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1 06:01 | 信息编号:264993 |
联系人: | 电话: |
高考材料思路如何写
纵观19年高考作文,国考题中命题作文只有4篇,其余都是材料作文。 研究这些材料的构成命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作文材料的范围和主题如果我们详细考察全国考试的试题和广东、三南考试的作文主题(上海试题除外),我们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范围一般有四种:方面。 。 1、学校生活、教育教学、成年问题。 先看全国试题:1979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1984年,师生为作文问题叹息; 毕业生填写志愿的困惑; 1991年,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1994年,小张补课酬劳问题。 另外——1987年广东试题:南山中学图书馆借书问题; 1988年广东试题:中学生李雄看图作文,救三名落水小学生的题; 1992年三南考试题:B老师实验班,教育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此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 这些材料是学校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 2、科学的生产管理知识、常识。 1981年国考题:古代哲学故事“毁树易树难”。 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常识,也是生产管理常识; 1983年国考题:《这里没有水》漫画。
这是生产常识的问题; 1985年国考题:关于城西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1986年国考题:《树木·孙森·气候》题; 1996年国考题:医疗事故漫画两幅。 这种以自然科学和生产管理知识为主题的试题在历年高考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类材料就其本身的科学知识而言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理解。 然而其中蕴含的某种哲学真理或者社会理念却耐人寻味。 3.日常生活、家庭道德。 1990年国考题:一对双胞胎女孩走进玫瑰园; 1992年国考题:候车亭前的故事; 1992年三南考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漫画; 1993年国考题:夏夜梧桐树下父子女对话。 这类试题的素材往往取自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某个场景或方面,然后提出各种写作要求,让考生进行写作。 4、文艺作品如果不考虑我们之前讲过的漫画作品,真正的文艺作品只有1995年的《评鸟》。这是一首寓言诗,它所表达的也包含着某种自然科学知识(鸟类的知识)。 就高考作文内容而言,有四种类型(当然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划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谨慎的结论:考生写作的材料大多是学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生产管理的常识。
这些材料稍微偏向城市生活,被赋予了一定的现代生活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对而言,这些材料的政治色彩并不浓重,也没有一丝热点话题,但却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 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些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观念有什么特点? 一般有以下几个话题:为他人自我牺牲、进取心; 勤学苦练,扎实学习; 敬业勤奋,职业选择; 人际沟通,和谐共处; 善待他人、孝顺、自立; 个人修养、文明生活等等。 所涉及的哲学命题一般包括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原始与持久等。 讨论高考作文涉及的材料范围和题目的特点,非常有趣。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避免在训练和备考中寻找陌生的东西,陷入盲目性。 2、历年高考作文中如何处理材料在材料作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作文中的这些材料。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根据写作要求对材料进行表达或评论(具体分析可参见笔者于1996年《中学语文》第三期所写的《浅谈材料作文》,所以我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看历年高考作文中材料处理方式的特点。 1、表现素材的内容或潜在内容,如缩写、改写、扩展、情景想象、详细描述等。此类试题在全国试题中出现过7次。 除1978年和1979年的两首大作外,其余均为小作。
2、表达材料的形式只有一次,即1991年的试题中,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性作文,考生的作文表达了自己设想的形式。 3、表达材料的思想意义。 这类结合社会生活或个人现实讨论某一方面材料的思想意义的著作共有7篇,且多为大型作文。 4、鉴定分析材料只测试过一次,即1989年对考生填报志愿时几个不同命题的鉴定分析。 5、考核材料只考了一次,即1985年要求考生就城西化工厂污染环境问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 6、鉴赏材料已测试过一次,即1996年对两部动画片进行了比较法评价。 三、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的几个差距和薄弱之处我们按照上述作文处理方式的分类,对历年高考材料作文试题进行了考察,可以发现,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着眼于未来很重要。 试题的命题方向或许有一定的启示。 1.演示材料内容测试题中,缩写只考了一次,间隔19年。 不过,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写故事大纲、内容总结等练习,而这样的概括和总结确实是实践性的写作活动,更何况写这样的文章并不容易完成。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的培训。 重写在1979年才出现过一次,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练习,比如把诗歌、对话类散文改成叙事散文,或者按照其他要求重写。
延续根本没有出现在国考题中。 这是一个空白。 2、材料分析评价只出现一次,考核力度不够。 这两类文章的写作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3、说明文的写作只出现在小作文中,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写简单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说明文也有写成大作文的价值,也有通过说明文的写作来测试考生写作能力的功能。 4、就文章的表达手法而言,抒情写作在高考题中还没有明确的要求。 当然,不可能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写文章,但可以要求考生适当地表达抒情,以加深主题或揭示所提供的一些材料的要旨。 5、就文体而言,国考题中实践作文和实践作文只出现了两次,而且都是字母。 教材中应用写作的分量不容忽视。 虽然近年来,一些实用文体的考核被放到了第二册,要求考生指出语言不当、格式不当、内容不准确、语法缺陷等问题,并予以改正。 但也不排除要求考生按照一定要求写实用性或实践性论文的可能性。 6、新闻写作考试已经10年了,1994年的广播稿写作对新闻体裁并不严格。 7. 对材料的评论一般不会被忽视。 4、考生素质要求根据我们对上述19年试题的分析,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注重写作基本功训练,还必须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为了在材料作文的写作练习中万无一失: 1.
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平凡的事情,细心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现象。 一个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很难对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正确可信的答案。 而这一点常常被学生忽视或忽视。 1987年广东试题要求考生写一份学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并详细介绍了相关背景材料的写作要求。 按理说试题并不难,但实际结果却是成绩普遍不好。 有关专家对这次试验评价为“人在浅水中被淹死”。 究其原因,恐怕与考生忽视学校生活无关。 2.具备基本的科学常识,学会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常识,即能够从自然科学的某种现象中获得某种启示,并从这种启示中产生联想,以解释社会的某些现象生活。 其实,这就是从哲学角度理解自然科学的能力,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能力。 但是,我们在用自然科学的某种原理来解释社会生活现象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大惊小怪。 也就是说,要用得当,比喻得当。 3、加强个人思想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善于思考人生、体验人生。 对于试题提供的材料、事实和写作要求,一定要设身处地、诚实、理智。 在性格发展和生活情趣方面,可以有一定的幽默感,这样就可以避免急躁或迂腐,能够开门见山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4、写小论文时,要建立强烈的风格意识和严格控制论文长度的能力。 其实,这就是一种严谨的写作态度。 因地制宜,切忌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要克服小作文训练中马虎、敷衍的坏习惯,不要一味追求小作文写作技巧。 与其弄巧成拙,不如笨手笨脚得体。 在力求准确、得体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锤炼。 5、培养对事物仔细观察的能力、准确的概括能力、合理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抽象能力。 不遗漏重要情节和细节,能正确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能从一到另一点思考,能挖掘出材料中隐藏的内容。 6、无论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都要养成尽快进入主题的写作习惯,克服虎头蛇尾、随意的不良文风。 7. 优美的语言运用。 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得体。 注意各种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小文不求华丽,不做作,老老实实写。 文章越短,词句越要仔细,最重要的是准确得体。 作文要求完整、有序,注重修改技巧的运用和个性的表达。 8、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议论文的选题要能概括要点、突出观点,叙述要能突出事件、突出特点。 语言需要警惕、精致、引人注目。 看书看报时,一定要养成看问题的习惯。 当你遇到一个好的标题时,不妨思考一下。 9、细心的复习能力。 复习题不仅仅是复习材料,更要注意写作要求,抓住写作的主旨和趣味,不浮躁,不冲动,避免对立和错误的话题。 具体来说,审题时要明确四点:文体、材料处理、标题制作、篇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高考材料思路如何写
纵观19年高考作文,国考题中命题作文只有4篇,其余都是材料作文。 研究这些材料的构成命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作文材料的范围和主题如果我们详细考察全国考试的试题和广东、三南考试的作文主题(上海试题除外),我们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范围一般有四种:方面。 。 1、学校生活、教育教学、成年问题。 先看全国试题:1979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1984年,师生为作文问题叹息; 毕业生填写志愿的困惑; 1991年,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1994年,小张补课酬劳问题。 另外——1987年广东试题:南山中学图书馆借书问题; 1988年广东试题:中学生李雄看图作文,救三名落水小学生的题; 1992年三南考试题:B老师实验班,教育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此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 这些材料是学校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 2、科学的生产管理知识、常识。 1981年国考题:古代哲学故事“毁树易树难”。 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常识,也是生产管理常识; 1983年国考题:《这里没有水》漫画。
这是生产常识的问题; 1985年国考题:关于城西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1986年国考题:《树木·孙森·气候》题; 1996年国考题:医疗事故漫画两幅。 这种以自然科学和生产管理知识为主题的试题在历年高考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类材料就其本身的科学知识而言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理解。 然而其中蕴含的某种哲学真理或者社会理念却耐人寻味。 3.日常生活、家庭道德。 1990年国考题:一对双胞胎女孩走进玫瑰园; 1992年国考题:候车亭前的故事; 1992年三南考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漫画; 1993年国考题:夏夜梧桐树下父子女对话。 这类试题的素材往往取自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某个场景或方面,然后提出各种写作要求,让考生进行写作。 4、文艺作品如果不考虑我们之前讲过的漫画作品,真正的文艺作品只有1995年的《评鸟》。这是一首寓言诗,它所表达的也包含着某种自然科学知识(鸟类的知识)。 就高考作文内容而言,有四种类型(当然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划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谨慎的结论:考生写作的材料大多是学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生产管理的常识。
这些材料稍微偏向城市生活,被赋予了一定的现代生活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对而言,这些材料的政治色彩并不浓重,也没有一丝热点话题,但却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 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些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观念有什么特点? 一般有以下几个话题:为他人自我牺牲、进取心; 勤学苦练,扎实学习; 敬业勤奋,职业选择; 人际沟通,和谐共处; 善待他人、孝顺、自立; 个人修养、文明生活等等。 所涉及的哲学命题一般包括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原始与持久等。 讨论高考作文涉及的材料范围和题目的特点,非常有趣。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避免在训练和备考中寻找陌生的东西,陷入盲目性。 2、历年高考作文中如何处理材料在材料作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作文中的这些材料。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根据写作要求对材料进行表达或评论(具体分析可参见笔者于1996年《中学语文》第三期所写的《浅谈材料作文》,所以我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看历年高考作文中材料处理方式的特点。 1、表现素材的内容或潜在内容,如缩写、改写、扩展、情景想象、详细描述等。此类试题在全国试题中出现过7次。 除1978年和1979年的两首大作外,其余均为小作。
2、表达材料的形式只有一次,即1991年的试题中,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性作文,考生的作文表达了自己设想的形式。 3、表达材料的思想意义。 这类结合社会生活或个人现实讨论某一方面材料的思想意义的著作共有7篇,且多为大型作文。 4、鉴定分析材料只测试过一次,即1989年对考生填报志愿时几个不同命题的鉴定分析。 5、考核材料只考了一次,即1985年要求考生就城西化工厂污染环境问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 6、鉴赏材料已测试过一次,即1996年对两部动画片进行了比较法评价。 三、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的几个差距和薄弱之处我们按照上述作文处理方式的分类,对历年高考材料作文试题进行了考察,可以发现,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着眼于未来很重要。 试题的命题方向或许有一定的启示。 1.演示材料内容测试题中,缩写只考了一次,间隔19年。 不过,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写故事大纲、内容总结等练习,而这样的概括和总结确实是实践性的写作活动,更何况写这样的文章并不容易完成。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的培训。 重写在1979年才出现过一次,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练习,比如把诗歌、对话类散文改成叙事散文,或者按照其他要求重写。
延续根本没有出现在国考题中。 这是一个空白。 2、材料分析评价只出现一次,考核力度不够。 这两类文章的写作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3、说明文的写作只出现在小作文中,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写简单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说明文也有写成大作文的价值,也有通过说明文的写作来测试考生写作能力的功能。 4、就文章的表达手法而言,抒情写作在高考题中还没有明确的要求。 当然,不可能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写文章,但可以要求考生适当地表达抒情,以加深主题或揭示所提供的一些材料的要旨。 5、就文体而言,国考题中实践作文和实践作文只出现了两次,而且都是字母。 教材中应用写作的分量不容忽视。 虽然近年来,一些实用文体的考核被放到了第二册,要求考生指出语言不当、格式不当、内容不准确、语法缺陷等问题,并予以改正。 但也不排除要求考生按照一定要求写实用性或实践性论文的可能性。 6、新闻写作考试已经10年了,1994年的广播稿写作对新闻体裁并不严格。 7. 对材料的评论一般不会被忽视。 4、考生素质要求根据我们对上述19年试题的分析,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注重写作基本功训练,还必须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为了在材料作文的写作练习中万无一失: 1.
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关注身边发生的平凡的事情,细心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现象。 一个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很难对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正确可信的答案。 而这一点常常被学生忽视或忽视。 1987年广东试题要求考生写一份学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并详细介绍了相关背景材料的写作要求。 按理说试题并不难,但实际结果却是成绩普遍不好。 有关专家对这次试验评价为“人在浅水中被淹死”。 究其原因,恐怕与考生忽视学校生活无关。 2.具备基本的科学常识,学会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常识,即能够从自然科学的某种现象中获得某种启示,并从这种启示中产生联想,以解释社会的某些现象生活。 其实,这就是从哲学角度理解自然科学的能力,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能力。 但是,我们在用自然科学的某种原理来解释社会生活现象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大惊小怪。 也就是说,要用得当,比喻得当。 3、加强个人思想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善于思考人生、体验人生。 对于试题提供的材料、事实和写作要求,一定要设身处地、诚实、理智。 在性格发展和生活情趣方面,可以有一定的幽默感,这样就可以避免急躁或迂腐,能够开门见山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4、写小论文时,要建立强烈的风格意识和严格控制论文长度的能力。 其实,这就是一种严谨的写作态度。 因地制宜,切忌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要克服小作文训练中马虎、敷衍的坏习惯,不要一味追求小作文写作技巧。 与其弄巧成拙,不如笨手笨脚得体。 在力求准确、得体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锤炼。 5、培养对事物仔细观察的能力、准确的概括能力、合理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抽象能力。 不遗漏重要情节和细节,能正确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能从一到另一点思考,能挖掘出材料中隐藏的内容。 6、无论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都要养成尽快进入主题的写作习惯,克服虎头蛇尾、随意的不良文风。 7. 优美的语言运用。 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得体。 注意各种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小文不求华丽,不做作,老老实实写。 文章越短,词句越要仔细,最重要的是准确得体。 作文要求完整、有序,注重修改技巧的运用和个性的表达。 8、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议论文的选题要能概括要点、突出观点,叙述要能突出事件、突出特点。 语言需要警惕、精致、引人注目。 看书看报时,一定要养成看问题的习惯。 当你遇到一个好的标题时,不妨思考一下。 9、细心的复习能力。 复习题不仅仅是复习材料,更要注意写作要求,抓住写作的主旨和趣味,不浮躁,不冲动,避免对立和错误的话题。 具体来说,审题时要明确四点:文体、材料处理、标题制作、篇幅。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