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8 16:01:41 | 信息编号:70633 |
裁员风波后和府捞面披露加盟细节69.8万元起当面馆老板
陷入“减员风波”的和府捞面正式发布详细的加盟方案。
依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于4月7日公布的数据,和府捞面的单店合作费用(涵盖设计、装修及标准设备)为69.8万元;推荐的店铺面积介于80至100平方米之间;加盟店的运营模式为托管合作,预计回本时间大约在12至18个月。
2023年12月,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寻找合作伙伴、拓展海外市场、深入下沉市场以及进行深度布局。他宣布品牌将启动加盟计划。目前,正式的加盟方案已经公布,这不仅是对之前战略的落实,同时也对近期流传的种种传闻进行了明确回应。
4月2日,和府捞面发表声明,针对之前有关该品牌大规模裁员、计划今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开设一家门店需投入120万元的说法进行了澄清。声明中提到,该品牌在2024年计划将组织裁员的比例控制在1.4%;目前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尚未正式启动赴港上市的计划;而对于单店联营的托管投资,所需的门槛为69.8万元。
自创立之初,和府捞面以其高端定位和资本的青睐而饱受争议。伴随着餐饮消费性价比观念的兴起以及行业热度的逐渐减弱,以和府捞面为代表的新派中式面馆业态也遭遇了市场的考验。
4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就品牌运营状况一事,尝试联系了府捞面的高层管理人员,但至稿件截止时间,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被资本追捧,去年扭亏为盈
2013年,江苏如皋迎来了和府捞面的首店开业。初创时期,和府捞面以“书房里的养生面”为宣传口号,人均消费在40至50元之间,迅速确立了其在中高端市场的定位,品牌知名度也随之迅速提升。正值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和府捞面在2016至2022年间,连续获得六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公司估值更是达到了70亿元。
拥有巨额资金支持,和府捞面分店数量持续增长。据窄门餐眼数据,从2020年至2023年,和府捞面新增店铺数依次为71家、114家、72家和160家。官方公布的信息表明,到2023年末,和府捞面的直营店铺总数已超过600家,分布在全国超过80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与那些拥有200至300家分店的同行如小面、陈香贵、马记永相比,和府捞面的店面数量明显遥遥领先。
尽管一路有资本护航,但和府捞面的业绩表现不容乐观。
2023年7月,绝味食品作为和府捞面的股东之一,在阐述公司投资项目的收入状况时,透露了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府捞面的母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负2.06亿元、负2.11亿元以及负2.99亿元。此外,根据和府捞面上周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在2023年终于实现了自三年疫情以来的首次由亏损转为盈利。
在业绩不振的时期,和府捞面内部亦遭遇了不稳定。据相关报道,2022年上半年,包括产品副总裁秦义和在内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主动提出减薪请求,公司最终采纳了这一提议。同年,和府捞面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一些中层员工选择了离职。另外,到了2022年年底,和府捞面以“IPO合规性”为借口,与全体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可能是因为公司内部人员调整的原因,2022年,和府捞面在尝试加盟经营模式仅数月后便匆忙终止,转而重新采用全面直营的经营策略。
除此之外,和府捞面在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挑战。自2020年起,该品牌陆续推出了和府火锅、和府面馆、和府小面小酒以及Pick ME(以便利店形式售卖咖啡和拉面)等多个子品牌。然而,截至目前,真正步入正轨并取得成功的依然是主打面食的阿兰家牛肉面牛肉饭这一核心品牌。
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和府捞面原有的市场定位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考验。进入今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有关“和府捞面含有预制菜”的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升温。媒体报道指出,在外卖平台上的和府捞面宣传图中,赫然印有“养生食材,健康不贵”的口号,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和府捞面的员工在他们的面前,将料理包中的内容直接挤入了面碗中。
一边降价,一边开放加盟
和府捞面面临的经营问题,也是一众新中式面馆品牌的发展缩影。
面食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物,其需求量和消费频率都相对较高。在之前的消费升级趋势中,除了和府捞面,诸如遇见小面、陈香贵、霸蛮米粉等品牌也因专注于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等特定品类,成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行多轮投资,并迅速扩大了其门店规模。
然而,近年来线下客流量受限,竞争赛道逐渐冷却,资本投入暂停,导致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面临价格偏贵、产品缺乏特色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其经营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扩张步伐也因此放缓。
在此之前,陈香贵曾明确表示2022年将新开设350家门店,而霸蛮米粉的目标则是2022年达到1000家门店,遇见小面也预告到2024年将拥有1000家门店。然而,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截至目前,陈香贵和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均不超过200至300家,而霸蛮米粉的门店数量更是仅有100多家。
面对发展的困境,寻求更贴近民生的策略,已成为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突破现状的关键途径。
除了采纳开放的合作经营模式,借助加盟商的力量实现轻资产规模的拓展,和府捞面还对产品定价进行了调整。截至2023年12月,以会员价作为参考,和府捞面在30元以下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30至40元的价格区间内,产品所占比例约为45%,而40元以上的产品则仅占5%。为了充实20至30元价格区间的产品菜单,和府捞面陆续推出了包括小吃、炸食以及饮品在内的多种品类。
为了提升经营状况,张拉拉和陈香贵分别在2022年年末以及2023年年末,相继开启了加盟政策。与此同时,陈香贵还与遇见小面一道,陆续推出了诸如9.9元的肉夹馍、11.1元的吃面券等,这些产品在性价比方面更具吸引力。时代周报记者经过统计,发现截至目前,相较于2022年12月,和府捞面、遇见小面、马记永、陈香贵这四大知名品牌的人均消费金额普遍有所降低,降幅介于2至10元不等。
经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该新中式面馆品牌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拓展征程。去年年底,李学林公开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和府捞面和阿兰家的分店数量分别拓展至2000家以上和1500家以上;而遇见小面则计划在2023年7月之前,新增100家分店;陈香贵设定的2024年目标是,分店数量要突破400家。
然而,在餐饮消费市场差异极大的背景下,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是否能够持续吸引顾客和加盟者,这一点尚未明朗。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2.43.249 |
裁员风波后和府捞面披露加盟细节69.8万元起当面馆老板
陷入“减员风波”的和府捞面正式发布详细的加盟方案。
依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于4月7日公布的数据,和府捞面的单店合作费用(涵盖设计、装修及标准设备)为69.8万元;推荐的店铺面积介于80至100平方米之间;加盟店的运营模式为托管合作,预计回本时间大约在12至18个月。
2023年12月,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寻找合作伙伴、拓展海外市场、深入下沉市场以及进行深度布局。他宣布品牌将启动加盟计划。目前,正式的加盟方案已经公布,这不仅是对之前战略的落实,同时也对近期流传的种种传闻进行了明确回应。
4月2日,和府捞面发表声明,针对之前有关该品牌大规模裁员、计划今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开设一家门店需投入120万元的说法进行了澄清。声明中提到,该品牌在2024年计划将组织裁员的比例控制在1.4%;目前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尚未正式启动赴港上市的计划;而对于单店联营的托管投资,所需的门槛为69.8万元。
自创立之初,和府捞面以其高端定位和资本的青睐而饱受争议。伴随着餐饮消费性价比观念的兴起以及行业热度的逐渐减弱,以和府捞面为代表的新派中式面馆业态也遭遇了市场的考验。
4月7日,时代周报记者就品牌运营状况一事,尝试联系了府捞面的高层管理人员,但至稿件截止时间,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被资本追捧,去年扭亏为盈
2013年,江苏如皋迎来了和府捞面的首店开业。初创时期,和府捞面以“书房里的养生面”为宣传口号,人均消费在40至50元之间,迅速确立了其在中高端市场的定位,品牌知名度也随之迅速提升。正值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和府捞面在2016至2022年间,连续获得六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公司估值更是达到了70亿元。
拥有巨额资金支持,和府捞面分店数量持续增长。据窄门餐眼数据,从2020年至2023年,和府捞面新增店铺数依次为71家、114家、72家和160家。官方公布的信息表明,到2023年末,和府捞面的直营店铺总数已超过600家,分布在全国超过80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与那些拥有200至300家分店的同行如小面、陈香贵、马记永相比,和府捞面的店面数量明显遥遥领先。
尽管一路有资本护航,但和府捞面的业绩表现不容乐观。
2023年7月,绝味食品作为和府捞面的股东之一,在阐述公司投资项目的收入状况时,透露了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府捞面的母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负2.06亿元、负2.11亿元以及负2.99亿元。此外,根据和府捞面上周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在2023年终于实现了自三年疫情以来的首次由亏损转为盈利。
在业绩不振的时期,和府捞面内部亦遭遇了不稳定。据相关报道,2022年上半年,包括产品副总裁秦义和在内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主动提出减薪请求,公司最终采纳了这一提议。同年,和府捞面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一些中层员工选择了离职。另外,到了2022年年底,和府捞面以“IPO合规性”为借口,与全体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可能是因为公司内部人员调整的原因,2022年,和府捞面在尝试加盟经营模式仅数月后便匆忙终止,转而重新采用全面直营的经营策略。
除此之外,和府捞面在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挑战。自2020年起,该品牌陆续推出了和府火锅、和府面馆、和府小面小酒以及Pick ME(以便利店形式售卖咖啡和拉面)等多个子品牌。然而,截至目前,真正步入正轨并取得成功的依然是主打面食的阿兰家牛肉面牛肉饭这一核心品牌。
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和府捞面原有的市场定位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考验。进入今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有关“和府捞面含有预制菜”的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升温。媒体报道指出,在外卖平台上的和府捞面宣传图中,赫然印有“养生食材,健康不贵”的口号,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和府捞面的员工在他们的面前,将料理包中的内容直接挤入了面碗中。
一边降价,一边开放加盟
和府捞面面临的经营问题,也是一众新中式面馆品牌的发展缩影。
面食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食物,其需求量和消费频率都相对较高。在之前的消费升级趋势中,除了和府捞面,诸如遇见小面、陈香贵、霸蛮米粉等品牌也因专注于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等特定品类,成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行多轮投资,并迅速扩大了其门店规模。
然而,近年来线下客流量受限,竞争赛道逐渐冷却,资本投入暂停,导致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面临价格偏贵、产品缺乏特色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其经营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扩张步伐也因此放缓。
在此之前,陈香贵曾明确表示2022年将新开设350家门店,而霸蛮米粉的目标则是2022年达到1000家门店,遇见小面也预告到2024年将拥有1000家门店。然而,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截至目前,陈香贵和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均不超过200至300家,而霸蛮米粉的门店数量更是仅有100多家。
面对发展的困境,寻求更贴近民生的策略,已成为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突破现状的关键途径。
除了采纳开放的合作经营模式,借助加盟商的力量实现轻资产规模的拓展,和府捞面还对产品定价进行了调整。截至2023年12月,以会员价作为参考,和府捞面在30元以下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30至40元的价格区间内,产品所占比例约为45%,而40元以上的产品则仅占5%。为了充实20至30元价格区间的产品菜单,和府捞面陆续推出了包括小吃、炸食以及饮品在内的多种品类。
为了提升经营状况,张拉拉和陈香贵分别在2022年年末以及2023年年末,相继开启了加盟政策。与此同时,陈香贵还与遇见小面一道,陆续推出了诸如9.9元的肉夹馍、11.1元的吃面券等,这些产品在性价比方面更具吸引力。时代周报记者经过统计,发现截至目前,相较于2022年12月,和府捞面、遇见小面、马记永、陈香贵这四大知名品牌的人均消费金额普遍有所降低,降幅介于2至10元不等。
经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该新中式面馆品牌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拓展征程。去年年底,李学林公开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和府捞面和阿兰家的分店数量分别拓展至2000家以上和1500家以上;而遇见小面则计划在2023年7月之前,新增100家分店;陈香贵设定的2024年目标是,分店数量要突破400家。
然而,在餐饮消费市场差异极大的背景下,众多新中式面馆品牌是否能够持续吸引顾客和加盟者,这一点尚未明朗。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