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时间:2023-07-07 15:02 | 信息编号:264463 |
| 联系人: | 电话: |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实用篇5篇)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1部分
功能
高考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 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核心部分。 本节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二是函数答题重点关注二次函数和高阶函数、子函数及其一些分布问题,但这个分布重点还包括二次方程分布两个分析问题。 这是第一节。
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高考数学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减法与评价,一是注重掌握公式,五套基本公式。 第二个是三角函数的形象和性质。 这里我们重点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第三,使用正弦和余弦定理来求解三角形。 难度相对较小。
顺序
在数列部分,高考主要考两个方面:一是总称;二是高考。 另一个是求和。
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高考数学考试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证明;二是证明。 另一个是计算。
概率与统计
本部分主要属于数学应用题范畴。 高考复习中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率、第二事件、第三独立事件、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是整个高考数学试卷中难度最大、计算量最大的题。 考生在高考数学复习中要掌握该类题的解题思路。 虽然计算量很大,但是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是我们选择的方法不是很合适。 所以,这一章我们必须要掌握更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的出题准确率,应对高考。
投注问题
考生在备战高考数学考试时要重点关注不等式的计算方法。 虽然难度较大,但小编建议考生不要采取部分分数的方式在整张试卷上留下空白。 这是高考七大板块的核心考点。
数学对于考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有的学生甚至“讲数学时伪装”。 其实,只要掌握适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高考中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圆桌会议的理念:
使用平行于圆锥体底面的平面来截断圆锥体,即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圆桌会议:
使用平行于圆锥体底面的平面来截断圆锥体。 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截锥体。 截锥体与圆柱体和圆锥体具有相同的轴线、底面、侧面和母线,截锥体用圆锥体轴线的字母表示。 直角梯形的腰部与底面垂直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形成的几何形状称为圆台。 旋转轴称为圆形平台的轴线。 上下底座旋转形成的圆形曲面称为截锥体的上下底面,另一腰部旋转形成的曲面称为截锥体的侧面。 直角梯形在边上各位置的腰部称为平截头体的母线,梯形腰部在平截头体轴线上的长度称为平截头台的高度,也就是距离位于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 截头圆锥体也可以被认为是被两个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所切割的圆锥体的一部分,因此被称为“截头圆锥体”。
空间几何的表面积和体积
1. 气缸:
表面积:2πRr+2πRh 体积:πR?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度)
2. 锥体:
表面积:πR?+πR[(h?+R?)的平方根] 体积:πR?h/3(r 是圆锥体下圆的半径,h 是其高度,
3. 立方体
a边长,S=6a? ,V=a?
4.长方体
a-长度,b-宽度,c-高度 S=2(ab+ac+bc) V=abc
5.棱镜
S-底部面积 h-高 V=Sh
6.金字塔
S-底部面积 h-高 V=Sh/3
7. 边缘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2)^1/2]/3
8. 准圆柱形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9. 圆柱形
r-底半径,h-高度,C-底部周长
S 底-底面积、S 侧-侧面积、S 表面-表面面积 C=2πr
S底=πr?,S边=Ch,S台=Ch+2S底,V=S底h=πr?h
10. 空心圆柱体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 h-高度 V=πh(R^2-r^2)
11.直锥体
r-底半径 h-高 V=πr^2h/3
12. 圆桌会议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 V=πh(R?+Rr+r?)/3
13. 球
r-半径 d-直径 V=4/3πr^3=πd^3/6
14. 丢球
h-球面高度,r-球面半径,a-球面底半径 V=πh(3a?+h?)/6 =πh?(3r-h)/3
15. 桌子
r1和r2-桌子顶部和底部的半径 h-高 V=πh[3(r1?+r2?)+h?]/6
16. 环面
R-环半径 D-环直径 r-环截面半径 D-环截面直径
V=2π2Rr? =π2Dd?/4
17. 桶
D-筒体腹径 d-筒体底部直径 h-筒体高度
V=πh(2D?+d?)/12,(母线为圆弧形,圆心为筒体中心)
V=πh(2D?+Dd+3d?/4)/15(母线为抛物线)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二部分
第二忌是“学而不思,吞枣全”
很多学生陷入题海无法自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 有的同学做了很多题,但还是不明白它们代表的是同一个知识点。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和总结的习惯。 华罗庚先生说:“比如我们读一本厚书,加上自己的注释,读得越多,就会越厚,我们所知道的就会‘由薄到厚’”。 “‘学’不止于此,‘领悟’也不止于此。所谓由厚到薄,就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咀嚼、消化、整合、提炼。已经学会了。事情就来了。”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下面是“学而不思”的一些具体表现,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以为你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你仍然做不到作业。 当你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是课堂上的例子或者变形的例子; 你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你觉得每个问题都很新鲜,经常会遇到那种好像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只知道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布置作业就做,发卷子就去考试。
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是老师说的一句典型的话,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者是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老师让你总结某个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或者总结某个章节所学的内容时,你总是犹豫不决,无话可说;
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只是轻轻地告诉自己下次要注意,简单地归咎于粗心,但下次我仍然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学得不假思索,很容易把枣整个吞下去。 对于外界的事物,你不会拒绝。 你只知道如何接受它们,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它们。 你只知道怎么背,不知道怎么总结。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加笔记”,怎么能做到华罗庚先生所说的“由薄到厚”呢? 你不会“提炼出关键的东西”,更不会“由厚到薄”,找到问题的本质,那么你的学习就很难有质的飞跃。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三部分
1. 序列的定义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字序列称为序列,序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序列中的一项。
(1)从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列中的数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如果组成数列的数字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则它们不是同数列。 例如,序列1、2、3、4、5和序列5、4、3、2、1是不同的序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字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方、2的次方, 3 次方, 4 次方, ... 形成序列:-1, 1, -1, 1, ....
(4) 序列的项与其项数不同。 序列的项指的是序列中的某个数,是一个函数值,相当于f(n),而项数指的是这个数在序列中的位置编号,也就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 f(n) 中的 n。
(5)顺序对于数列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有多个相同的数字,由于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数列并不是同一个数列。 显然数列和数集有着本质的区别。 例如: 2 ,当 3,4,5,6 这五个数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时,会得到不同的序列,而 {2,3,4,5,6} 中的元素无论怎样都是相同的它们按聚集的顺序排列。
2. 序列的分类
(1)根据序列中项的个数,序列可分为有限序列和无限序列。 写序列时,对于有限序列,应该写最后一项,比如序列 1, 3, 5, 7, 9, ..., 2n-1 表示有限数序列,如果序列写成 1 , 3, 5, 7, 9, ... 或 1, 3, 5, 7, 9, ..., 2n-1, ...,表示无穷级数。
(2)根据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或序列的增减,可分为以下几类:递增序列、递减序列、摆动序列、恒定序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字,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系列数字的规律。 该定律通常用公式 f(n) 表示,
这两个通项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代表的是同一个数列,正如每一个函数关系都无法解析地表达,也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一样; some 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形式上不一定成立。 只有数字序列前面的有限项是已知的,没有其他解释。 数字的顺序无法确定,更不用说通用项的公式了。 例如:数字 1、2、3、4 的序列。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四部分
1、高考数学共九章,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
主要考函数和导数,因为这是整个高中阶段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也重点考两个方面:第一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第二个是函数回答问题,重点是二次函数和高阶函数、分数函数以及它们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的重点还包括两个分析。
2. 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对于这部分知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演绎和评价。 一、重点掌握口诀和五套基本口诀; 其次,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这里,重点是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这方面难度不是很大。
三、顺序
在数列部分,我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用术语;二是数字。 另一个是求和。
4.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它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证明;二是证明。 另一个是计算。
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主要属于数学应用问题范畴,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以及其他可能事件的概率; 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6.解析几何
这部分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需要掌握几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是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必须掌握其一般方法; 第二类是移动点的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 第一类是对称题; 第五类是关键问题。 这些题往往感觉有想法但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需要掌握更好的算法来提高题目的准确性。
7. 结局
在期末考试准备复习中,学生还应重点关注不等式的计算方法。 虽然很难,但也应该避免在试卷上留下空白。 平时大结局多做真题,尽量尽快解决问题。 ,能想就想。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五部分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set):将一些指定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形成集合(set)。 每个对象称为一个元素
注:①集合和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课本中通过描述给出,类似于平面几何中的点和直线的概念。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 和 a?A,二者必为一)、相互性(如果 a?A、b?A,则 a≠b)和无序性({a, b} 和 {b ,a} 代表同一组)。
③集合有两层含义,即:所有满足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 只要是元素,就一定象征着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枚举法、描述法和图解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组: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完备集等概念。
1)子集:若x∈A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 表示为AB(或,和)
3)交集:A∩B={x| x ∈ A 且 x ∈ B}
4)并集:A∪B={x| x ∈ A 或 x ∈ B}
5) 补集:CUA={x| x A 但 x ∈ U}
注:①? A,如果A≠?,那么? A;
②如果,那么;
③若且,则A=B(相等集)
3.明确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特别注意下列符号:(1)与和?的区别; (2) 与 的区别; (3) 和 的区别。
4.关于子集的几种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 BC uA C uB;
④A∩CuB=空集CuA B; ⑤CuA∪B=IAB。
5. 交集和并集运算的本质
①A∩A=A,A∩? = ?, A∪B=B∩A;②A∪A=A, A∪? =A, 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假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实用篇5篇)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1部分
功能
高考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 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核心部分。 本节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二是函数答题重点关注二次函数和高阶函数、子函数及其一些分布问题,但这个分布重点还包括二次方程分布两个分析问题。 这是第一节。
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高考数学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减法与评价,一是注重掌握公式,五套基本公式。 第二个是三角函数的形象和性质。 这里我们重点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第三,使用正弦和余弦定理来求解三角形。 难度相对较小。
顺序
在数列部分,高考主要考两个方面:一是总称;二是高考。 另一个是求和。
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高考数学考试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证明;二是证明。 另一个是计算。
概率与统计
本部分主要属于数学应用题范畴。 高考复习中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率、第二事件、第三独立事件、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是整个高考数学试卷中难度最大、计算量最大的题。 考生在高考数学复习中要掌握该类题的解题思路。 虽然计算量很大,但是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是我们选择的方法不是很合适。 所以,这一章我们必须要掌握更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的出题准确率,应对高考。
投注问题
考生在备战高考数学考试时要重点关注不等式的计算方法。 虽然难度较大,但小编建议考生不要采取部分分数的方式在整张试卷上留下空白。 这是高考七大板块的核心考点。
数学对于考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有的学生甚至“讲数学时伪装”。 其实,只要掌握适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高考中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圆桌会议的理念:
使用平行于圆锥体底面的平面来截断圆锥体,即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圆桌会议:
使用平行于圆锥体底面的平面来截断圆锥体。 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截锥体。 截锥体与圆柱体和圆锥体具有相同的轴线、底面、侧面和母线,截锥体用圆锥体轴线的字母表示。 直角梯形的腰部与底面垂直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形成的几何形状称为圆台。 旋转轴称为圆形平台的轴线。 上下底座旋转形成的圆形曲面称为截锥体的上下底面,另一腰部旋转形成的曲面称为截锥体的侧面。 直角梯形在边上各位置的腰部称为平截头体的母线,梯形腰部在平截头体轴线上的长度称为平截头台的高度,也就是距离位于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 截头圆锥体也可以被认为是被两个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所切割的圆锥体的一部分,因此被称为“截头圆锥体”。
空间几何的表面积和体积
1. 气缸:
表面积:2πRr+2πRh 体积:πR?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度)
2. 锥体:
表面积:πR?+πR[(h?+R?)的平方根] 体积:πR?h/3(r 是圆锥体下圆的半径,h 是其高度,
3. 立方体
a边长,S=6a? ,V=a?
4.长方体
a-长度,b-宽度,c-高度 S=2(ab+ac+bc) V=abc
5.棱镜
S-底部面积 h-高 V=Sh
6.金字塔
S-底部面积 h-高 V=Sh/3
7. 边缘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2)^1/2]/3
8. 准圆柱形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9. 圆柱形
r-底半径,h-高度,C-底部周长
S 底-底面积、S 侧-侧面积、S 表面-表面面积 C=2πr
S底=πr?,S边=Ch,S台=Ch+2S底,V=S底h=πr?h
10. 空心圆柱体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 h-高度 V=πh(R^2-r^2)
11.直锥体
r-底半径 h-高 V=πr^2h/3
12. 圆桌会议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 V=πh(R?+Rr+r?)/3
13. 球
r-半径 d-直径 V=4/3πr^3=πd^3/6
14. 丢球
h-球面高度,r-球面半径,a-球面底半径 V=πh(3a?+h?)/6 =πh?(3r-h)/3
15. 桌子
r1和r2-桌子顶部和底部的半径 h-高 V=πh[3(r1?+r2?)+h?]/6
16. 环面
R-环半径 D-环直径 r-环截面半径 D-环截面直径
V=2π2Rr? =π2Dd?/4
17. 桶
D-筒体腹径 d-筒体底部直径 h-筒体高度
V=πh(2D?+d?)/12,(母线为圆弧形,圆心为筒体中心)
V=πh(2D?+Dd+3d?/4)/15(母线为抛物线)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二部分
第二忌是“学而不思,吞枣全”
很多学生陷入题海无法自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 有的同学做了很多题,但还是不明白它们代表的是同一个知识点。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和总结的习惯。 华罗庚先生说:“比如我们读一本厚书,加上自己的注释,读得越多,就会越厚,我们所知道的就会‘由薄到厚’”。 “‘学’不止于此,‘领悟’也不止于此。所谓由厚到薄,就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咀嚼、消化、整合、提炼。已经学会了。事情就来了。”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下面是“学而不思”的一些具体表现,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以为你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你仍然做不到作业。 当你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是课堂上的例子或者变形的例子; 你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你觉得每个问题都很新鲜,经常会遇到那种好像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只知道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布置作业就做,发卷子就去考试。
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是老师说的一句典型的话,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者是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老师让你总结某个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或者总结某个章节所学的内容时,你总是犹豫不决,无话可说;
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只是轻轻地告诉自己下次要注意,简单地归咎于粗心,但下次我仍然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学得不假思索,很容易把枣整个吞下去。 对于外界的事物,你不会拒绝。 你只知道如何接受它们,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它们。 你只知道怎么背,不知道怎么总结。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加笔记”,怎么能做到华罗庚先生所说的“由薄到厚”呢? 你不会“提炼出关键的东西”,更不会“由厚到薄”,找到问题的本质,那么你的学习就很难有质的飞跃。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三部分
1. 序列的定义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字序列称为序列,序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序列中的一项。
(1)从数列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列中的数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如果组成数列的数字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则它们不是同数列。 例如,序列1、2、3、4、5和序列5、4、3、2、1是不同的序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字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方、2的次方, 3 次方, 4 次方, ... 形成序列:-1, 1, -1, 1, ....
(4) 序列的项与其项数不同。 序列的项指的是序列中的某个数,是一个函数值,相当于f(n),而项数指的是这个数在序列中的位置编号,也就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 f(n) 中的 n。
(5)顺序对于数列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有多个相同的数字,由于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数列并不是同一个数列。 显然数列和数集有着本质的区别。 例如: 2 ,当 3,4,5,6 这五个数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时,会得到不同的序列,而 {2,3,4,5,6} 中的元素无论怎样都是相同的它们按聚集的顺序排列。
2. 序列的分类
(1)根据序列中项的个数,序列可分为有限序列和无限序列。 写序列时,对于有限序列,应该写最后一项,比如序列 1, 3, 5, 7, 9, ..., 2n-1 表示有限数序列,如果序列写成 1 , 3, 5, 7, 9, ... 或 1, 3, 5, 7, 9, ..., 2n-1, ...,表示无穷级数。
(2)根据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或序列的增减,可分为以下几类:递增序列、递减序列、摆动序列、恒定序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字,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系列数字的规律。 该定律通常用公式 f(n) 表示,
这两个通项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代表的是同一个数列,正如每一个函数关系都无法解析地表达,也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一样; some 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形式上不一定成立。 只有数字序列前面的有限项是已知的,没有其他解释。 数字的顺序无法确定,更不用说通用项的公式了。 例如:数字 1、2、3、4 的序列。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四部分
1、高考数学共九章,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
主要考函数和导数,因为这是整个高中阶段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也重点考两个方面:第一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第二个是函数回答问题,重点是二次函数和高阶函数、分数函数以及它们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的重点还包括两个分析。
2. 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对于这部分知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演绎和评价。 一、重点掌握口诀和五套基本口诀; 其次,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这里,重点是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这方面难度不是很大。
三、顺序
在数列部分,我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用术语;二是数字。 另一个是求和。
4.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它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证明;二是证明。 另一个是计算。
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主要属于数学应用问题范畴,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以及其他可能事件的概率; 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6.解析几何
这部分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需要掌握几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是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必须掌握其一般方法; 第二类是移动点的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 第一类是对称题; 第五类是关键问题。 这些题往往感觉有想法但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需要掌握更好的算法来提高题目的准确性。
7. 结局
在期末考试准备复习中,学生还应重点关注不等式的计算方法。 虽然很难,但也应该避免在试卷上留下空白。 平时大结局多做真题,尽量尽快解决问题。 ,能想就想。
高考数学总结知识点第五部分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set):将一些指定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形成集合(set)。 每个对象称为一个元素
注:①集合和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课本中通过描述给出,类似于平面几何中的点和直线的概念。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 和 a?A,二者必为一)、相互性(如果 a?A、b?A,则 a≠b)和无序性({a, b} 和 {b ,a} 代表同一组)。
③集合有两层含义,即:所有满足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 只要是元素,就一定象征着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枚举法、描述法和图解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组: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完备集等概念。
1)子集:若x∈A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 表示为AB(或,和)
3)交集:A∩B={x| x ∈ A 且 x ∈ B}
4)并集:A∪B={x| x ∈ A 或 x ∈ B}
5) 补集:CUA={x| x A 但 x ∈ U}
注:①? A,如果A≠?,那么? A;
②如果,那么;
③若且,则A=B(相等集)
3.明确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特别注意下列符号:(1)与和?的区别; (2) 与 的区别; (3) 和 的区别。
4.关于子集的几种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 BC uA C uB;
④A∩CuB=空集CuA B; ⑤CuA∪B=IAB。
5. 交集和并集运算的本质
①A∩A=A,A∩? = ?, A∪B=B∩A;②A∪A=A, A∪? =A, 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假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