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从救命粮到健康美食,窝窝头藏着国人多少味觉记忆?
更新时间:2025-08-16 11:01:27 信息编号:71528

从救命粮到健康美食,窝窝头藏着国人多少味觉记忆?

浏览人气:23

从救命粮到健康美食,窝窝头藏着国人多少味觉记忆?

小窝头属于北京地方特色点心。这种点心个头不大,味道甜香,还带有栗子香气,所以人们又管它叫“栗子面小窝头”。据说它曾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宫廷御用食品。

窝头这个称呼,在旧日的京城代表生活困顿的象征。当地百姓在除夕夜喜爱享用水饺,但经济拮据的家庭无力负担,只能以窝头度年。曾经流传一副对联描绘过此情此景:上联说明包饺子时双手的姿态,大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下联则描述制作窝头时的手法,单用一根手指按压窝头中间的凹陷处。

这种食品被称为“窝头”,它的外形是圆锥体,底部有一个孔洞,是蒸制而成的,最初是用玉米粉制作的,由于未经发酵的玉米粉很难蒸熟,因此采用这种造型能够帮助快速蒸熟,过去底层民众经常食用这种食物。

制作时要把小米面、玉米面、栗子面掺和在一起,玉米面是主要成分,里面还放了一些黄豆面,做出来是圆锥的形状,底部都有一个圆形的孔洞,个头很小很可爱,蒸熟之后变成金黄色。

普通民众食用的这种面食个头较为可观,主要采用玉米粉或者多种谷物混合粉制成,外形呈现上窄下宽的圆锥体,中间是空的,曾作为旧日京城贫寒人群的主食,为了方便蒸熟,底部特意留有一个洞眼(北京地方话称作“窝窝儿”),又因其与馒头同属主食类别,因此北京地区将此食品称作“窝窝头”。

慈禧太后独具匠心,打算“与民同庆”,但选用的是当时极为名贵的栗子磨成的粉,个头也小了许多,制成一种点心,直到民国革命之后才在民间普及。据说这种宫廷点心品类,正是慈禧太后当年品尝过的小窝头。

实际上,单纯使用栗子粉是无法蒸制出窝头形状的,因为它容易干裂且难以成团。制作小窝头需要选用优质的新鲜玉米粉,将其过筛后,再掺入优质的黄豆粉,蒸制时加入桂花和白糖,吃起来松软又香甜。每斤面粉要蒸出一百个这样的小窝头才算达标。

据说北京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有款甜点,叫做“小窝头”。这种点心以黄豆和玉米磨成的精粉为原料,掺入白糖和桂花后蒸制而成。它形状上尖下圆,小巧可爱,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宝塔。品尝时口感香甜,质地细腻,非常滋润。因此,凡是到仿膳饭庄用餐的人,都把能尝到这款广受欢迎的小窝头当作一件乐事。

小小窝头怎样变成京城仿膳的招牌点心?这背后藏着一个关于慈禧太后当年避难的旧事。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进犯京师,尽管义和团与京中民众奋勇抗击,奈何清廷统治涣散,终究未能守住都城。

西太后与光绪帝,还有众多宫女太监侍卫,趁着夜幕低垂人迹罕至,伪装成流离失所的平民,登上三辆破败的车辆,悄悄离开了紫禁城,慌不择路地向西安方向奔逃。仓促出走,未能携带充足的食物,又逢战乱频仍,西太后一行人不敢显露真实身份,无法获得地方官员的款待与庇护,沿途处处提心吊胆,饥肠辘辘。

走到前方没有村落后方没有旅店的地段,四周杳无人迹,更难以寻获可食用的食物,而慈禧太后又极想进食,这着实让随行的太监们感到棘手。恰在此时,一名叫贯世里的随从,身上尚存一个从百姓处讨来的玉米面制做的窝窝头,便将其取出来敬献给了慈禧太后。俗话说:吃饱了蜂蜜也不觉得甜,饿极了吃糠也觉得像蜜一样香,平时只吃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此刻竟把这种粗制滥造的窝窝头吃得非常香,感觉特别美味。

没过多久,《辛丑条约》被迫签署完毕,八国联军撤离了北京城,慈禧太后也回到了都城。据说那个名叫贯世里的随从,因为进献食物有功,还被赐予“引路侯”的封号。某次慈禧太后忽然想起了那顿味道“格外香浓”的食品,就吩咐御膳房去制作窝窝头。这可让御膳房的厨师们颇费心思了,窝窝头原本是百姓日常吃的一种粗粮,通常有钱人家只吃细米白面,对这种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并不感兴趣,更别说住在宫里的慈禧太后了。

但厨师们明白她性情急躁古怪,怎敢违背她的命令。于是,就模仿大窝头的样子,掺入一些黄豆粉和许多白糖,再添上桂花,用心制作成小窝头,口感松软味道香甜,慈禧太后果然很喜欢吃。从那以后,小窝头就变成了慈禧太后餐桌上的一种甜品。清朝结束后,小窝头和其他宫廷点心一样,传到了百姓中间,成为北京有名的特色小吃。

豆面窝头的由来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名称在明朝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约三百年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豆面窝头,还出现了黑米窝头、高粱窝头、红薯窝头、绿豆面窝头、糯米窝头等多种类型。这些窝头大多以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配方的加工制作,味道也比传统豆面窝头更加柔软,口感不再那么硬涩。

现在的豆面窝头,已经不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转变为既环保健康,又好吃营养的时髦食品。它以杂粮作为主要原料,保留了食材最原始的营养成分,不仅吃起来味道厚重甘香,还非常符合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确实将老式风味和现代健康观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从救命粮到健康美食,窝窝头藏着国人多少味觉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16 11:01:27

从救命粮到健康美食,窝窝头藏着国人多少味觉记忆?

小窝头属于北京地方特色点心。这种点心个头不大,味道甜香,还带有栗子香气,所以人们又管它叫“栗子面小窝头”。据说它曾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宫廷御用食品。

窝头这个称呼,在旧日的京城代表生活困顿的象征。当地百姓在除夕夜喜爱享用水饺,但经济拮据的家庭无力负担,只能以窝头度年。曾经流传一副对联描绘过此情此景:上联说明包饺子时双手的姿态,大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下联则描述制作窝头时的手法,单用一根手指按压窝头中间的凹陷处。

这种食品被称为“窝头”,它的外形是圆锥体,底部有一个孔洞,是蒸制而成的,最初是用玉米粉制作的,由于未经发酵的玉米粉很难蒸熟,因此采用这种造型能够帮助快速蒸熟,过去底层民众经常食用这种食物。

制作时要把小米面、玉米面、栗子面掺和在一起,玉米面是主要成分,里面还放了一些黄豆面,做出来是圆锥的形状,底部都有一个圆形的孔洞,个头很小很可爱,蒸熟之后变成金黄色。

普通民众食用的这种面食个头较为可观,主要采用玉米粉或者多种谷物混合粉制成,外形呈现上窄下宽的圆锥体,中间是空的,曾作为旧日京城贫寒人群的主食,为了方便蒸熟,底部特意留有一个洞眼(北京地方话称作“窝窝儿”),又因其与馒头同属主食类别,因此北京地区将此食品称作“窝窝头”。

慈禧太后独具匠心,打算“与民同庆”,但选用的是当时极为名贵的栗子磨成的粉,个头也小了许多,制成一种点心,直到民国革命之后才在民间普及。据说这种宫廷点心品类,正是慈禧太后当年品尝过的小窝头。

实际上,单纯使用栗子粉是无法蒸制出窝头形状的,因为它容易干裂且难以成团。制作小窝头需要选用优质的新鲜玉米粉,将其过筛后,再掺入优质的黄豆粉,蒸制时加入桂花和白糖,吃起来松软又香甜。每斤面粉要蒸出一百个这样的小窝头才算达标。

据说北京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有款甜点,叫做“小窝头”。这种点心以黄豆和玉米磨成的精粉为原料,掺入白糖和桂花后蒸制而成。它形状上尖下圆,小巧可爱,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宝塔。品尝时口感香甜,质地细腻,非常滋润。因此,凡是到仿膳饭庄用餐的人,都把能尝到这款广受欢迎的小窝头当作一件乐事。

小小窝头怎样变成京城仿膳的招牌点心?这背后藏着一个关于慈禧太后当年避难的旧事。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进犯京师,尽管义和团与京中民众奋勇抗击,奈何清廷统治涣散,终究未能守住都城。

西太后与光绪帝,还有众多宫女太监侍卫,趁着夜幕低垂人迹罕至,伪装成流离失所的平民,登上三辆破败的车辆,悄悄离开了紫禁城,慌不择路地向西安方向奔逃。仓促出走,未能携带充足的食物,又逢战乱频仍,西太后一行人不敢显露真实身份,无法获得地方官员的款待与庇护,沿途处处提心吊胆,饥肠辘辘。

走到前方没有村落后方没有旅店的地段,四周杳无人迹,更难以寻获可食用的食物,而慈禧太后又极想进食,这着实让随行的太监们感到棘手。恰在此时,一名叫贯世里的随从,身上尚存一个从百姓处讨来的玉米面制做的窝窝头,便将其取出来敬献给了慈禧太后。俗话说:吃饱了蜂蜜也不觉得甜,饿极了吃糠也觉得像蜜一样香,平时只吃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此刻竟把这种粗制滥造的窝窝头吃得非常香,感觉特别美味。

没过多久,《辛丑条约》被迫签署完毕,八国联军撤离了北京城,慈禧太后也回到了都城。据说那个名叫贯世里的随从,因为进献食物有功,还被赐予“引路侯”的封号。某次慈禧太后忽然想起了那顿味道“格外香浓”的食品,就吩咐御膳房去制作窝窝头。这可让御膳房的厨师们颇费心思了,窝窝头原本是百姓日常吃的一种粗粮,通常有钱人家只吃细米白面,对这种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并不感兴趣,更别说住在宫里的慈禧太后了。

但厨师们明白她性情急躁古怪,怎敢违背她的命令。于是,就模仿大窝头的样子,掺入一些黄豆粉和许多白糖,再添上桂花,用心制作成小窝头,口感松软味道香甜,慈禧太后果然很喜欢吃。从那以后,小窝头就变成了慈禧太后餐桌上的一种甜品。清朝结束后,小窝头和其他宫廷点心一样,传到了百姓中间,成为北京有名的特色小吃。

豆面窝头的由来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名称在明朝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约三百年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豆面窝头,还出现了黑米窝头、高粱窝头、红薯窝头、绿豆面窝头、糯米窝头等多种类型。这些窝头大多以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配方的加工制作,味道也比传统豆面窝头更加柔软,口感不再那么硬涩。

现在的豆面窝头,已经不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转变为既环保健康,又好吃营养的时髦食品。它以杂粮作为主要原料,保留了食材最原始的营养成分,不仅吃起来味道厚重甘香,还非常符合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确实将老式风味和现代健康观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