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0 16:12:44 | 信息编号:69289 |
合肥四大名点,承载着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这些曾广受欢迎的“四大名点”,深深吸引了无数合肥人的味觉。1962年9月6日,历经近百年传承的合肥特色糕点——张顺兴大麻饼,重新开始了生产之路。如今提及“张顺兴号”,仍能唤起众多老合肥人心中那难以忘怀的温馨回忆。
历经风雨,终得重生
庐州城内,百多年前,曾传唱着一首民谣:“顺兴麻饼内含甜蜜,每块形状规整,色泽金黄,入口既甜又香,若需购买糕点,便寻姓张之家。”此歌谣中所称的“顺兴麻饼”,实则指的是合肥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张顺兴号”。
“张顺兴号”始建于1906年,历经百年岁月洗礼,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重焕生机。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的实施,“张顺兴号”临时更名为“合肥市糕点公司长江路第一门市部”。到了1962年,这家老字号店铺的牌匾再次挂出,其生产和经营也步入了恢复阶段。当年9月6日,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合肥特色糕点——张顺兴大麻饼,正式恢复了生产。
麻饼的形状与月饼相似,其表面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边缘则是淡淡的浅黄色。饼皮上芝麻粒粒饱满,分布得十分均匀。品尝时,饼皮松脆可口,内馅甜而不腻,带有橘子和梅子等果料的独特风味。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麻饼易于保存。在合肥的早年,老人们常常将麻饼存放在铁桶里,悬挂在屋梁上的篮子里。到了节日庆典,若有孩童来访,老人们便会用叉子从篮中取出麻饼,分给孩子们享用。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合肥人的家乡味道和童年记忆。
实际上,麻饼在合肥众多糕点店中普遍生产和销售,但“张顺兴号”的声誉却最为显赫。据档案资料所示,以麻饼为例,其制作选用了霍邱的芝麻、广东的青梅、汉口的桃仁、苏州的双丁、江西的桔饼、晓天的桂花、淀麻油以及上熟糯米等优质原料。这些原料的特性彰显了其香浓、鲜美、酥脆和柔嫩,使得麻饼独具一格……店铺前店后坊,生产与销售同步进行,热销中,风味更佳。坚持这四项原则,生产出的名牌糕点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记忆留存,回味悠长
1979年4月,历经风雨的“张顺兴号”在合肥的旧址上再次挂起了招牌。进入80年代,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店铺引进了新设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其店铺面积约为900平方米,主要制作四种传统名点。1982年,该店的产品作为安徽省名牌糕点的优秀包装,前往北京参展,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八九十年代,合肥的糕点店铺众多,但“张顺兴号”尤为知名,其门前顾客络绎不绝,整条街都被购物的队伍占据,甚至有远道而来的顾客专程前来,成为了长江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那个时期,张顺兴的生意异常兴隆。一位资深的合肥居民回忆道,那时候每天光顾店铺的顾客就多达百余人,门前排队常常绵延不绝。在这期间,他还频繁地为远方的亲友代购商品,每月都要前往邮局,为此承担了不少邮费。尤其在端午和中秋佳节,"张顺兴号"制作的粽子、绿豆糕和月饼吸引了众多合肥市民争相购买,场面热闹非凡,堪称前所未有。张顺兴号的糕点曾经是合肥地区最为知名的土特产,它不仅是合肥人民款待宾客的优选,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自世纪初以来,这一繁荣景象未曾改变。然而,随着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与饮食习惯的演变,“张顺兴号”逐渐显现出衰退的端倪,昔日热闹的店面也日渐失去往日的光彩。2008年,长江路进行改造工程,那块历经百年的老招牌也随之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尽管如此,在众多老合肥人的记忆中,“张顺兴号”早已超越了单纯美食的范畴,它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城市记忆。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139.37 |
合肥四大名点,承载着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这些曾广受欢迎的“四大名点”,深深吸引了无数合肥人的味觉。1962年9月6日,历经近百年传承的合肥特色糕点——张顺兴大麻饼,重新开始了生产之路。如今提及“张顺兴号”,仍能唤起众多老合肥人心中那难以忘怀的温馨回忆。
历经风雨,终得重生
庐州城内,百多年前,曾传唱着一首民谣:“顺兴麻饼内含甜蜜,每块形状规整,色泽金黄,入口既甜又香,若需购买糕点,便寻姓张之家。”此歌谣中所称的“顺兴麻饼”,实则指的是合肥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张顺兴号”。
“张顺兴号”始建于1906年,历经百年岁月洗礼,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重焕生机。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的实施,“张顺兴号”临时更名为“合肥市糕点公司长江路第一门市部”。到了1962年,这家老字号店铺的牌匾再次挂出,其生产和经营也步入了恢复阶段。当年9月6日,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合肥特色糕点——张顺兴大麻饼,正式恢复了生产。
麻饼的形状与月饼相似,其表面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边缘则是淡淡的浅黄色。饼皮上芝麻粒粒饱满,分布得十分均匀。品尝时,饼皮松脆可口,内馅甜而不腻,带有橘子和梅子等果料的独特风味。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麻饼易于保存。在合肥的早年,老人们常常将麻饼存放在铁桶里,悬挂在屋梁上的篮子里。到了节日庆典,若有孩童来访,老人们便会用叉子从篮中取出麻饼,分给孩子们享用。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合肥人的家乡味道和童年记忆。
实际上,麻饼在合肥众多糕点店中普遍生产和销售,但“张顺兴号”的声誉却最为显赫。据档案资料所示,以麻饼为例,其制作选用了霍邱的芝麻、广东的青梅、汉口的桃仁、苏州的双丁、江西的桔饼、晓天的桂花、淀麻油以及上熟糯米等优质原料。这些原料的特性彰显了其香浓、鲜美、酥脆和柔嫩,使得麻饼独具一格……店铺前店后坊,生产与销售同步进行,热销中,风味更佳。坚持这四项原则,生产出的名牌糕点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记忆留存,回味悠长
1979年4月,历经风雨的“张顺兴号”在合肥的旧址上再次挂起了招牌。进入80年代,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店铺引进了新设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其店铺面积约为900平方米,主要制作四种传统名点。1982年,该店的产品作为安徽省名牌糕点的优秀包装,前往北京参展,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八九十年代,合肥的糕点店铺众多,但“张顺兴号”尤为知名,其门前顾客络绎不绝,整条街都被购物的队伍占据,甚至有远道而来的顾客专程前来,成为了长江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那个时期,张顺兴的生意异常兴隆。一位资深的合肥居民回忆道,那时候每天光顾店铺的顾客就多达百余人,门前排队常常绵延不绝。在这期间,他还频繁地为远方的亲友代购商品,每月都要前往邮局,为此承担了不少邮费。尤其在端午和中秋佳节,"张顺兴号"制作的粽子、绿豆糕和月饼吸引了众多合肥市民争相购买,场面热闹非凡,堪称前所未有。张顺兴号的糕点曾经是合肥地区最为知名的土特产,它不仅是合肥人民款待宾客的优选,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自世纪初以来,这一繁荣景象未曾改变。然而,随着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与饮食习惯的演变,“张顺兴号”逐渐显现出衰退的端倪,昔日热闹的店面也日渐失去往日的光彩。2008年,长江路进行改造工程,那块历经百年的老招牌也随之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尽管如此,在众多老合肥人的记忆中,“张顺兴号”早已超越了单纯美食的范畴,它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城市记忆。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