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0 18:18:14 | 信息编号:69523 |
双节同庆美食假到!济南篇:寻味传统鲁菜三大店
双节之际,欢庆佳节。对于众多人而言,这八天的悠长假期意味着返乡与亲人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在亲朋好友的欢聚时刻,家乡的佳肴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引领您探访山东16个地市,为您逐一列举各地区的特色美食。
我国人民在烹饪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对菜肴的制作尤为注重细节。从唐宋时期开始,各种菜系派别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清代初期,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这四大菜系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清末,这四大菜系又衍生出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四大新派菜系,共同构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八大菜系。
今天,我必须向大家热情推荐我家乡的招牌菜系——位居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鲁菜原本是厨师们自发创造的菜式,简单来说,就是厨师们自己探索、研究出来的。鲁菜非常讲究食材,制作工艺既复杂又繁琐,对厨师的功底提出了极高的考验。南北各大菜系,以及宫廷的满汉全席,几乎都以鲁菜为核心,这充分说明了鲁菜的重要地位!
漫步在泉城的大街小巷,若随口提及往昔的“鲁菜三大家”,年轻一代或许心中满是困惑。然而,对于济南的资深食客而言,若不能脱口而出“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恐怕实在难以称得上真正的美食爱好者。
今日,我们随时光的脚步,踏上征程,去寻找那个曾在全国享有盛誉、名扬四海的济南“鲁菜三大名店”!
汇泉楼
汇泉楼拥有悠久的传承,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创立的锦盛楼。《济南饮食行业志(1886—1981)》的记载便从锦盛楼的开业篇章开始。到了1936年,德盛楼的股东发生了变动,此后才正式更名为汇泉楼饭庄。
江家池畔的“汇泉楼饭庄”旧址,20世纪70年代
济南菜作为鲁菜中的佼佼者,其招牌菜多源自汇泉楼。糖醋黄河鲤鱼、活鱼三吃以及红烧面筋等佳肴在泉城享有盛誉,而糖醋黄河鲤鱼更是被誉为山东名菜之冠。
在1978年由我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菜谱(山东)》一书中——收录了糖醋鲤鱼的制作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位于“汇泉饭店”的宋其远师傅精心烹制的地道“糖醋黄河鲤鱼”独具特色,刀工精湛,鱼肉纹理清晰可见,且外皮酥脆,耐嚼度佳,其酥脆口感能够持久不退。
20世纪80年代,“汇泉饭店”宋其远厨师制作的红烧面筋
“汇泉饭店”纪善祥厨师的绝活“清油盘丝饼”
1992年《历下区志》——汇泉饭店外景
“汇泉楼”自江家池街搬迁之后,食客们便在泉池中挑选活鲤鱼这一特色成为了济南人难忘的回忆。然而,“汇泉饭店”后来的歇业,让它错过了“中华老字号”的评选机会,这也成为了老济南人心中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聚丰德
聚丰德饭店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大观园周边,其前身曾名为“长安饭店”,创建于1937年。随后,饭店更名为了“紫阳聚丰德春饭”。到了1947年8月,这家饭店是由数十位原股东共同集资创立的。面对新店的开张,众人为了给它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而绞尽脑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务必将这家新饭店打造成齐鲁地区的知名品牌,并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于是他们作出决议,从济南聚宾园、泰丰楼和全聚德这三家著名饭庄的名称中各挑选一个字,分别是“聚”、“丰”和“德”,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吸收每家饭庄的烹饪精华,将三家各自独特的风味汇聚于同一厨房之中。
聚丰德昔为鲁菜名家的摇篮,育出众多中青年杰出厨师,在鲁菜传承上表现卓越。其中,超过10名厨师被选派至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驻外使领馆任职。此外,还有数十位厨师荣获“特级厨师”、“烹饪大师”、“高级技师”等众多荣誉。该饭店历经多年,先后获得了“中华餐饮名店”、“齐鲁名店”、“全国绿色餐饮行业”以及“中华老字号”等多项殊荣。
半个多世纪以来,聚丰德一直秉承着正宗鲁菜的传统,精选食材,讲究烹饪技艺,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融合创新,恪守传统工艺,维护原有风味。他们精选原料,精准配料,刀工精湛,火候恰到好处,使得菜品色泽、香气和味道都达到了完美境界。“九转大肠”、“干烧鱼”、“蟹黄鱼翅”、“烤鸭”等各式美味佳肴,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精致点心如“五仁包”、“豆沙包”、“油旋”以及“宴席点心”,均被收录于《中国菜谱》和《中国名菜》等书籍中,广受国内外来宾的喜爱。特别是“油旋”,更荣获了中国烹饪协会的认证,被誉为“中华名小吃”。
食之软嫩不腻的鲁菜名菜---九转大肠
聚丰德烤鸭
济南的烤鸭,在众多美食中,聚丰德独树一帜。在制作过程中,焖炉烤制是其特色,与北京的便宜坊颇为相似。烤炉以砖块砌成方形,顶部呈圆拱状,底部设有一扇门。烤制时,宰杀干净的填鸭被铁钩悬挂。首先,在炉内用麦秸点燃,通常一个炉子需燃烧三根秸秆。待燃烧至无烟仅有灰烬时,将鸭子挂入炉中,关紧炉门进行烘烤。焖炉鸭(不同于全聚德的挂炉鸭)是通过特定的烤制工艺制作而成,整个过程耗时大约一小时。烤至熟透的鸭子需立即上桌,供顾客鉴赏,随后由厨师将其切成薄片。食用时,将鸭片夹入荷叶饼中,涂抹上甜酱,加入大葱,卷起后即可享用。
济南聚丰德的镇店之宝---油旋
油旋,这种形状类似漩涡的香脆葱油小饼,一经烤制便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内部柔软而外部酥脆,散发着浓郁的葱香。据记载,油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最初在济南地区流行。传说中,油旋的制作技艺是清朝时期齐河县的徐氏家族在前往南方谋生途中,于南京所学得。
相传在道光时期,济南城内的凤集楼便率先开始售卖油旋,而光绪二十年成立的“文升园”饭庄,也因擅长制作油旋及各式地方小吃而在泉城声名鹊起。民国初期,济南涌现出十几家专门经营油旋的店铺,使得油旋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小吃。时至今日,济南仅存一位掌握制作油旋正宗技艺的师傅,那就是年逾古稀的聚丰德大厨苏将林。因此,济南油旋也成为了聚丰德的招牌美食。
毛主席来济南时,也曾吃过聚丰德的油旋
燕喜堂
燕喜堂始建于1932年3月,恰逢南燕北归之时,因而得名,寓意开业之际有燕子报喜。该建筑由两座三进四合院构成,设有两座宏伟的门楼。位于金菊巷1号的为东院,是主人的住所,而3号的西院则是店铺,内设有18间营业空间,同时可容纳200人用餐。赵子俊,魁元楼的创始人,源自历城,自16岁起便踏入城市,开始打工生涯。20岁那年,他开始在吉元楼饭庄工作,随后在芙蓉街北端开设了自己的魁元楼,担任跑堂一职。燕喜堂的创立得益于山东商业银行董事董丹如的慷慨资助。由于赵子俊拥有科班背景,他对菜品的质量与特色有着极高的标准。而炉灶的掌门人侯庆甫与梁继祥,则在烹饪技艺上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典型的老济南风味。
燕喜堂的菜肴美味可口,用餐氛围亦充满家庭般的温馨,让人仿佛置身于家中,倍感亲切。众多食客都以此为荣,愿意在此用餐。赵掌柜认为,经营生意最关键的是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即便是拉黄包车的车夫也应受到欢迎,不可轻慢。点菜时更是尊重顾客意愿,无论奢华还是简朴,皆可满足。因此,开业不到两年,燕喜堂便在济南府的餐馆中名列前茅。
1952年,燕喜堂搬迁至泉城路北侧。到了1956年,实行了公私合营,但经理一职依旧由创始人赵子俊的儿子赵鑫荣接任。赵经理投入了半年多的时间,广泛搜集南北各地的特色菜谱,并致力于创新。在济南举办的厨艺竞赛中,燕喜堂的师傅们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店铺的生意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1958年,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再次搬迁,落户于泉城路南侧的卫巷口,后来还更名为“红星”饭店。自1980年起,店铺名称变更为“燕喜堂”。到了1986年,新店铺进行了一次翻新,期间特别邀请了诗人臧克家挥毫泼墨,为店铺题写了名字,并将这幅墨宝悬挂在焕然一新的店门之上。
燕喜堂饭庄的招牌菜品包括五星苹果鸡、清氽鸭肝、糟煎鱼片、油爆双脆等,这些佳肴均出自当年炉灶掌门人梁继祥师傅之手,备受顾客喜爱,并已成为历下风味的经典代表。
清汆鸭肝
这道菜肴的特色在于,鸭肝口感鲜美柔嫩,切开时可见细腻的血丝,而汤汁则是淡淡的茶色。
油爆双脆
这道菜肴的特色在于南方的酒与味精的巧妙结合,翻拌均匀后盛放在平盘中。其色泽红白相间,口感脆嫩,滋味十分鲜美。
(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27.37 |
双节同庆美食假到!济南篇:寻味传统鲁菜三大店
双节之际,欢庆佳节。对于众多人而言,这八天的悠长假期意味着返乡与亲人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在亲朋好友的欢聚时刻,家乡的佳肴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引领您探访山东16个地市,为您逐一列举各地区的特色美食。
我国人民在烹饪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对菜肴的制作尤为注重细节。从唐宋时期开始,各种菜系派别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清代初期,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这四大菜系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清末,这四大菜系又衍生出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四大新派菜系,共同构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八大菜系。
今天,我必须向大家热情推荐我家乡的招牌菜系——位居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鲁菜原本是厨师们自发创造的菜式,简单来说,就是厨师们自己探索、研究出来的。鲁菜非常讲究食材,制作工艺既复杂又繁琐,对厨师的功底提出了极高的考验。南北各大菜系,以及宫廷的满汉全席,几乎都以鲁菜为核心,这充分说明了鲁菜的重要地位!
漫步在泉城的大街小巷,若随口提及往昔的“鲁菜三大家”,年轻一代或许心中满是困惑。然而,对于济南的资深食客而言,若不能脱口而出“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恐怕实在难以称得上真正的美食爱好者。
今日,我们随时光的脚步,踏上征程,去寻找那个曾在全国享有盛誉、名扬四海的济南“鲁菜三大名店”!
汇泉楼
汇泉楼拥有悠久的传承,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创立的锦盛楼。《济南饮食行业志(1886—1981)》的记载便从锦盛楼的开业篇章开始。到了1936年,德盛楼的股东发生了变动,此后才正式更名为汇泉楼饭庄。
江家池畔的“汇泉楼饭庄”旧址,20世纪70年代
济南菜作为鲁菜中的佼佼者,其招牌菜多源自汇泉楼。糖醋黄河鲤鱼、活鱼三吃以及红烧面筋等佳肴在泉城享有盛誉,而糖醋黄河鲤鱼更是被誉为山东名菜之冠。
在1978年由我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菜谱(山东)》一书中——收录了糖醋鲤鱼的制作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位于“汇泉饭店”的宋其远师傅精心烹制的地道“糖醋黄河鲤鱼”独具特色,刀工精湛,鱼肉纹理清晰可见,且外皮酥脆,耐嚼度佳,其酥脆口感能够持久不退。
20世纪80年代,“汇泉饭店”宋其远厨师制作的红烧面筋
“汇泉饭店”纪善祥厨师的绝活“清油盘丝饼”
1992年《历下区志》——汇泉饭店外景
“汇泉楼”自江家池街搬迁之后,食客们便在泉池中挑选活鲤鱼这一特色成为了济南人难忘的回忆。然而,“汇泉饭店”后来的歇业,让它错过了“中华老字号”的评选机会,这也成为了老济南人心中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聚丰德
聚丰德饭店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大观园周边,其前身曾名为“长安饭店”,创建于1937年。随后,饭店更名为了“紫阳聚丰德春饭”。到了1947年8月,这家饭店是由数十位原股东共同集资创立的。面对新店的开张,众人为了给它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而绞尽脑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务必将这家新饭店打造成齐鲁地区的知名品牌,并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于是他们作出决议,从济南聚宾园、泰丰楼和全聚德这三家著名饭庄的名称中各挑选一个字,分别是“聚”、“丰”和“德”,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吸收每家饭庄的烹饪精华,将三家各自独特的风味汇聚于同一厨房之中。
聚丰德昔为鲁菜名家的摇篮,育出众多中青年杰出厨师,在鲁菜传承上表现卓越。其中,超过10名厨师被选派至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驻外使领馆任职。此外,还有数十位厨师荣获“特级厨师”、“烹饪大师”、“高级技师”等众多荣誉。该饭店历经多年,先后获得了“中华餐饮名店”、“齐鲁名店”、“全国绿色餐饮行业”以及“中华老字号”等多项殊荣。
半个多世纪以来,聚丰德一直秉承着正宗鲁菜的传统,精选食材,讲究烹饪技艺,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融合创新,恪守传统工艺,维护原有风味。他们精选原料,精准配料,刀工精湛,火候恰到好处,使得菜品色泽、香气和味道都达到了完美境界。“九转大肠”、“干烧鱼”、“蟹黄鱼翅”、“烤鸭”等各式美味佳肴,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精致点心如“五仁包”、“豆沙包”、“油旋”以及“宴席点心”,均被收录于《中国菜谱》和《中国名菜》等书籍中,广受国内外来宾的喜爱。特别是“油旋”,更荣获了中国烹饪协会的认证,被誉为“中华名小吃”。
食之软嫩不腻的鲁菜名菜---九转大肠
聚丰德烤鸭
济南的烤鸭,在众多美食中,聚丰德独树一帜。在制作过程中,焖炉烤制是其特色,与北京的便宜坊颇为相似。烤炉以砖块砌成方形,顶部呈圆拱状,底部设有一扇门。烤制时,宰杀干净的填鸭被铁钩悬挂。首先,在炉内用麦秸点燃,通常一个炉子需燃烧三根秸秆。待燃烧至无烟仅有灰烬时,将鸭子挂入炉中,关紧炉门进行烘烤。焖炉鸭(不同于全聚德的挂炉鸭)是通过特定的烤制工艺制作而成,整个过程耗时大约一小时。烤至熟透的鸭子需立即上桌,供顾客鉴赏,随后由厨师将其切成薄片。食用时,将鸭片夹入荷叶饼中,涂抹上甜酱,加入大葱,卷起后即可享用。
济南聚丰德的镇店之宝---油旋
油旋,这种形状类似漩涡的香脆葱油小饼,一经烤制便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内部柔软而外部酥脆,散发着浓郁的葱香。据记载,油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最初在济南地区流行。传说中,油旋的制作技艺是清朝时期齐河县的徐氏家族在前往南方谋生途中,于南京所学得。
相传在道光时期,济南城内的凤集楼便率先开始售卖油旋,而光绪二十年成立的“文升园”饭庄,也因擅长制作油旋及各式地方小吃而在泉城声名鹊起。民国初期,济南涌现出十几家专门经营油旋的店铺,使得油旋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小吃。时至今日,济南仅存一位掌握制作油旋正宗技艺的师傅,那就是年逾古稀的聚丰德大厨苏将林。因此,济南油旋也成为了聚丰德的招牌美食。
毛主席来济南时,也曾吃过聚丰德的油旋
燕喜堂
燕喜堂始建于1932年3月,恰逢南燕北归之时,因而得名,寓意开业之际有燕子报喜。该建筑由两座三进四合院构成,设有两座宏伟的门楼。位于金菊巷1号的为东院,是主人的住所,而3号的西院则是店铺,内设有18间营业空间,同时可容纳200人用餐。赵子俊,魁元楼的创始人,源自历城,自16岁起便踏入城市,开始打工生涯。20岁那年,他开始在吉元楼饭庄工作,随后在芙蓉街北端开设了自己的魁元楼,担任跑堂一职。燕喜堂的创立得益于山东商业银行董事董丹如的慷慨资助。由于赵子俊拥有科班背景,他对菜品的质量与特色有着极高的标准。而炉灶的掌门人侯庆甫与梁继祥,则在烹饪技艺上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典型的老济南风味。
燕喜堂的菜肴美味可口,用餐氛围亦充满家庭般的温馨,让人仿佛置身于家中,倍感亲切。众多食客都以此为荣,愿意在此用餐。赵掌柜认为,经营生意最关键的是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即便是拉黄包车的车夫也应受到欢迎,不可轻慢。点菜时更是尊重顾客意愿,无论奢华还是简朴,皆可满足。因此,开业不到两年,燕喜堂便在济南府的餐馆中名列前茅。
1952年,燕喜堂搬迁至泉城路北侧。到了1956年,实行了公私合营,但经理一职依旧由创始人赵子俊的儿子赵鑫荣接任。赵经理投入了半年多的时间,广泛搜集南北各地的特色菜谱,并致力于创新。在济南举办的厨艺竞赛中,燕喜堂的师傅们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店铺的生意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1958年,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再次搬迁,落户于泉城路南侧的卫巷口,后来还更名为“红星”饭店。自1980年起,店铺名称变更为“燕喜堂”。到了1986年,新店铺进行了一次翻新,期间特别邀请了诗人臧克家挥毫泼墨,为店铺题写了名字,并将这幅墨宝悬挂在焕然一新的店门之上。
燕喜堂饭庄的招牌菜品包括五星苹果鸡、清氽鸭肝、糟煎鱼片、油爆双脆等,这些佳肴均出自当年炉灶掌门人梁继祥师傅之手,备受顾客喜爱,并已成为历下风味的经典代表。
清汆鸭肝
这道菜肴的特色在于,鸭肝口感鲜美柔嫩,切开时可见细腻的血丝,而汤汁则是淡淡的茶色。
油爆双脆
这道菜肴的特色在于南方的酒与味精的巧妙结合,翻拌均匀后盛放在平盘中。其色泽红白相间,口感脆嫩,滋味十分鲜美。
(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