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6 12:01:23 | 信息编号:71531 |
中国传统十二大糕点,南北方皆爱,常吃的竟是有钱人?
中国糕点恰似一瓮陈酒,在岁时更迭中发酵出万千滋味。
早在《周礼》中就有关于“糗饵粉餈”的记载,古人通过将谷物磨碎后捏成形状,既用来当作祭祀的供品,也当作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
汉代有“稻饼”的记载见于《释名》一书,唐代“巨胜奴”即芝麻酥从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则详细记载了“糖煎饼”“梅花汤饼”等数十种点心,品种相当丰富
民间 “点心” 这个叫法慢慢得到认同,据说源于岳家军时用小食 “点” 字搭配 “心” 字,表达精神,因此得名。
文人墨客更将糕点写入风雅。
苏东坡所作《寒具诗》里,有“柔荑揉作琼脂滑”之句,所赞乃香酥的环饼;
陆游 “红酥手” 词中暗合唐时酥点技法。
明清时,《随园食单》详述 “松子糕”“荔浦芋泥” 制法,
江南地区的定胜糕寄托着对科举高中美好的期盼,岭南地区的煎堆寓意着家庭宅院繁荣昌盛,各式各样的糕点逐渐演变为民众寄托心愿的民间标志。
而今,老字号仍恪守 “四季糕点循时令” 古训:
春制青团,夏做薄荷糕,秋供自来红,冬备糖火烧。
一件点心,既是《齐民要术》上记载的手工技艺,也是街巷里弄中的生活印记,
在蒸炸烘烤间,熬煮着中国人最绵长的味觉乡愁。
今儿,跟诸位聊聊,最传统的“十二大”糕点……
京式
驴打滚
属于京城经典的风味食品,发端于满族制作粘性食物的习俗,最初在承德地方以黄米粉为原料制作,后来因为满族军官的推崇而带到都城。
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个趣事儿,
慈禧太后品尝新奇菜品时,御厨刚做好的菜肴被鲁莽的小太监“小驴儿”撞倒,掉进了黄豆面做的容器里
厨师临时想出“驴打滚”这个名字,结果意外地成为皇宫里的热门点心,连香妃都借助它和丈夫传递秘密信息。
老北京人把这种软和的口感称为“地道”,金黄的饼皮包着红豆馅,在炒得香喷喷的黄豆面中滚来滚去,宛如小毛驴尽情翻滚嬉戏。
如今虽常以糯米充当黄米,可尝一口时,豆香交织甜馅,依旧是旧时的风味。
制作方法很简单:首先把糯米蒸熟并擀开,接着涂上豆沙卷起来,最后切成段再撒上豆面,这样三下就能完成。
您要是路过护国寺小吃,可别错过这“滚”出来的美味!
豌豆黄
那可是春末夏初的"顶流"甜点!您猜怎么着?
这金灿灿的小方块最早是胡同口大爷推车卖的糙豌豆黄,
后来慈禧老佛爷在北海乘凉时听见
"豌豆黄儿哎,大块的!"吆喝,尝了一口直接招进宫当御厨,
这才有了细豌豆黄的讲究,
必须使用张家口地区的花豌豆,先去掉外皮,磨成细腻的泥状,再掺入桂花糖,用蒸笼蒸熟至微微晃动,切取时刀刃要预先蘸冷水,追求的是"一咬就化,甜味清爽"的口感。
如今的豌豆黄仍用老法子,但胡同里也藏着改良版:
有的加蜜枣碎,有的撒山楂糕丁,老北京见了准得说"地道"!
若想品尝新鲜,应挑选刚从冷藏中取出的,咬一口感受凉意透心,豆子的香气与桂花的芬芳扑鼻而来,再搭配一杯茉莉花茶,真是美妙绝伦!
制作过程并不难,先把豌豆皮去掉,然后泡水使其充分吸水,接着煮熟,加入糖桂花继续熬制,变成浓稠的糊状,然后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切成块状。
关键得用文火慢炒,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成型。
苏式
桂花糕
据讲明朝末期,新都一位商人刘吉祥,从杨升庵的桂树书房里,获得了启发。
用新鲜桂花、木薯粉和糖浆混合制成这种点心,接着它传到了苏州、南京,变成了“外形像玉、气味像蜜”的江浙地区著名食品。
老苏州人认为“桂花糕要趁热切”,刚蒸好的糕体晶莹剔透似羊脂玉,撒上一些干桂花,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
这糕点的门道可不少。
古法制作注重分三步蒸、三回晾:先以二份糯米粉配一份粳米粉,用温水搓揉成蓬松的团块,接着过网筛,置于湿布上,大火蒸至全熟,然后淋上糖桂花汁,再盖上盖子,闷制让水汽散发。
如今窑湾古镇还保留着古法,
用古老的银杏木制成的砧板切割糕点,每一条长25厘米的糕需要被分割成320个薄片,这些薄片薄得如同蝴蝶翅膀,但切割过程中既不会断裂也不会碎裂。
当地居民常说云片糕云片糕,食用后能助事业腾飞,每逢节庆都会带上数盒,以求取吉祥如意的高升寓意。
红豆糕
是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心头好"。
这糕点最早能追溯到明朝,那时候江南文人喜欢用红豆寄相思,
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点心。
无锡当地人口语中总带有几分温和的韵味,形容这糕点"软糯而香甜",这种表达方式与他们谈话时流露出的柔和语气颇为相似。
传统工艺十分考究,必须挑选本地的红皮赤豆,提前浸泡整夜再煮至软烂,接着用石臼将豆子捣碎成含有颗粒的豆沙。
糯米粉里掺点粳米粉,和着猪油糖桂花一拌,蒸出来香得能勾魂。
现在老字号还保留着古法,不过年轻人也爱搞新花样,
例如可以添加抹茶成分或者嵌入软心,不过无锡本地居民最偏爱的还是那份纯粹的甜味。
这糕点不单是吃食,更是刻在无锡人骨子里的乡愁。
广式
萝卜糕
这种以沙地白萝卜与粘米粉“揉”制而成的佳肴,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时期,它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味。
那会儿,闽粤移民携带着“菜头粿”的称呼持续向南方迁移,最终在岭南地区安顿下来,变成了当地茶馆食品中的三种代表性点心之一。
老广注重时令饮食,认为冬天食用萝卜最为适宜,夏天则宜吃姜,冬季的萝卜味道最为甘甜,切成细丝后,与腊肠、虾米、干贝一同在锅中翻炒烹制,滋味绝佳
用粘米粉浆包裹后蒸熟,掰开时可见萝卜丝反光,宛如温润的羊脂白玉。
广州阿婆做萝卜糕有个秘诀——“落足料,用啲心”。
挑选分量足的白萝卜,切成细丝,撒盐促其渗出水分,接着与粘米粉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成稠状物,选用广式甜味的腊肠,挑选带有海洋气息的虾米,连胡椒粉也必须现磨才能散发浓郁香味。
要用竹编的蒸屉来蒸,大火加热,持续45分钟,打开盖子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白萝卜的清雅气息和腊肉的特殊味道,在寒冷的季节里闻到这种香味,身体会感到温暖。
资深茶友常把它用来佐饮普洱,新生代却偏爱将其两面煎至金黄,再抹上XO酱,咀嚼时外酥内软,内里的白萝卜丝依然爽脆,实在非常过瘾!
茶果
是广东中山、广州一带的传统点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白居易诗里“茶果迎来客”说的就是这玩意儿。
过去仅供祭拜之用,如今常见于晨间茶席,称作“鬼盏”点心,中山三乡的茶点品相在2010年登上了非遗榜单,实属难得!
做法讲究“应节而食”,比如清明用艾草做青团,端午包蕉叶粽。
糯米外皮包着各种内馅,咸味的主要成分是五花肉、干香菇和碎花生,甜味的则常见于芝麻、椰蓉以及腰果颗粒。
热气腾腾的蕉叶散发着诱人香气,口感绵软又富有嚼劲,佐以一杯醇厚的普洱茶,正宗老广的“一盅两件”风味便完整呈现了。
老婆饼
广东潮州的传统名点,堪称粤式糕点里的“甜蜜担当”。
这个饼的来历相当不简单,根据传说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期间,他的妻子马氏曾用冬瓜和麦粉制作了这种食物,
此后潮州匠人的妻子改进了南瓜糊内馅,这种做法后来带到广州的茶坊,经营者品尝后赞叹道“此糕点胜过令堂的关怀”
从此得名“老婆饼”。
传统做法讲究“皮酥馅滑”,
用糖冬瓜、糯米粉、椰蓉、芝麻混合制作内馅,外层由油酥面团构成,烘烤后呈现金黄色泽且酥脆易碎,一旦咬合便容易崩解成碎屑。
潮州人管它叫“冬茸饼”,广州人则爱它的甜而不腻,配茶一绝。
这个饼与“老公饼”是搭档关系,老公饼味道偏咸香,体积更可观,非常符合潮州人所说的“老公大食”(形容老公食量很大)。
下次品尝老婆饼的时候,可以试着学几句潮州方言,比如说,这饼非常美味,可以赞叹道,这饼真叫一个香口。
宁式
宁波豆酥糖
这种点心也称作三北豆酥糖,源自浙江宁波,有着悠久的百年历史,创始于清朝光绪时期。
陆埠镇“乾丰”南货店的殷师傅为了减轻母亲被食物堵住喉咙的担忧,选用上等黄豆、严州黑芝麻、英国白糖以及陈年糯米饴糖,精心研制出了这种口感酥脆、味道甘甜的点心。
它的制作十分注重坚固耐用,且口感细腻易化,选用颗粒硕大饱满的黄豆,饴糖的熬制会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温度,包装设计上强调轮廓清晰,封口时避免使用胶水以防止受潮。
老宁波们觉得它味道很甜美,口感软糯,经常被包进年糕团中食用,香气和软糯感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冬日里的一份暖意。
川式
开花白糕
清光绪年间,富顺郭三娘靠醪糟白糕起家,
质优价廉的口碑传遍川南,后经林兆华等匠人传承,
1990年曾荣获四川风味小吃奖项,至今仍是富顺人清晨茶点时的理想之选。
老辈人做糕讲究"三沉三浮":
糯米浸水历经一个昼夜,石磨碾出洁白如雪的米粉,在自然发酵过程中,酸味逐渐浓郁起来
待气泡密如蜂巢便上笼猛蒸。
最佳时刻是在刚从锅里端出时,糕点表面会自行出现缝隙,仿佛露出笑容一般,如果在中间放一颗红色点缀,就更加显得喜庆。
本地人管这叫"开财门",婚庆宴席总少不了它。
峨眉糕
四川峨眉山市的千年非遗糕点,隋朝开皇年间就出现了。
最初是为登山朝圣者预备的食品,以红糖和糯米制成名为“黄糖糕”的点心,
既能供佛又能充饥。
明代时期,在其中掺入了炒制过的黄豆粉末,由此更名为“黄豆糕”;到了清朝晚期,改用白糖作为甜味剂,使得糕点呈现洁白且质地柔软的特点,进而称作“白糖糕”;此后,这种糕点最终被定名为“峨眉糕”。
这种点心与峨眉山的宗教传统联系密切,朝圣者将其带回,期望得到“供奉于佛前的糕点,祈求平安”的吉祥寓意。
制作讲究得很,
要挑选峨眉山九里坪的糯米,将其炒至虾子背般的微黄色,磨成粉之后,需要静置48小时以吸收潮气。
提糖更是一绝,川白糖加蜂糖、水熬到115℃,搅到翻砂才成。
精致的点心色泽洁白胜过新雪,质地细腻仿佛云朵般柔软,滋味甘甜堪比蜜糖,只需轻轻一咬便在口中迅速融化,味道甜得令人愉悦,口感软糯得让人有些难以承受。
滇式
鲜花饼
昆明、大理一带的知名糕点,被誉为“会呼吸的春日点心”。
据说在乾隆那个时代,一些彝族的战士们把玫瑰的瓣儿和蜜糖揉合在一起,做了这种点心来款待皇帝派来的使者,后来它就变成了皇宫里人吃的点心。
如今它已是云南非遗,36层酥皮裹着高原重瓣玫瑰,
轻轻一咬发出清脆声响,碎屑纷纷落下,馥郁花香与甘甜滋味同时涌上舌尖,当地人有句俗语说“三份鲜花配一份饼”,其纯正用料显而易见。
制作讲究“三腌三揉”:
花瓣先用盐杀青去涩,再拌蜂蜜腌出胶质,最后加猪油锁香。
酥皮特别出色,水油皮需要揉成透明光滑状,油酥必须揉至非常柔软,经过两次擀卷,层次清晰得如同千层饼。
老昆明人爱配碗木瓜水,边吃边叹:“这饼子,香得板扎!”
如今鲜花饼走出云南,但老字号仍坚持古法:
凌晨摘带露玫瑰,土炉180℃慢烤,连揉面都用手温。
云腿月饼
是云南滇式月饼的"顶流",起源于明末清初昆明。
相传永历皇帝流亡期间,宫中厨师曾将宣威火腿切成小块,搭配蜜糖一同蒸制出一种应急食品,这种食物后来逐渐在百姓间流传开来
19世纪改良成酥皮"火腿四两砣",这才有了硬壳月饼的雏形。
昆明本地人称呼它为"火腿饼"这种食物,掰开时松脆的外皮会纷纷落下,咸味与甜味的火腿香气交织着蜂蜜的甜美,吃上一口就会赞叹"实在"。
这种月饼特别选用储存满一年的宣威火腿,挑选其最上乘的部分切成小块,再掺入云南特产的野蜂蜜以及猪油混合制作而成
外皮要擀出16层酥。
老师傅说:"火候要三次翻面烤,外皮才得金黄酥脆。"
资深食客偏爱经典款式的硬壳点心,搭配普洱茶饮用时,其甜中带咸的味道调配得十分适宜。
馋虫勾出来了吧?
不管是驴打滚的豆面飘散香气,抑或是鲜花饼的酥皮纷纷坠落,那些老店家的灶台蒸屉上,
总煨着咱中国人的念想。
下回走街串巷时,您也寻摸块热乎的糕,
趁烫咬一口,
甜是甜的,糯是糯的,胃暖了,心就满了。
这古早味啊,比啥都治心慌!
#夏日生活打卡季#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
中国传统十二大糕点,南北方皆爱,常吃的竟是有钱人?
中国糕点恰似一瓮陈酒,在岁时更迭中发酵出万千滋味。
早在《周礼》中就有关于“糗饵粉餈”的记载,古人通过将谷物磨碎后捏成形状,既用来当作祭祀的供品,也当作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
汉代有“稻饼”的记载见于《释名》一书,唐代“巨胜奴”即芝麻酥从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则详细记载了“糖煎饼”“梅花汤饼”等数十种点心,品种相当丰富
民间 “点心” 这个叫法慢慢得到认同,据说源于岳家军时用小食 “点” 字搭配 “心” 字,表达精神,因此得名。
文人墨客更将糕点写入风雅。
苏东坡所作《寒具诗》里,有“柔荑揉作琼脂滑”之句,所赞乃香酥的环饼;
陆游 “红酥手” 词中暗合唐时酥点技法。
明清时,《随园食单》详述 “松子糕”“荔浦芋泥” 制法,
江南地区的定胜糕寄托着对科举高中美好的期盼,岭南地区的煎堆寓意着家庭宅院繁荣昌盛,各式各样的糕点逐渐演变为民众寄托心愿的民间标志。
而今,老字号仍恪守 “四季糕点循时令” 古训:
春制青团,夏做薄荷糕,秋供自来红,冬备糖火烧。
一件点心,既是《齐民要术》上记载的手工技艺,也是街巷里弄中的生活印记,
在蒸炸烘烤间,熬煮着中国人最绵长的味觉乡愁。
今儿,跟诸位聊聊,最传统的“十二大”糕点……
京式
驴打滚
属于京城经典的风味食品,发端于满族制作粘性食物的习俗,最初在承德地方以黄米粉为原料制作,后来因为满族军官的推崇而带到都城。
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个趣事儿,
慈禧太后品尝新奇菜品时,御厨刚做好的菜肴被鲁莽的小太监“小驴儿”撞倒,掉进了黄豆面做的容器里
厨师临时想出“驴打滚”这个名字,结果意外地成为皇宫里的热门点心,连香妃都借助它和丈夫传递秘密信息。
老北京人把这种软和的口感称为“地道”,金黄的饼皮包着红豆馅,在炒得香喷喷的黄豆面中滚来滚去,宛如小毛驴尽情翻滚嬉戏。
如今虽常以糯米充当黄米,可尝一口时,豆香交织甜馅,依旧是旧时的风味。
制作方法很简单:首先把糯米蒸熟并擀开,接着涂上豆沙卷起来,最后切成段再撒上豆面,这样三下就能完成。
您要是路过护国寺小吃,可别错过这“滚”出来的美味!
豌豆黄
那可是春末夏初的"顶流"甜点!您猜怎么着?
这金灿灿的小方块最早是胡同口大爷推车卖的糙豌豆黄,
后来慈禧老佛爷在北海乘凉时听见
"豌豆黄儿哎,大块的!"吆喝,尝了一口直接招进宫当御厨,
这才有了细豌豆黄的讲究,
必须使用张家口地区的花豌豆,先去掉外皮,磨成细腻的泥状,再掺入桂花糖,用蒸笼蒸熟至微微晃动,切取时刀刃要预先蘸冷水,追求的是"一咬就化,甜味清爽"的口感。
如今的豌豆黄仍用老法子,但胡同里也藏着改良版:
有的加蜜枣碎,有的撒山楂糕丁,老北京见了准得说"地道"!
若想品尝新鲜,应挑选刚从冷藏中取出的,咬一口感受凉意透心,豆子的香气与桂花的芬芳扑鼻而来,再搭配一杯茉莉花茶,真是美妙绝伦!
制作过程并不难,先把豌豆皮去掉,然后泡水使其充分吸水,接着煮熟,加入糖桂花继续熬制,变成浓稠的糊状,然后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切成块状。
关键得用文火慢炒,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成型。
苏式
桂花糕
据讲明朝末期,新都一位商人刘吉祥,从杨升庵的桂树书房里,获得了启发。
用新鲜桂花、木薯粉和糖浆混合制成这种点心,接着它传到了苏州、南京,变成了“外形像玉、气味像蜜”的江浙地区著名食品。
老苏州人认为“桂花糕要趁热切”,刚蒸好的糕体晶莹剔透似羊脂玉,撒上一些干桂花,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
这糕点的门道可不少。
古法制作注重分三步蒸、三回晾:先以二份糯米粉配一份粳米粉,用温水搓揉成蓬松的团块,接着过网筛,置于湿布上,大火蒸至全熟,然后淋上糖桂花汁,再盖上盖子,闷制让水汽散发。
如今窑湾古镇还保留着古法,
用古老的银杏木制成的砧板切割糕点,每一条长25厘米的糕需要被分割成320个薄片,这些薄片薄得如同蝴蝶翅膀,但切割过程中既不会断裂也不会碎裂。
当地居民常说云片糕云片糕,食用后能助事业腾飞,每逢节庆都会带上数盒,以求取吉祥如意的高升寓意。
红豆糕
是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心头好"。
这糕点最早能追溯到明朝,那时候江南文人喜欢用红豆寄相思,
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点心。
无锡当地人口语中总带有几分温和的韵味,形容这糕点"软糯而香甜",这种表达方式与他们谈话时流露出的柔和语气颇为相似。
传统工艺十分考究,必须挑选本地的红皮赤豆,提前浸泡整夜再煮至软烂,接着用石臼将豆子捣碎成含有颗粒的豆沙。
糯米粉里掺点粳米粉,和着猪油糖桂花一拌,蒸出来香得能勾魂。
现在老字号还保留着古法,不过年轻人也爱搞新花样,
例如可以添加抹茶成分或者嵌入软心,不过无锡本地居民最偏爱的还是那份纯粹的甜味。
这糕点不单是吃食,更是刻在无锡人骨子里的乡愁。
广式
萝卜糕
这种以沙地白萝卜与粘米粉“揉”制而成的佳肴,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时期,它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味。
那会儿,闽粤移民携带着“菜头粿”的称呼持续向南方迁移,最终在岭南地区安顿下来,变成了当地茶馆食品中的三种代表性点心之一。
老广注重时令饮食,认为冬天食用萝卜最为适宜,夏天则宜吃姜,冬季的萝卜味道最为甘甜,切成细丝后,与腊肠、虾米、干贝一同在锅中翻炒烹制,滋味绝佳
用粘米粉浆包裹后蒸熟,掰开时可见萝卜丝反光,宛如温润的羊脂白玉。
广州阿婆做萝卜糕有个秘诀——“落足料,用啲心”。
挑选分量足的白萝卜,切成细丝,撒盐促其渗出水分,接着与粘米粉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成稠状物,选用广式甜味的腊肠,挑选带有海洋气息的虾米,连胡椒粉也必须现磨才能散发浓郁香味。
要用竹编的蒸屉来蒸,大火加热,持续45分钟,打开盖子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白萝卜的清雅气息和腊肉的特殊味道,在寒冷的季节里闻到这种香味,身体会感到温暖。
资深茶友常把它用来佐饮普洱,新生代却偏爱将其两面煎至金黄,再抹上XO酱,咀嚼时外酥内软,内里的白萝卜丝依然爽脆,实在非常过瘾!
茶果
是广东中山、广州一带的传统点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白居易诗里“茶果迎来客”说的就是这玩意儿。
过去仅供祭拜之用,如今常见于晨间茶席,称作“鬼盏”点心,中山三乡的茶点品相在2010年登上了非遗榜单,实属难得!
做法讲究“应节而食”,比如清明用艾草做青团,端午包蕉叶粽。
糯米外皮包着各种内馅,咸味的主要成分是五花肉、干香菇和碎花生,甜味的则常见于芝麻、椰蓉以及腰果颗粒。
热气腾腾的蕉叶散发着诱人香气,口感绵软又富有嚼劲,佐以一杯醇厚的普洱茶,正宗老广的“一盅两件”风味便完整呈现了。
老婆饼
广东潮州的传统名点,堪称粤式糕点里的“甜蜜担当”。
这个饼的来历相当不简单,根据传说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期间,他的妻子马氏曾用冬瓜和麦粉制作了这种食物,
此后潮州匠人的妻子改进了南瓜糊内馅,这种做法后来带到广州的茶坊,经营者品尝后赞叹道“此糕点胜过令堂的关怀”
从此得名“老婆饼”。
传统做法讲究“皮酥馅滑”,
用糖冬瓜、糯米粉、椰蓉、芝麻混合制作内馅,外层由油酥面团构成,烘烤后呈现金黄色泽且酥脆易碎,一旦咬合便容易崩解成碎屑。
潮州人管它叫“冬茸饼”,广州人则爱它的甜而不腻,配茶一绝。
这个饼与“老公饼”是搭档关系,老公饼味道偏咸香,体积更可观,非常符合潮州人所说的“老公大食”(形容老公食量很大)。
下次品尝老婆饼的时候,可以试着学几句潮州方言,比如说,这饼非常美味,可以赞叹道,这饼真叫一个香口。
宁式
宁波豆酥糖
这种点心也称作三北豆酥糖,源自浙江宁波,有着悠久的百年历史,创始于清朝光绪时期。
陆埠镇“乾丰”南货店的殷师傅为了减轻母亲被食物堵住喉咙的担忧,选用上等黄豆、严州黑芝麻、英国白糖以及陈年糯米饴糖,精心研制出了这种口感酥脆、味道甘甜的点心。
它的制作十分注重坚固耐用,且口感细腻易化,选用颗粒硕大饱满的黄豆,饴糖的熬制会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温度,包装设计上强调轮廓清晰,封口时避免使用胶水以防止受潮。
老宁波们觉得它味道很甜美,口感软糯,经常被包进年糕团中食用,香气和软糯感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冬日里的一份暖意。
川式
开花白糕
清光绪年间,富顺郭三娘靠醪糟白糕起家,
质优价廉的口碑传遍川南,后经林兆华等匠人传承,
1990年曾荣获四川风味小吃奖项,至今仍是富顺人清晨茶点时的理想之选。
老辈人做糕讲究"三沉三浮":
糯米浸水历经一个昼夜,石磨碾出洁白如雪的米粉,在自然发酵过程中,酸味逐渐浓郁起来
待气泡密如蜂巢便上笼猛蒸。
最佳时刻是在刚从锅里端出时,糕点表面会自行出现缝隙,仿佛露出笑容一般,如果在中间放一颗红色点缀,就更加显得喜庆。
本地人管这叫"开财门",婚庆宴席总少不了它。
峨眉糕
四川峨眉山市的千年非遗糕点,隋朝开皇年间就出现了。
最初是为登山朝圣者预备的食品,以红糖和糯米制成名为“黄糖糕”的点心,
既能供佛又能充饥。
明代时期,在其中掺入了炒制过的黄豆粉末,由此更名为“黄豆糕”;到了清朝晚期,改用白糖作为甜味剂,使得糕点呈现洁白且质地柔软的特点,进而称作“白糖糕”;此后,这种糕点最终被定名为“峨眉糕”。
这种点心与峨眉山的宗教传统联系密切,朝圣者将其带回,期望得到“供奉于佛前的糕点,祈求平安”的吉祥寓意。
制作讲究得很,
要挑选峨眉山九里坪的糯米,将其炒至虾子背般的微黄色,磨成粉之后,需要静置48小时以吸收潮气。
提糖更是一绝,川白糖加蜂糖、水熬到115℃,搅到翻砂才成。
精致的点心色泽洁白胜过新雪,质地细腻仿佛云朵般柔软,滋味甘甜堪比蜜糖,只需轻轻一咬便在口中迅速融化,味道甜得令人愉悦,口感软糯得让人有些难以承受。
滇式
鲜花饼
昆明、大理一带的知名糕点,被誉为“会呼吸的春日点心”。
据说在乾隆那个时代,一些彝族的战士们把玫瑰的瓣儿和蜜糖揉合在一起,做了这种点心来款待皇帝派来的使者,后来它就变成了皇宫里人吃的点心。
如今它已是云南非遗,36层酥皮裹着高原重瓣玫瑰,
轻轻一咬发出清脆声响,碎屑纷纷落下,馥郁花香与甘甜滋味同时涌上舌尖,当地人有句俗语说“三份鲜花配一份饼”,其纯正用料显而易见。
制作讲究“三腌三揉”:
花瓣先用盐杀青去涩,再拌蜂蜜腌出胶质,最后加猪油锁香。
酥皮特别出色,水油皮需要揉成透明光滑状,油酥必须揉至非常柔软,经过两次擀卷,层次清晰得如同千层饼。
老昆明人爱配碗木瓜水,边吃边叹:“这饼子,香得板扎!”
如今鲜花饼走出云南,但老字号仍坚持古法:
凌晨摘带露玫瑰,土炉180℃慢烤,连揉面都用手温。
云腿月饼
是云南滇式月饼的"顶流",起源于明末清初昆明。
相传永历皇帝流亡期间,宫中厨师曾将宣威火腿切成小块,搭配蜜糖一同蒸制出一种应急食品,这种食物后来逐渐在百姓间流传开来
19世纪改良成酥皮"火腿四两砣",这才有了硬壳月饼的雏形。
昆明本地人称呼它为"火腿饼"这种食物,掰开时松脆的外皮会纷纷落下,咸味与甜味的火腿香气交织着蜂蜜的甜美,吃上一口就会赞叹"实在"。
这种月饼特别选用储存满一年的宣威火腿,挑选其最上乘的部分切成小块,再掺入云南特产的野蜂蜜以及猪油混合制作而成
外皮要擀出16层酥。
老师傅说:"火候要三次翻面烤,外皮才得金黄酥脆。"
资深食客偏爱经典款式的硬壳点心,搭配普洱茶饮用时,其甜中带咸的味道调配得十分适宜。
馋虫勾出来了吧?
不管是驴打滚的豆面飘散香气,抑或是鲜花饼的酥皮纷纷坠落,那些老店家的灶台蒸屉上,
总煨着咱中国人的念想。
下回走街串巷时,您也寻摸块热乎的糕,
趁烫咬一口,
甜是甜的,糯是糯的,胃暖了,心就满了。
这古早味啊,比啥都治心慌!
#夏日生活打卡季#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