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3 03:02 | 信息编号:270473 |
联系人: | 电话: |
江苏高考:教育改革十年,回头
本文写于2016年4月,但这篇老文章在2016年浙江高考改革的大潮中却有了新的意义。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还是想强调一下我们的观点。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之前我们能否更仔细地思考,值得思考。
2016年2月23日上午10点,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从新高考起实施的高考政策。 2018年,也就是2021年高考。
政策核心是江苏高考模式由“3+2”改为“3+3”。 更重要的是,选考的三门科目将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不是成绩制。 改革后,江苏高考总分将大幅提高。 数十万江苏学子将不再与满分480分的肉搏战。
也就是说,江苏十年的高考改革和不断的尝试才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十年,回望过去,高考政策屡屡重演;
十年梦想,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人才被这种作弊政策埋葬;
一旦回首过去,就不知道未来,是否能从悲伤中吸取教训,不让后人为后人哀悼。
高考改革充满艰辛。 如何顺利实施,值得探讨和思考。
本文首次发表时,浙江高考尚未开始。 然而,浙江高考改革后,从高二开始的两年四次选举,让学生、家长、学校都疲惫不堪。 他们从未停止过冲刺,科目的选择,高中和强校的挤在一起,都让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感到非常尴尬。
◆◆ ◆
“3+2”高考模式,选科成绩
2008年高考改革是2016年之前江苏最大规模的高考改革。自2008年起,江苏高考仅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其他科目将作为学术能力测试。
对于外省的同学来说,这样简单的描述会引起误解。 这项改革并不简单:
高考时,只计入语文、数学以外的三科总成绩。 理科数学200分,语文160分,英语120分; 文科和语文200分,数学160分,英语120分。
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中,选两门科目作为高考选修科目(仅成绩不计算),其余四门科目进入学术水平测试。
所选科目不计入高考总成绩,但各高校对学生仍存在不同的成绩要求。 比如一年北大要求2个A+(全省前5%),清华复旦人大要求至少1个A+和1个A+A(全省前20%)。
所选科目的成绩按照百分比确定。 也就是说,如果单科成绩不在全省前列,无论高考成绩有多高,都会与一些高校失之交臂。
其余四门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仍会对高考成绩产生影响。 学术能力测试也分为四个级别,ABCD。 这个级别不是基于比例,而是基于绝对分数。 90分以上为A。2010年高考每科A加1分,四科全A加5分。
该负责人表示,该计划的初衷是:“该计划以语文、数学、外语统考成绩作为阅卷、备案、录取的主要依据,既保证了基础的强化,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高考负担,特别是对所有考生来说。所有考试科目统一,保证了考试成绩的等效,最大程度体现了公平公正。
◆◆ ◆
那一年连状元都去不了清北
2013年,江苏高考文理状元双双无缘清北。 原因是,今年高考状元的单科成绩并未进入全省前列。 文科状元高考科目是AA,也就是说不符合清北复旦人民大学的录取要求。
一场以减负为初衷的高考改革,最终让一些被政府认为“非基础”的科目,成为了部分学生命运的一票否决权。
那些看似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历史等方面很差的学生却吃尽了苦头。 只要进不了全省前列,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其他科目优秀的学生却过得很艰难。
ZJ的物理化学非常好。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中,ZJ凭借优异的综合成绩和物理化学专业,轻松在北大自主招生中获得20分加分。 按照江苏高考480分的总分,这20分基本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最终录取结果。 没想到ZJ同学却落榜了。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难度大幅提升,导致追求素质教育的苏南地区平均成绩大幅下降,语文、英语的重要性变相提升。 对于靠科学称霸世界的ZJ学子来说,只能拿20分的加分告别北大,考入南开大学。
四年后,ZJ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
从ZL上高中开始,他就一直是ZJ同年级的佼佼者。 同学们称他为“题库”。 基本上考试题他都刷完了。 考场上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难题。
同样,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这让他很难取得好成绩。 此外,苏南也没有参加考试。 语文、英语等科目,他自己的努力和缺乏老师系统的应试指导,最终与清北失之交臂。
哪些学生成为高考改革的受益者? 那些能够凭借语文、数学考上第一名的学生,却因为综合科目成绩不在全省名列前茅而被名校拒绝。 物理、化学、政治史特别优秀的学生,但因为语文、数学不是顶尖的,即使北大给他们20分,也进不了北大。
现在我们明白,以减负为名实施的江苏高考改革最终不会让任何人受益。 这样的选拔方式,会给高考带来太大的波动。
如果所选考试级别的两科有轻微异常,少一门A+,清北就落选; 没有文理科高考,总分少,双语重,数学想拉开差距肯定是极其困难的。 这样的测试波动极大。
改革前,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突出,也可以依靠一门优势学科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改革后,高考成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桶原理”。 只要学科有缺点,就会被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老师和学生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备考呢?
是减少还是增加? 到底是选拔人才,还是埋葬人才?
◆◆ ◆
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四大问题
一是苏州市超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直接减少。
由于物理化学不计入分数,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直接减少了江苏的招生计划。 这一刀真是切肉啊!
对于北大、清华的大部分理科系来说,对学生的理化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这两门科目的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不占比例,即使可以通过评分来限制,在高校眼中,这种评分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对于一流大学来说,通过高考招收的江苏学生在数理要求较高的专业上表现出实力,与保送生相比大打折扣。 高校不应承受高风险,而应将名额分配到其他省份。
其次,增加了学生备考的压力。
综合科目的考试变成了分级,看上去压力减轻了,但实际上压力更大。
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0错误。 高考选修科目成绩按百分数确定。 A+要求单科进入全省前5%,A要求单科进入全省前20%。
如果某一科目的考试太难或太简单,都会直接影响到该年级的学生比例。 如果一年的考试科目特别容易,那么前5%就会变成残酷的“抛硬币”。
原来高考时,即使你某一科犯了错,成绩不高,也无法用其他科的优异成绩来弥补。 最终因为你单科成绩不在全省名列前茅,错过了一些名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使通过考试也进不了北清复旦大学的原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江苏高考:教育改革十年,回头
本文写于2016年4月,但这篇老文章在2016年浙江高考改革的大潮中却有了新的意义。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还是想强调一下我们的观点。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之前我们能否更仔细地思考,值得思考。
2016年2月23日上午10点,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从新高考起实施的高考政策。 2018年,也就是2021年高考。
政策核心是江苏高考模式由“3+2”改为“3+3”。 更重要的是,选考的三门科目将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不是成绩制。 改革后,江苏高考总分将大幅提高。 数十万江苏学子将不再与满分480分的肉搏战。
也就是说,江苏十年的高考改革和不断的尝试才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十年,回望过去,高考政策屡屡重演;
十年梦想,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人才被这种作弊政策埋葬;
一旦回首过去,就不知道未来,是否能从悲伤中吸取教训,不让后人为后人哀悼。
高考改革充满艰辛。 如何顺利实施,值得探讨和思考。
本文首次发表时,浙江高考尚未开始。 然而,浙江高考改革后,从高二开始的两年四次选举,让学生、家长、学校都疲惫不堪。 他们从未停止过冲刺,科目的选择,高中和强校的挤在一起,都让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感到非常尴尬。
◆◆ ◆
“3+2”高考模式,选科成绩
2008年高考改革是2016年之前江苏最大规模的高考改革。自2008年起,江苏高考仅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其他科目将作为学术能力测试。
对于外省的同学来说,这样简单的描述会引起误解。 这项改革并不简单:
高考时,只计入语文、数学以外的三科总成绩。 理科数学200分,语文160分,英语120分; 文科和语文200分,数学160分,英语120分。
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中,选两门科目作为高考选修科目(仅成绩不计算),其余四门科目进入学术水平测试。
所选科目不计入高考总成绩,但各高校对学生仍存在不同的成绩要求。 比如一年北大要求2个A+(全省前5%),清华复旦人大要求至少1个A+和1个A+A(全省前20%)。
所选科目的成绩按照百分比确定。 也就是说,如果单科成绩不在全省前列,无论高考成绩有多高,都会与一些高校失之交臂。
其余四门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仍会对高考成绩产生影响。 学术能力测试也分为四个级别,ABCD。 这个级别不是基于比例,而是基于绝对分数。 90分以上为A。2010年高考每科A加1分,四科全A加5分。
该负责人表示,该计划的初衷是:“该计划以语文、数学、外语统考成绩作为阅卷、备案、录取的主要依据,既保证了基础的强化,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高考负担,特别是对所有考生来说。所有考试科目统一,保证了考试成绩的等效,最大程度体现了公平公正。
◆◆ ◆
那一年连状元都去不了清北
2013年,江苏高考文理状元双双无缘清北。 原因是,今年高考状元的单科成绩并未进入全省前列。 文科状元高考科目是AA,也就是说不符合清北复旦人民大学的录取要求。
一场以减负为初衷的高考改革,最终让一些被政府认为“非基础”的科目,成为了部分学生命运的一票否决权。
那些看似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历史等方面很差的学生却吃尽了苦头。 只要进不了全省前列,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其他科目优秀的学生却过得很艰难。
ZJ的物理化学非常好。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中,ZJ凭借优异的综合成绩和物理化学专业,轻松在北大自主招生中获得20分加分。 按照江苏高考480分的总分,这20分基本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最终录取结果。 没想到ZJ同学却落榜了。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难度大幅提升,导致追求素质教育的苏南地区平均成绩大幅下降,语文、英语的重要性变相提升。 对于靠科学称霸世界的ZJ学子来说,只能拿20分的加分告别北大,考入南开大学。
四年后,ZJ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
从ZL上高中开始,他就一直是ZJ同年级的佼佼者。 同学们称他为“题库”。 基本上考试题他都刷完了。 考场上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难题。
同样,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这让他很难取得好成绩。 此外,苏南也没有参加考试。 语文、英语等科目,他自己的努力和缺乏老师系统的应试指导,最终与清北失之交臂。
哪些学生成为高考改革的受益者? 那些能够凭借语文、数学考上第一名的学生,却因为综合科目成绩不在全省名列前茅而被名校拒绝。 物理、化学、政治史特别优秀的学生,但因为语文、数学不是顶尖的,即使北大给他们20分,也进不了北大。
现在我们明白,以减负为名实施的江苏高考改革最终不会让任何人受益。 这样的选拔方式,会给高考带来太大的波动。
如果所选考试级别的两科有轻微异常,少一门A+,清北就落选; 没有文理科高考,总分少,双语重,数学想拉开差距肯定是极其困难的。 这样的测试波动极大。
改革前,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突出,也可以依靠一门优势学科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改革后,高考成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桶原理”。 只要学科有缺点,就会被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老师和学生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备考呢?
是减少还是增加? 到底是选拔人才,还是埋葬人才?
◆◆ ◆
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四大问题
一是苏州市超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直接减少。
由于物理化学不计入分数,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直接减少了江苏的招生计划。 这一刀真是切肉啊!
对于北大、清华的大部分理科系来说,对学生的理化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这两门科目的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不占比例,即使可以通过评分来限制,在高校眼中,这种评分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对于一流大学来说,通过高考招收的江苏学生在数理要求较高的专业上表现出实力,与保送生相比大打折扣。 高校不应承受高风险,而应将名额分配到其他省份。
其次,增加了学生备考的压力。
综合科目的考试变成了分级,看上去压力减轻了,但实际上压力更大。
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0错误。 高考选修科目成绩按百分数确定。 A+要求单科进入全省前5%,A要求单科进入全省前20%。
如果某一科目的考试太难或太简单,都会直接影响到该年级的学生比例。 如果一年的考试科目特别容易,那么前5%就会变成残酷的“抛硬币”。
原来高考时,即使你某一科犯了错,成绩不高,也无法用其他科的优异成绩来弥补。 最终因为你单科成绩不在全省名列前茅,错过了一些名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使通过考试也进不了北清复旦大学的原因。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