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1 16:06 | 信息编号:269990 |
联系人: | 电话: |
江苏2021年高考新方案将实施多项改革 备受争议和批评
江苏高考“变形”
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江苏省高考规划“十年四改”。 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然而,这些改革一直饱受争议和批评。近日,江苏省再次对高考进行重大调整。 新方案已报教育部审查,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怡
“高考是接力棒,这个接力棒需要改变。”
资料图:考生走出江苏南京一考点。杨波 摄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这样表示。 前几天,他马不停蹄地前往南京、镇江、扬州实地调研。
对江苏教育的担忧源于一组数字:江苏高考参考人数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54万下降到2018年的33万,而招生人数甚至超过了参考人数。
《高考看江苏》。 作为改革先行者,江苏省高考方案十年间已进行四次改革,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
但就在几天前,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的部分纪要被泄露。 会议尖锐批评了2008年江苏高考计划(以下简称“08计划”,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其援引的调查数据显示,46%的老师和70%的家长认为这是“折腾”,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江苏省教育厅负责人直言,2008年高考方案存在总分低、选科功利、学生科学素养低等问题。
为此,江苏省将再次改革高考,新方案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设置选修科目; 改变了成绩构成,总分750分,其中各语种各150分; 并使用国家统一试卷。
多位消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上述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纪要的真实性。
江苏省教育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网上流传的会议内容并非官方发布的。 他还透露,2021年改革方案已提交教育部审查,不久将正式公布。
仓促改革
在08计划出台之前,江苏的一些“创新”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
2000年之前,江苏的高考方案与其他省份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都采用了文理“3+2”的模式。 除了语文、数学、外事三科外,文科考政治、历史,理科考物理、化学。
1998年,教育部推出“3+X”,“X”是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学科中的一门或几门学科。 允许高校根据自身招生需要选择“X”,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参加相应专业确定的科目考试。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江苏从2000年开始实施“3+小综合”试点,文理各科出具综合试卷,并在考察科目中增加了地理、生物。
2000年高考结束后的9月,江苏高二学生突然接到通知,学校说文科、理科不再开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都在一张试卷上进行测试。
2002年,“3+全面”改革仓促启动。
从“小综合”到“大综合”,方案设计者的初衷是发展各个学科。 但在实践中,由于考试共6科,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过大的负担。
一位经历过“02地狱模式”的江苏考生回忆道:“早晚语文、历史、政治等老师轮流轮流上,后期自习就是九科老师。老师不知道考什么,全部背下来。” 有老师事后感叹,这是从教以来“最累的一堂课”。
由于遭到强烈反对,2002年“文理不分”的计划只存活了一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考计划关系到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一般要求“提前三年通知”。
2003年,时隔仅一年,江苏再次改革。 在吸取“大综合”教训的基础上,设计了“3+1+1”。 除了语文、数理之外,另外两门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自由选择。 ,其中一门“1”为学校规定的选修科目,另一门科目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但由于不受文献和理论的限制,“6选2”的组合多达15种。 直接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原来的文理科被新的“组合班”所取代。 高考15个组合意味着15个班级,这对教学资源的安排和平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学生人数太少的“合班”,老师就无法满足他们,有时甚至开不了课。
多位学生和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会指导学生选课。 对于相对冷门的“物理+政治”或者“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组合,一些师资紧张的学校会劝说学生不要选择。 这其实背离了程序渗透文理的初衷。
江苏首批“3+1+1”高校毕业生后来反映,该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打破文理科的界限,但事实是,中学文科与理科的界限仍然很明显,而且很少学生选择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我们对此极为谨慎,大多数学校不开设或开设“文理班”。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各科的难度不同,采用单一分线,这对于题目较难的物理考生来说非常不公平。
扬州大学附中校长张天若发现,自2003年高考改革以来,扬州考生越来越倾向于回避难度较大、考生成绩相对较好的科目,比如物理。 “抛弃理论、追随文学”的潮流逐渐兴起。
然而,对于同样的问题,08计划仍然没有解决。
身体危机
为配合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2008年江苏高考制度进行了十年来的第四次改革。
模式仍为“3+1+1”,但统考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
为了引导考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突破一考确定终身,特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7个科目,并新增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所有这些都被归类为学术级别。 考试只评分,不计分。
考试包括两类:选修考试和必修考试。 有两个选修科目。 考生选择历史和物理一门,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另一门。 其余五门为必考科目。 学生在高二和高三下学期有两次机会申请必修科目,选修科目与高考同时举行。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芳认为,学术能力测试科目的组合更加科学有序,既凸显了物理和历史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又结合了学科的选科。文科和理工科考生转入“物理”。 -化学、物理-生物学、历史-地理和历史-政治。 与以往15种学科组合过于庞大、不合理、杂乱相比,这种划分更能体现学科组合和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和科学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和组织。中学。
扬州大学附中校长张天若发现,08计划出台后,03计划造成的体检下降趋势很快得到扭转。
以扬州市为例,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7年,考生选择物理方向的比例从51.6%上升至67.6%,上升了16个百分点。 131%。 总体来看,选择理科方向的考生人数明显增加。
然而,在理科科目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选择化学的考生人数却大幅下降,从29.2%降至20.1%。 45.3%。
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表示,江苏是化工大省,化工产业贡献了其GDP的近三分之一; 化工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化工企业4500多家。 由于社会需求巨大,在2008年项目之前,化学是每年报考人数最多的学科。 但现在,许多化学老师离职或跳槽。
据媒体报道,2013年,南京六区均未招聘高中化学教师。
张天若解释说,08计划实际上把六门课程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物理、历史,一层是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在二级的四门科目中,很多考生都会避开化学,这是最优秀的考生群体,也是最难学的。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表示,化学的边缘化也与08计划中的评分方式密切相关。
选修科目根据考生成绩分布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A班为前20%的学生(前5%为A+),B班为前20%至50%的学生(前20%~30%为B+),C班为前50%至顶尖90%,D 成绩在90%以上的考生。 在2008年的原计划中,规定考生只有选修课获得双B才能申请本科课程。
“两门选修科目都是按照科目前50%的成绩评为B。一般来说,选择物理和化学结合的考生,学习成绩最好,竞争也最激烈。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生物。” ”上述化学老师说道。
据他观察,很多中等四星级学校,一个年级有10多个班级,只有一两个班级选择物化,有的三星级高中甚至没有物化班级。
与化学相比,虽然物理因为需要“捆绑”选择而比重有所增加,但物理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却明显下降。
继2008年“双B”计划引起大规模舆论反弹后,2009年两门选修课的等级要求下放至个别院校。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普通中学降低了要求,只要求1B1C,而一些著名重点大学则提高了要求,要求双A。
2009年的微调虽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由于选修科目是各批次大学填报的门槛,门槛的降低严重削弱了选修科目的教学,语文、数学的负担持续加重。增加。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张晨红曾撰文指出,选修课的课时和工作量正在逐渐减少。 以物理学为例。 2008年以来,江苏物理试卷实际难度呈下降趋势。 截至2011年,对于满分120分的物理考试,通常只需要50分以上就能获得B,而只需要20分就能获得C。虽然从表面上看,参加物理考试的人数但江苏学生物理水平下降严重,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物理学习出现困难。 甚至由于物理教学不足,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不足,数学竞赛成绩也不断下滑。
曾担任南京宁海中学校长多年、后受聘深圳担任福田中学校长、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郭启军指出,不能指望高考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否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高考本身首先是选拔,核心也是选拔。
他表示,江苏高考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改革者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思想认知的范围,并没有能够解决方案的结构性矛盾。本身,就使改革偏离了轨道、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来回折腾,老师不知所措,家长抱怨。
张晨红认为,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基层往往缺乏改革动力。 无论是03计划之后的物理危机,还是现在的化学危机,其背后都是功利主义思维。 因为在学校和家长眼中,无论什么样的高考方案,都只是一场严肃的、比较高标准的考试,能参加考试的学生最终都会获胜,而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分数。
6月15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质疑,不学物理化学如何推动创新? 以前有人认为江苏的孩子成绩很好,但现在研究表明,江苏的学生已经变得很穷。 直到三年级,他们才能获得奖学金,也无法继续学习。
张天若坦言,在实践中,由于很多理工科专业较强的学校未能在江苏招收理工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因此从2008年开始,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学校就不愿意再招收来自江苏的考生,间接否定江苏高考计划,表明该计划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在上述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有人列出了一个统计,江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而清华大学录取的考生不到1%。江苏.
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和广泛
提高总分,多年来一直是江苏家长和老师的诉求。
由于苏08计划450分的总分太少,分化程度较低,顶尖大学提高了选拔考试成绩的门槛。 比如北大要求两个考试成绩都是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一个A。 大多数重点大学如南京大学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2008年,南京文科第一状元因B+未能考入北大。
08计划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业水平考试的评分制度导致大量高分和低分考生的出现。 许多专家质疑这一计划的公平性。 以前,一些偏理科的理科生,由于物理、化学成绩优异,还是可以提高总分的。 现在高考只计语文、数学以外的三科,其中两科是语文科。 如果两项选拔考试其中一项没有进入前5%,你就会错过理想的大学。
此外,对于高校招生办来说,即使门槛提高,在江苏招生时仍然会很尴尬。
参加08计划公布后第一次专家座谈会的龚芳当时指出,08计划的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和粗放。
据他估算,2008年江苏省考生有55万人,其中排名前20%的考生有11万人。 根据以往文科和理科考生的比例,可以粗略估计,在物理和历史两个核心学术水平测试中获得A的考生将有6万人。 和50,000。
“高校如何从数以万计的A级考生和数十万B级考生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有才华、有潜力的学生?” 他反问道。
而他认为,由于标签过于模糊,缺乏相应的明确性,可能为高校招生及相关招生的运作提供空间和可能性。
总分低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每一分都很重要。 江苏08计划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 最初是“6A加10分”,除此之外就是0分。 后公众反映不公平,2010年改为“必修科目1A 1分,4A 5分”。
然而,正如江苏两会期间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学业考试与高考加分硬挂钩政策的存在,造成了最大的问题:学校可能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违背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高考加分,组织学术水平科目的教学。
这就是“小高考”的由来。 学生的考试压力提前到高二,与减负的初衷不符。 尤其对于尖子生来说,门才是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上述会议上表示,2021年改革方案将重点关注高考科目设置、统一语种数量、强化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力争固定组合,总分750分。
“本来意义上的学业测试不应该做,就像计算机水平测试一样,应该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的学业水平测试本质上否定了我们的高中教育。”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对职业总分类的思考
6月15日的会议上,还对“职务分流”进行了反思。
目前,2018年江苏招生计划已明确增加1309人。 2017年,江苏高考总录取率达91.91%,再创新高。 但会上也有人表示,不要迷恋现在的分数和录取率,认为90%就够了。 如果算上中考提前分流的话,90%的折扣只有45%。 这实际上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机会。 。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大致相当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
随后,国务院于2005年、2014年两次发文,强调“专业人员与普通人员对等”。
在地方层面,各省份也据此制定了各自的分流方案。 江苏提出了“最严格执行、最好疏导”的硬指标。
对于这个问题,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国家2002年就出台政策,提高高中学历比重,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只要是好的。 2005年,希望东部地区职业高中适当向中西部地区招收学生,不让资源闲置。 但江苏在执行这一政策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缩小分母,突出分子,通过分数砍掉一批孩子。 “国家的政策应该反映和尊重个人的意愿,而不是违背个人的意愿。”
例如,根据《2016年南京市中考招生简章》,2016年南京市共安排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47565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5060人。 这意味着,有21940名初中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约占中考总人数的46.6%。
在上述会议上,各市市委书记指出,江苏普遍就业比例接近1:1,不合理。 50%一刀切政策转移了升学压力,中考升学压力巨大,逐渐波及到小学、幼儿园,这也导致对课外培训和择校的热情。
不少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0%的比例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国外读高中。 一位家长辞职陪伴学校,另一位家长在中国打工挣学费。 普遍的。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对于职业教育比重,未来江苏各市将不再设定目标,也不会提出硬性政策要求,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增加高中生源是高考招生的第一步。 在上述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提出,未来目标是:一是江苏省属部属普通高校招生比例不低于25%,年内逐步达到30%。三年; %。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江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省外重点学校招生比例超过5.8%属正常。 去争取。”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25期)
声明:《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发表须经书面授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江苏2021年高考新方案将实施多项改革 备受争议和批评
江苏高考“变形”
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江苏省高考规划“十年四改”。 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然而,这些改革一直饱受争议和批评。近日,江苏省再次对高考进行重大调整。 新方案已报教育部审查,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怡
“高考是接力棒,这个接力棒需要改变。”
资料图:考生走出江苏南京一考点。杨波 摄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这样表示。 前几天,他马不停蹄地前往南京、镇江、扬州实地调研。
对江苏教育的担忧源于一组数字:江苏高考参考人数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54万下降到2018年的33万,而招生人数甚至超过了参考人数。
《高考看江苏》。 作为改革先行者,江苏省高考方案十年间已进行四次改革,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
但就在几天前,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的部分纪要被泄露。 会议尖锐批评了2008年江苏高考计划(以下简称“08计划”,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其援引的调查数据显示,46%的老师和70%的家长认为这是“折腾”,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江苏省教育厅负责人直言,2008年高考方案存在总分低、选科功利、学生科学素养低等问题。
为此,江苏省将再次改革高考,新方案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设置选修科目; 改变了成绩构成,总分750分,其中各语种各150分; 并使用国家统一试卷。
多位消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上述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纪要的真实性。
江苏省教育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网上流传的会议内容并非官方发布的。 他还透露,2021年改革方案已提交教育部审查,不久将正式公布。
仓促改革
在08计划出台之前,江苏的一些“创新”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
2000年之前,江苏的高考方案与其他省份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都采用了文理“3+2”的模式。 除了语文、数学、外事三科外,文科考政治、历史,理科考物理、化学。
1998年,教育部推出“3+X”,“X”是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学科中的一门或几门学科。 允许高校根据自身招生需要选择“X”,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参加相应专业确定的科目考试。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江苏从2000年开始实施“3+小综合”试点,文理各科出具综合试卷,并在考察科目中增加了地理、生物。
2000年高考结束后的9月,江苏高二学生突然接到通知,学校说文科、理科不再开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都在一张试卷上进行测试。
2002年,“3+全面”改革仓促启动。
从“小综合”到“大综合”,方案设计者的初衷是发展各个学科。 但在实践中,由于考试共6科,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过大的负担。
一位经历过“02地狱模式”的江苏考生回忆道:“早晚语文、历史、政治等老师轮流轮流上,后期自习就是九科老师。老师不知道考什么,全部背下来。” 有老师事后感叹,这是从教以来“最累的一堂课”。
由于遭到强烈反对,2002年“文理不分”的计划只存活了一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考计划关系到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一般要求“提前三年通知”。
2003年,时隔仅一年,江苏再次改革。 在吸取“大综合”教训的基础上,设计了“3+1+1”。 除了语文、数理之外,另外两门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自由选择。 ,其中一门“1”为学校规定的选修科目,另一门科目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但由于不受文献和理论的限制,“6选2”的组合多达15种。 直接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原来的文理科被新的“组合班”所取代。 高考15个组合意味着15个班级,这对教学资源的安排和平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学生人数太少的“合班”,老师就无法满足他们,有时甚至开不了课。
多位学生和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会指导学生选课。 对于相对冷门的“物理+政治”或者“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组合,一些师资紧张的学校会劝说学生不要选择。 这其实背离了程序渗透文理的初衷。
江苏首批“3+1+1”高校毕业生后来反映,该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打破文理科的界限,但事实是,中学文科与理科的界限仍然很明显,而且很少学生选择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我们对此极为谨慎,大多数学校不开设或开设“文理班”。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各科的难度不同,采用单一分线,这对于题目较难的物理考生来说非常不公平。
扬州大学附中校长张天若发现,自2003年高考改革以来,扬州考生越来越倾向于回避难度较大、考生成绩相对较好的科目,比如物理。 “抛弃理论、追随文学”的潮流逐渐兴起。
然而,对于同样的问题,08计划仍然没有解决。
身体危机
为配合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2008年江苏高考制度进行了十年来的第四次改革。
模式仍为“3+1+1”,但统考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
为了引导考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突破一考确定终身,特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7个科目,并新增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所有这些都被归类为学术级别。 考试只评分,不计分。
考试包括两类:选修考试和必修考试。 有两个选修科目。 考生选择历史和物理一门,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另一门。 其余五门为必考科目。 学生在高二和高三下学期有两次机会申请必修科目,选修科目与高考同时举行。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芳认为,学术能力测试科目的组合更加科学有序,既凸显了物理和历史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又结合了学科的选科。文科和理工科考生转入“物理”。 -化学、物理-生物学、历史-地理和历史-政治。 与以往15种学科组合过于庞大、不合理、杂乱相比,这种划分更能体现学科组合和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和科学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和组织。中学。
扬州大学附中校长张天若发现,08计划出台后,03计划造成的体检下降趋势很快得到扭转。
以扬州市为例,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7年,考生选择物理方向的比例从51.6%上升至67.6%,上升了16个百分点。 131%。 总体来看,选择理科方向的考生人数明显增加。
然而,在理科科目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选择化学的考生人数却大幅下降,从29.2%降至20.1%。 45.3%。
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表示,江苏是化工大省,化工产业贡献了其GDP的近三分之一; 化工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化工企业4500多家。 由于社会需求巨大,在2008年项目之前,化学是每年报考人数最多的学科。 但现在,许多化学老师离职或跳槽。
据媒体报道,2013年,南京六区均未招聘高中化学教师。
张天若解释说,08计划实际上把六门课程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物理、历史,一层是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在二级的四门科目中,很多考生都会避开化学,这是最优秀的考生群体,也是最难学的。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表示,化学的边缘化也与08计划中的评分方式密切相关。
选修科目根据考生成绩分布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A班为前20%的学生(前5%为A+),B班为前20%至50%的学生(前20%~30%为B+),C班为前50%至顶尖90%,D 成绩在90%以上的考生。 在2008年的原计划中,规定考生只有选修课获得双B才能申请本科课程。
“两门选修科目都是按照科目前50%的成绩评为B。一般来说,选择物理和化学结合的考生,学习成绩最好,竞争也最激烈。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生物。” ”上述化学老师说道。
据他观察,很多中等四星级学校,一个年级有10多个班级,只有一两个班级选择物化,有的三星级高中甚至没有物化班级。
与化学相比,虽然物理因为需要“捆绑”选择而比重有所增加,但物理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却明显下降。
继2008年“双B”计划引起大规模舆论反弹后,2009年两门选修课的等级要求下放至个别院校。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普通中学降低了要求,只要求1B1C,而一些著名重点大学则提高了要求,要求双A。
2009年的微调虽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由于选修科目是各批次大学填报的门槛,门槛的降低严重削弱了选修科目的教学,语文、数学的负担持续加重。增加。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张晨红曾撰文指出,选修课的课时和工作量正在逐渐减少。 以物理学为例。 2008年以来,江苏物理试卷实际难度呈下降趋势。 截至2011年,对于满分120分的物理考试,通常只需要50分以上就能获得B,而只需要20分就能获得C。虽然从表面上看,参加物理考试的人数但江苏学生物理水平下降严重,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物理学习出现困难。 甚至由于物理教学不足,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不足,数学竞赛成绩也不断下滑。
曾担任南京宁海中学校长多年、后受聘深圳担任福田中学校长、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郭启军指出,不能指望高考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否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高考本身首先是选拔,核心也是选拔。
他表示,江苏高考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改革者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思想认知的范围,并没有能够解决方案的结构性矛盾。本身,就使改革偏离了轨道、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来回折腾,老师不知所措,家长抱怨。
张晨红认为,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基层往往缺乏改革动力。 无论是03计划之后的物理危机,还是现在的化学危机,其背后都是功利主义思维。 因为在学校和家长眼中,无论什么样的高考方案,都只是一场严肃的、比较高标准的考试,能参加考试的学生最终都会获胜,而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分数。
6月15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质疑,不学物理化学如何推动创新? 以前有人认为江苏的孩子成绩很好,但现在研究表明,江苏的学生已经变得很穷。 直到三年级,他们才能获得奖学金,也无法继续学习。
张天若坦言,在实践中,由于很多理工科专业较强的学校未能在江苏招收理工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因此从2008年开始,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学校就不愿意再招收来自江苏的考生,间接否定江苏高考计划,表明该计划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在上述江苏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有人列出了一个统计,江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而清华大学录取的考生不到1%。江苏.
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和广泛
提高总分,多年来一直是江苏家长和老师的诉求。
由于苏08计划450分的总分太少,分化程度较低,顶尖大学提高了选拔考试成绩的门槛。 比如北大要求两个考试成绩都是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一个A。 大多数重点大学如南京大学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2008年,南京文科第一状元因B+未能考入北大。
08计划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业水平考试的评分制度导致大量高分和低分考生的出现。 许多专家质疑这一计划的公平性。 以前,一些偏理科的理科生,由于物理、化学成绩优异,还是可以提高总分的。 现在高考只计语文、数学以外的三科,其中两科是语文科。 如果两项选拔考试其中一项没有进入前5%,你就会错过理想的大学。
此外,对于高校招生办来说,即使门槛提高,在江苏招生时仍然会很尴尬。
参加08计划公布后第一次专家座谈会的龚芳当时指出,08计划的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和粗放。
据他估算,2008年江苏省考生有55万人,其中排名前20%的考生有11万人。 根据以往文科和理科考生的比例,可以粗略估计,在物理和历史两个核心学术水平测试中获得A的考生将有6万人。 和50,000。
“高校如何从数以万计的A级考生和数十万B级考生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有才华、有潜力的学生?” 他反问道。
而他认为,由于标签过于模糊,缺乏相应的明确性,可能为高校招生及相关招生的运作提供空间和可能性。
总分低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每一分都很重要。 江苏08计划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 最初是“6A加10分”,除此之外就是0分。 后公众反映不公平,2010年改为“必修科目1A 1分,4A 5分”。
然而,正如江苏两会期间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学业考试与高考加分硬挂钩政策的存在,造成了最大的问题:学校可能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违背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高考加分,组织学术水平科目的教学。
这就是“小高考”的由来。 学生的考试压力提前到高二,与减负的初衷不符。 尤其对于尖子生来说,门才是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上述会议上表示,2021年改革方案将重点关注高考科目设置、统一语种数量、强化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力争固定组合,总分750分。
“本来意义上的学业测试不应该做,就像计算机水平测试一样,应该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的学业水平测试本质上否定了我们的高中教育。”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对职业总分类的思考
6月15日的会议上,还对“职务分流”进行了反思。
目前,2018年江苏招生计划已明确增加1309人。 2017年,江苏高考总录取率达91.91%,再创新高。 但会上也有人表示,不要迷恋现在的分数和录取率,认为90%就够了。 如果算上中考提前分流的话,90%的折扣只有45%。 这实际上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机会。 。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大致相当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
随后,国务院于2005年、2014年两次发文,强调“专业人员与普通人员对等”。
在地方层面,各省份也据此制定了各自的分流方案。 江苏提出了“最严格执行、最好疏导”的硬指标。
对于这个问题,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国家2002年就出台政策,提高高中学历比重,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只要是好的。 2005年,希望东部地区职业高中适当向中西部地区招收学生,不让资源闲置。 但江苏在执行这一政策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缩小分母,突出分子,通过分数砍掉一批孩子。 “国家的政策应该反映和尊重个人的意愿,而不是违背个人的意愿。”
例如,根据《2016年南京市中考招生简章》,2016年南京市共安排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47565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5060人。 这意味着,有21940名初中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约占中考总人数的46.6%。
在上述会议上,各市市委书记指出,江苏普遍就业比例接近1:1,不合理。 50%一刀切政策转移了升学压力,中考升学压力巨大,逐渐波及到小学、幼儿园,这也导致对课外培训和择校的热情。
不少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0%的比例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国外读高中。 一位家长辞职陪伴学校,另一位家长在中国打工挣学费。 普遍的。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对于职业教育比重,未来江苏各市将不再设定目标,也不会提出硬性政策要求,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增加高中生源是高考招生的第一步。 在上述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提出,未来目标是:一是江苏省属部属普通高校招生比例不低于25%,年内逐步达到30%。三年; %。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江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省外重点学校招生比例超过5.8%属正常。 去争取。”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25期)
声明:《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发表须经书面授权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