈淡黄色且半透明,外观类似玉石,形状是细长条,搭配酱油、香醋、蒜水、辣油、食盐等佐料后便可以享用。
讲解完甘肃地区独特的节日饮食,那么新春时节的常规活动具体有哪些呢?让我逐项说明。甘肃地区过年时的传统仪式,在代代相传、不断变化之中,又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充满了浓厚的人际情感,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
1、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在过年时有诸多习俗,腊月二十三要祭拜灶神,腊月二十四需要打扫居室,从腊月二十五持续到年三十期间,兰州人都会置办各种过年物品,并且着手准备食物。这个阶段正是家中女性展现厨艺水平的机会:蒸制花卷时,边缘呈现美丽褶皱,点缀着红曲和姜黄。红曲作为点缀,使得花蕊显得格外娇嫩;热油锅中,油果子与馓子不停翻腾;而碗儿菜里,则整齐叠放着粉蒸肉、虾肉和袈裟肉等等,一层层堆放。厨房中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香气。
春节的开端是除夕日。天刚亮,家里的长辈就起身清扫院落,到了中午,手脚麻利些的家庭便开始清洗大门并挂上春联。春联的张贴暗含诸多习俗,如果邻居或对门谁家先贴好,据说那家新的一年会多些吉祥。傍晚时分,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饭毕,大家围坐着嗑大块瓜子,品饮“三炮台”香茗,通宵达旦守岁,期盼健康长寿。新年来临之时,过去人们有迎接财神、祭拜天地的习俗。老兰州人注重水缸必须装满清水,称为准备财运之水。同时,他们也会在门口和院落中泼洒清水,称作撒下财富之水,借此表达对富裕生活的期盼。
初一清晨,全家一起享用寓意延年的臊子面,臊子汤是用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绿菠菜熬制的,色泽香味都很棒;面条手工拉制,细如发丝且长而不断,形态十分好看。吃完饭,孩子们纷纷向长辈行礼拜年,长辈们则分发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钱。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东家去西家,南家来北家,活动持续到初四结束。过去兰州人在拜年时,通常会带一包糕点作为礼物,进门后主人先敬三杯酒,随后沏上香茶,摆上四盘糖果和瓜子,最后邀请客人用餐。
初五这个日子叫做破五,人们会吃荞面搅团。这种食物是将荞面煮成类似稀饭的形态,然后加入臊子做调料,或者选择素卤,亦或是清汤,再配上油泼辣椒、蒜泥和香醋进行调味,酸辣的味道非常吸引人,特别适合那些连日来吃了过多油腻菜肴的人品尝。
正月初五开始,持续到十五六日,兰州的新年庆祝活动便热闹起来,地面上传来阵阵鼓点,眼前闪耀着缤纷色彩,各式古朴雅致的表演,都彰显出兰州的地方风情。
兰州社火队的组织形式和人员安排源自古代赛神祈福的传统,十分讲究。队伍的开头是风婆和雨师,他们象征着希望获得适宜的风和雨,从而带来丰收。紧随其后的是大头罗汉和柳翠姑娘的互动表演。大头罗汉是一位戴着大头面具、身穿僧袍的和尚,而柳翠则是一位打扮华丽的年轻女子,两人通过嬉戏舞蹈进行互动。队伍的第三位成员是春官老爷,他坐在装饰华丽的龙杠上,作为春季的象征。他装扮极像戏曲里的丑角:戴着圆翅乌纱帽,画着白眼圈,留着八字胡子,身穿红袍,手持折扇,端坐在太师椅上,显得十分滑稽有趣。紧接着是十来对穿着古装的男孩女孩,他们胸前背后都装饰着纱做的马头和马尾。再往后是扮演“船姑娘”的艺人,后面跟着推着的小车和狮子翻滚绣球的表演,还有兰州特有的太平鼓舞蹈。
2、陇东送财神
民间传说称,财神是道教供奉的神祇之一,为虚构形象,名叫赵公明,手持钢鞭,骑乘黑虎,显得十分威严,也被称为赵玄坛,人们常称其为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擅长消除瘟疫、祛除疾病,保障健康、消除灾害,维护公正,助人达成心愿。但也有人相信,财神是红脸长须的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在中国文化里被誉为“义绝”的主公道之神。
西北部分乡村地区,向来有迎财神的风俗习惯。初一早晨出门,必须先看财神所在位置,选定行进方向,依照干支纪年法,找出喜神和贵神的具体方位。传闻,初一出门时,若朝着财神和喜神的方向前进,则有望获得财富,全年都会遇到欢乐和吉祥的事情。
在陇东部分区域,当地居民将初二视为供奉财神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清晨,就会有个人走遍各家各户,分发或售卖神像,居民们会给予报酬,若不需要,只能说“已经备有”,绝不能说“不需要”,为的是求取好运。
秦安中山、五营一带的人把初五当作财神日,认为整年的财运都由财神主宰,因此初五这天大家忙着准备酒菜,用来迎接财神光临。这天,民间习惯把家里的灰尘扫一些倒在村外,象征着送走贫穷,同时把外面的泥土撒进屋内各个角落,寓意着请来富贵。随后每家每户都准备供品,在桌面上放置银钱、纸币等祭拜财神,并且在晚餐时段点燃财神图像,接着全家欢庆。送财神,体现了民众对富足繁荣的向往。
3、 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在元宵节期间举行,这项传统由来已久。在解放之前,它一直自发存在并不断进步,到了解放之后,则转变为由政府及相关机构来安排举办。
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县城及部分乡镇都有喜爱看灯和猜灯谜的习俗。通常从农历正月十四持续到十六七日,这个时段被称为倒灯,多数在晚上举行,白天较少。手工制作的花灯种类繁多,包括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形态各异,非常丰富。有些地方还会搭建色彩鲜艳的灯门。元宵节当晚,县城里的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常会举办拆字解谜的活动。谜语作品常将创新与传承融为一体,书写于多彩纸条上,悬挂于各式灯饰之中,游客观赏灯火的同时参与解谜,场面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以来,灯谜艺术发展迅猛,县文化部门每年都会举办灯谜盛会。1998年3月,县灯谜团体建立之后,致力于探讨交流谜语创作与解析的技巧。城区内活动较为频繁的地点包括泰山庙宇和县总工会等处。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表示,多数乡镇农村地区存在一种传统习俗,用陶盆或油灯进行庆祝活动,这其实也是“灯”的别样体现,陶盆通常以荞面蒸制而成,外形圆润光滑,口沿处装饰着用剪刀裁剪的各种纹样,内部滴入清油,放置浸湿的棉芯,每个参与者一个,点燃后观察灯花数量,灯花多者被认为预示着更好的运势和财富,油灯则多采用玉米面塑造成圆锥状。用亚麻茎包裹棉絮或用牛皮纸裁成的细条,浸上油之后置入其中,点燃之后安放在门口上方、厨房灶台、牲畜饲养处等位置,各家各户在主门和屋檐下方还挂着彩灯,孩子们自发组成的提灯队伍,在四处跑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4、舟曲迎婆婆
舟曲地区在正月十九举行迎接圣母娘娘的仪式,当地人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这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习俗,也是整个正月期间各项活动中的顶点,如同舟曲的盛大庆典。这一习俗已有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藏传佛教和道教的文化精髓,其宗教职能日益增强,功能范围从最初单纯的迎接生育、祈求子嗣,逐渐拓展为如今庇佑当地民众平安、消除灾祸的民俗仪式。
四街、两关及邻近村落共16座寺庙所供奉的16位“婆婆”,会在正月十九这天齐聚一处,进行巡游活动,以此赐福民众并接受参拜。当日上午,各寺庙都会将各自的“婆婆”与轿子仔细装饰,使“婆婆”焕然一新,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闪耀着珠光宝气,而轿子四周则挂满了玻璃方灯和香荷包,显得格外华丽。晚上九点,十六位婆婆聚集在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处,然后依次进入城里,十六位婆婆乘坐的轿子灯火通明,好像星星组成的长队从天而降,每顶轿子前面都有彩旗引导,锣鼓声伴随,来到每户人家门口会停留片刻,接受叩头,每家都会焚烧香烛、鸣放鞭炮、敬献酒水献茶,轿子停下的地方,新媳妇们争相去摘取轿子前悬挂的荷包,盼望能赐予他们可爱的孩子,人们抢着钻进轿子里,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灾祸,祈求平安。北街头到下西街口是十六轿“婆婆”队伍最完整的一段,然后西路四轿从西门出发返回,其余队伍沿街游行,各自回到庙里。此刻已是凌晨三点半,到此,“迎婆婆”活动才算完全结束。
这项习俗与一般的风俗习惯不同,它是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集合了宗教仪式、民间信仰、祈福活动和大众娱乐,同时也是羌族与汉族、藏族与汉族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现在为了配合社会进步,这种传统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变化,积极采纳地方当局的建议,时常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已经发展成融合经济活动、文化传承、宗教仪式、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庆典,对于舟曲民众的生活具有显著的意义。
5、 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肃州区文化馆人员说明,一个地蹦子社火队包含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构成。地蹦子的舞步变化丰富,超过二十种,表演一场需要持续三四个小时。它的舞动方式分为二十个不同阵法,是通过变换阵型来进行的。
地蹦子最突出的特色是融合了说唱和舞蹈表演。它的说唱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先说后唱、先唱后说等形式。此外,还有自唱、点唱、对唱等表演手法。还有一些表演是边说边唱,或者边舞边唱的。说唱题材包罗万象,包含抒发民众对理想未来的憧憬,表达对神明庇佑的祈愿,以及评论官府并提出期望的;涵盖展现人们辛勤耕耘收获累累硕果时欢欣鼓舞的;涉及歌颂当地模范行为揭露反面典型的;涉及描述自然景观并传递吉祥寓意的;还有演绎古典诗词篇章的。这些作品大多临场创作,边构思边吟唱。以膏药匠为代表进行自我演唱,他们能够依据环境、听众即兴编词,所唱内容多与喜庆相关。
地蹦子所唱内容,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也有酒泉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又增添了新的文化成分。
《酒泉文史资料》里记录了一段非常古老的歌谣,内容是:从五月初三持续到十三日,人们祈求神灵降下雨水,以保佑农田丰收,到了秋天五谷满仓的那天,就点起高高的香火来感激龙神恩惠。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这首歌谣的歌词就变了,变成了:正月初一迎来了新年,热闹的社火队伍来到你家门前,鞭炮声响彻天空,仿佛财门被打开了,你就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榜样。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72.97 |
过年你知道年味究竟是什么吗?
有些人认为,过年的气氛体现在鞭炮接连不断的响声里,也体现在空中绚烂多彩的烟火中,还有人觉得,年味藏在车站码头人潮涌动的喧嚣里,也藏在归家者急促的行进节奏中,更有人觉得,年味就是长辈给晚辈的丰厚红包,依我看来,年味其实汇聚在人们口中的可口饭菜里,无论是除夕夜的合家欢聚,还是随后的走亲访友,都绕不开一个“吃”字,过年就是一次次宴席的接连举办。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甘肃,也称作甘或陇,坐落于中国的西北部。这里拥有长达八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学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作“河岳发源、羲轩故里”。华夏先民的代表伏羲、女娲以及黄帝,根据传说出生于甘肃境内,西王母曾降临泾川县回中山,周部族发源于庆阳地区,秦部族起源于天水与陇南一带,天下姓李的人群祖籍在陇西。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一下甘肃的地方风味小吃。
1、 兰州清汤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又叫"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出名的小吃,也是最受欢迎的大众化经济食品,被当地人称作兰州的麦当劳。这种面食始于光绪年间,由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因为肉质酥烂、汤头鲜美、面条细腻而闻名世界。它有五大特色,分别是汤色清澈、萝卜洁白、辣油鲜红、香菜翠绿、面条金黄。面条按粗细不同,有各种形态,例如大宽、宽面、细面、二细、毛细和韭叶子等。手工现场制作面条,一碗不到两分钟就能完成,然后浇上精心熬制的牛肉汤和切好的白萝卜,再配上鲜红的辣椒油、翠绿的蒜苗和香菜,吃起来让人赞叹不已。
2、米汤油馓子
黄米和扁豆混合制作米汤,在砂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少量面粉或玉米淀粉调成糊状倒入锅中,搭配适量的含碘调味盐;食用前,淋上少许食用油、撒上葱花和花椒调料即可。这种米汤味道咸香,色泽呈黄色,口感细腻,甜中带香。吃的时候,把炸好的馓子切成小段,放入扁豆米汤里,再添上一点白糖。它是一种既省钱又美味的家常小吃。在酷暑时节,或者喝醉了酒,吃点米汤油炸面圈,既能让人感觉凉快些,也能让食欲变得更好些。
3、拔丝洋芋
这道菜源自甘肃地区,主要食材为当地盛产的洋芋,有时夏季也会选用白兰瓜来制作成拔丝白兰瓜这道甜点。洋芋需要先清洗干净并去掉外皮,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滚刀状或菱形块,分批次放入热油中炸至表面呈现金黄色。另取一个炒锅,保留少量底油,加入白糖后持续搅拌,确保糖分受热均匀并完全融化成液态,当糖液开始冒出细小的针尖状气泡时,立即将炸好的洋芋块倒入锅中,同时撒上炒香的芝麻,快速翻炒使调料均匀裹在食材表面,最后盛出即可食用。这时只见洋芋色泽明亮,用筷子夹时,银丝飞舞,香甜可口。
4、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是甘肃当地的一种著名特产,同时拥有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这种腊肉的腌制工艺大约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开始了。它的主要原料来自岷县山区闾井地区的蕨麻猪,这种猪体型较小,成年体重一般不超过一百斤,其特点是腿部细长、皮肉薄而结实。由于这些猪多在野外放养,经常活动,因此它们的瘦肉比例较高,肉质也更加鲜美。在陇西的街道上,腊肉摊点非常常见。将整只煮熟的腊肉猪皮朝上放在木制案板上,猪皮呈现出金黄色且油光锃亮。面向买家的那一面是腊肉被刀切开的样子,不用闻就能感受到香味,单是那刀口,就足以让人嘴馋……用刀取下一片,看上去是半透明的。真正的瘦肉鲜红似火,瘦却不会干涩;肥肉洁白如玉,肥却不油腻。好像是一种规矩,每个卖肉的都会在顾客光临时用刀取一片给对方尝尝。陇西腊肉的一种常见吃法是搭配馍片,另外这种肉制品也能和当季的青菜快速翻炒,例如韭菜与腊肉的混合烹饪、蒜苗和腊肉的搭配组合,这些菜肴都十分独特并且味道很好。
5、 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又名静宁卤鸡,属于静宁地方特色美食。这种鸡肉外形好看,口感鲜嫩,表面光滑发亮,肉呈深褐色,味道浓郁,吃起来香而不腻,因此闻名甘肃、陕西、宁夏等地,成为西兰公路上游客抢购的特产。无论是途中食用,还是送给亲友,都备受赞赏,既是宴席上的佳肴,也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人们常说,很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美味源自鸡肉本身。
6、 浆水面
浆水可以当作解暑饮品,也可以搭配面条作为汤底,加入葱花和香菜后味道更佳,广受欢迎。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等地的人们都喜爱浆水面。浆水具有消暑降温的作用。炎炎夏日里,饮一碗浆水或吃一碗浆水面,能迅速带来舒爽感,同时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浆水对某些病症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高血压患者有时会适量食用芹菜浆水,有助于控制并维持血压稳定。听说这种浆水对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部分病症也有缓解效果。个别医疗机构曾尝试将浆水与药物结合,用于救治烫伤患者。浆水的制作过程相当简便。通常选用芹菜、莴笋、小白菜等叶类蔬菜,将这些菜叶煮熟,然后掺入发酵好的引子,放在盆中密封,用衣物覆盖一天就能食用。
7、 臊子面
甘肃有另一种闻名遐迩的传统面点叫臊子面。相传它源自唐代时被称为"长寿面"的食品,因此常被用作为老人祝寿、小孩庆生以及各种节日招待客人的上佳选择,蕴含着祝福吉祥、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制作臊子面十分讲究:需要先将羊肉、黄花菜、黑木耳、鸡蛋、豆腐、小葱等食材与多种调味料精心烹制成臊子;接着用碱性面团反复揉捏,再擀成厚度一致的面片,最后用菜刀切成细条,在锅中煮熟。吃的时候,先夹起面条,再盛上臊子。汤水丰沛而面条不多,那么臊子就格外香浓,汤头酸辣可口,面条又细又长,口感爽滑有嚼劲,是一道滋补身体、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可口饭菜。
8、 藏包
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旅行,应当品尝当地的一种美食,就是藏包,它还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当地藏民常叫它"牛眼睛包子",由于个头硕大且形态圆滚,酷似牛的眼睛而得名。这种民族面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选用青稞面作为外皮,内馅则由牛羊肉制成,通过蒸制的方式完成。当前制作的藏包普遍以白面作外皮,羊肉作内馅,再掺入适量羊板油,并搭配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调味品,然后置于蒸屉中蒸熟即可食用。享用时务必趁热,刚出笼的包子外皮洁白透亮,内里肉馅分明,极能引发食欲。
9、糊锅
当地一道著名风味是糊锅,在酒泉广受欢迎,深受老居民喜爱,店家常在门前支起大锅,以鸡汤作底,兑入豆粉汁,形成浓稠状,随后加入豆粉做的块状物、细条以及鸡肉丝和肉片,最后把炸好的大麻花切成小块,倒入调好的汤里,整体味道鲜美,姜和胡椒的辛辣感尤为明显。
10、面皮子
面皮子产自甘肃武威地区,当地居民特别钟爱这种美食,它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呈淡黄色且半透明,外观类似玉石,形状是细长条,搭配酱油、香醋、蒜水、辣油、食盐等佐料后便可以享用。
讲解完甘肃地区独特的节日饮食,那么新春时节的常规活动具体有哪些呢?让我逐项说明。甘肃地区过年时的传统仪式,在代代相传、不断变化之中,又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充满了浓厚的人际情感,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
1、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在过年时有诸多习俗,腊月二十三要祭拜灶神,腊月二十四需要打扫居室,从腊月二十五持续到年三十期间,兰州人都会置办各种过年物品,并且着手准备食物。这个阶段正是家中女性展现厨艺水平的机会:蒸制花卷时,边缘呈现美丽褶皱,点缀着红曲和姜黄。红曲作为点缀,使得花蕊显得格外娇嫩;热油锅中,油果子与馓子不停翻腾;而碗儿菜里,则整齐叠放着粉蒸肉、虾肉和袈裟肉等等,一层层堆放。厨房中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香气。
春节的开端是除夕日。天刚亮,家里的长辈就起身清扫院落,到了中午,手脚麻利些的家庭便开始清洗大门并挂上春联。春联的张贴暗含诸多习俗,如果邻居或对门谁家先贴好,据说那家新的一年会多些吉祥。傍晚时分,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饭毕,大家围坐着嗑大块瓜子,品饮“三炮台”香茗,通宵达旦守岁,期盼健康长寿。新年来临之时,过去人们有迎接财神、祭拜天地的习俗。老兰州人注重水缸必须装满清水,称为准备财运之水。同时,他们也会在门口和院落中泼洒清水,称作撒下财富之水,借此表达对富裕生活的期盼。
初一清晨,全家一起享用寓意延年的臊子面,臊子汤是用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绿菠菜熬制的,色泽香味都很棒;面条手工拉制,细如发丝且长而不断,形态十分好看。吃完饭,孩子们纷纷向长辈行礼拜年,长辈们则分发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钱。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东家去西家,南家来北家,活动持续到初四结束。过去兰州人在拜年时,通常会带一包糕点作为礼物,进门后主人先敬三杯酒,随后沏上香茶,摆上四盘糖果和瓜子,最后邀请客人用餐。
初五这个日子叫做破五,人们会吃荞面搅团。这种食物是将荞面煮成类似稀饭的形态,然后加入臊子做调料,或者选择素卤,亦或是清汤,再配上油泼辣椒、蒜泥和香醋进行调味,酸辣的味道非常吸引人,特别适合那些连日来吃了过多油腻菜肴的人品尝。
正月初五开始,持续到十五六日,兰州的新年庆祝活动便热闹起来,地面上传来阵阵鼓点,眼前闪耀着缤纷色彩,各式古朴雅致的表演,都彰显出兰州的地方风情。
兰州社火队的组织形式和人员安排源自古代赛神祈福的传统,十分讲究。队伍的开头是风婆和雨师,他们象征着希望获得适宜的风和雨,从而带来丰收。紧随其后的是大头罗汉和柳翠姑娘的互动表演。大头罗汉是一位戴着大头面具、身穿僧袍的和尚,而柳翠则是一位打扮华丽的年轻女子,两人通过嬉戏舞蹈进行互动。队伍的第三位成员是春官老爷,他坐在装饰华丽的龙杠上,作为春季的象征。他装扮极像戏曲里的丑角:戴着圆翅乌纱帽,画着白眼圈,留着八字胡子,身穿红袍,手持折扇,端坐在太师椅上,显得十分滑稽有趣。紧接着是十来对穿着古装的男孩女孩,他们胸前背后都装饰着纱做的马头和马尾。再往后是扮演“船姑娘”的艺人,后面跟着推着的小车和狮子翻滚绣球的表演,还有兰州特有的太平鼓舞蹈。
2、陇东送财神
民间传说称,财神是道教供奉的神祇之一,为虚构形象,名叫赵公明,手持钢鞭,骑乘黑虎,显得十分威严,也被称为赵玄坛,人们常称其为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擅长消除瘟疫、祛除疾病,保障健康、消除灾害,维护公正,助人达成心愿。但也有人相信,财神是红脸长须的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在中国文化里被誉为“义绝”的主公道之神。
西北部分乡村地区,向来有迎财神的风俗习惯。初一早晨出门,必须先看财神所在位置,选定行进方向,依照干支纪年法,找出喜神和贵神的具体方位。传闻,初一出门时,若朝着财神和喜神的方向前进,则有望获得财富,全年都会遇到欢乐和吉祥的事情。
在陇东部分区域,当地居民将初二视为供奉财神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清晨,就会有个人走遍各家各户,分发或售卖神像,居民们会给予报酬,若不需要,只能说“已经备有”,绝不能说“不需要”,为的是求取好运。
秦安中山、五营一带的人把初五当作财神日,认为整年的财运都由财神主宰,因此初五这天大家忙着准备酒菜,用来迎接财神光临。这天,民间习惯把家里的灰尘扫一些倒在村外,象征着送走贫穷,同时把外面的泥土撒进屋内各个角落,寓意着请来富贵。随后每家每户都准备供品,在桌面上放置银钱、纸币等祭拜财神,并且在晚餐时段点燃财神图像,接着全家欢庆。送财神,体现了民众对富足繁荣的向往。
3、 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在元宵节期间举行,这项传统由来已久。在解放之前,它一直自发存在并不断进步,到了解放之后,则转变为由政府及相关机构来安排举办。
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县城及部分乡镇都有喜爱看灯和猜灯谜的习俗。通常从农历正月十四持续到十六七日,这个时段被称为倒灯,多数在晚上举行,白天较少。手工制作的花灯种类繁多,包括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形态各异,非常丰富。有些地方还会搭建色彩鲜艳的灯门。元宵节当晚,县城里的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常会举办拆字解谜的活动。谜语作品常将创新与传承融为一体,书写于多彩纸条上,悬挂于各式灯饰之中,游客观赏灯火的同时参与解谜,场面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以来,灯谜艺术发展迅猛,县文化部门每年都会举办灯谜盛会。1998年3月,县灯谜团体建立之后,致力于探讨交流谜语创作与解析的技巧。城区内活动较为频繁的地点包括泰山庙宇和县总工会等处。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表示,多数乡镇农村地区存在一种传统习俗,用陶盆或油灯进行庆祝活动,这其实也是“灯”的别样体现,陶盆通常以荞面蒸制而成,外形圆润光滑,口沿处装饰着用剪刀裁剪的各种纹样,内部滴入清油,放置浸湿的棉芯,每个参与者一个,点燃后观察灯花数量,灯花多者被认为预示着更好的运势和财富,油灯则多采用玉米面塑造成圆锥状。用亚麻茎包裹棉絮或用牛皮纸裁成的细条,浸上油之后置入其中,点燃之后安放在门口上方、厨房灶台、牲畜饲养处等位置,各家各户在主门和屋檐下方还挂着彩灯,孩子们自发组成的提灯队伍,在四处跑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4、舟曲迎婆婆
舟曲地区在正月十九举行迎接圣母娘娘的仪式,当地人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这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习俗,也是整个正月期间各项活动中的顶点,如同舟曲的盛大庆典。这一习俗已有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藏传佛教和道教的文化精髓,其宗教职能日益增强,功能范围从最初单纯的迎接生育、祈求子嗣,逐渐拓展为如今庇佑当地民众平安、消除灾祸的民俗仪式。
四街、两关及邻近村落共16座寺庙所供奉的16位“婆婆”,会在正月十九这天齐聚一处,进行巡游活动,以此赐福民众并接受参拜。当日上午,各寺庙都会将各自的“婆婆”与轿子仔细装饰,使“婆婆”焕然一新,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闪耀着珠光宝气,而轿子四周则挂满了玻璃方灯和香荷包,显得格外华丽。晚上九点,十六位婆婆聚集在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处,然后依次进入城里,十六位婆婆乘坐的轿子灯火通明,好像星星组成的长队从天而降,每顶轿子前面都有彩旗引导,锣鼓声伴随,来到每户人家门口会停留片刻,接受叩头,每家都会焚烧香烛、鸣放鞭炮、敬献酒水献茶,轿子停下的地方,新媳妇们争相去摘取轿子前悬挂的荷包,盼望能赐予他们可爱的孩子,人们抢着钻进轿子里,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灾祸,祈求平安。北街头到下西街口是十六轿“婆婆”队伍最完整的一段,然后西路四轿从西门出发返回,其余队伍沿街游行,各自回到庙里。此刻已是凌晨三点半,到此,“迎婆婆”活动才算完全结束。
这项习俗与一般的风俗习惯不同,它是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集合了宗教仪式、民间信仰、祈福活动和大众娱乐,同时也是羌族与汉族、藏族与汉族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现在为了配合社会进步,这种传统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变化,积极采纳地方当局的建议,时常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已经发展成融合经济活动、文化传承、宗教仪式、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庆典,对于舟曲民众的生活具有显著的意义。
5、 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肃州区文化馆人员说明,一个地蹦子社火队包含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构成。地蹦子的舞步变化丰富,超过二十种,表演一场需要持续三四个小时。它的舞动方式分为二十个不同阵法,是通过变换阵型来进行的。
地蹦子最突出的特色是融合了说唱和舞蹈表演。它的说唱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先说后唱、先唱后说等形式。此外,还有自唱、点唱、对唱等表演手法。还有一些表演是边说边唱,或者边舞边唱的。说唱题材包罗万象,包含抒发民众对理想未来的憧憬,表达对神明庇佑的祈愿,以及评论官府并提出期望的;涵盖展现人们辛勤耕耘收获累累硕果时欢欣鼓舞的;涉及歌颂当地模范行为揭露反面典型的;涉及描述自然景观并传递吉祥寓意的;还有演绎古典诗词篇章的。这些作品大多临场创作,边构思边吟唱。以膏药匠为代表进行自我演唱,他们能够依据环境、听众即兴编词,所唱内容多与喜庆相关。
地蹦子所唱内容,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也有酒泉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又增添了新的文化成分。
《酒泉文史资料》里记录了一段非常古老的歌谣,内容是:从五月初三持续到十三日,人们祈求神灵降下雨水,以保佑农田丰收,到了秋天五谷满仓的那天,就点起高高的香火来感激龙神恩惠。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这首歌谣的歌词就变了,变成了:正月初一迎来了新年,热闹的社火队伍来到你家门前,鞭炮声响彻天空,仿佛财门被打开了,你就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榜样。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