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5 00:02 | 信息编号:285876 |
联系人: | 电话: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制定的《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沪复办发[2017]82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规范》《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市教委等四部门制定》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批准,市教委、市工商局制定的《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现将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合并设立。 现将《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 年 12 月 29 日
上海民办培训机构设立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方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置条件和办学要求,规范设置和办学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为,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 根据《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一、适用范围
(一)本标准所称民办培训机构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教育部门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在民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登记注册的国家机关以外的法人。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自然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资金,为社会举办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
(二)对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保育、幼儿教育服务的机构,以及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其设立标准另行制定。
(三)国家和本市对设立中外合作培训机构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 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培训项目涉及消防、安防、安全生产等特定行业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具体准入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基本条件
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民办培训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的组织者。
(二)有法定的名称、规范的章程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有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有符合规定资格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和关键管理人员。
(五)有与培训类型、层次、规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六)有与培养项目相配套的办学经费。
(七)有与培训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校舍、设施、设备。
(八)有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课程(培训)计划和教材。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3. 主办单位
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可以是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或者自然人。 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参与设立民办培训机构。 举办者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属性,并具备相应条件。
(一)法人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
2、信用状况良好,未列入相关业务(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单位名单,无不良记录。
3、法定代表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自然人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
3、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联合发起人
1.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国家机构以外的自然人共同举办民办培训机构的,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争议解决方法。
2.联合发起人出资计入民办培训机构注册资本或创始资本的,应当明确其每项出资计入注册资本或创始资本的金额、方式及相应比例。
4. 姓名
(一)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其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语义一致。 同时,名称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则的规定,名称前不得出现“中国”、“国家”、“中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 ”。
(二)申请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其名称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 《非企业单位》等法律法规。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名称(由两个以上汉字组成)、业务领域、组织形式四部分组成。
(三)申请设立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其名称应当符合《公司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教育部、人力资源部、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登记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本标准实施前设立的民办培训机构名称,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继续使用。
5、公司章程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制定章程,举办者按照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办学管理活动。 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 姓名和地址。
(2) 学校的宗旨和类型。
(三)办学业务范围。
(四)资产来源及管理、使用原则。
(五)组织管理制度。
(六)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的形成办法、人员组成和议事规则。
(七)法定代表人的设立和解聘程序。
(八)机构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处置方法。
(九)公司章程的修改程序。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六、组织架构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民办培训机构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规划、党组织同步设立、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民办培训机构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决策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成员由主办者或其代表、校长(行政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等组成。 决策机构负责人应当品行良好,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执行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设立以校长(行政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的执行机构,由校长(行政负责人)行使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
(四)监督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7、管理体系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制定、完善下列规章制度:
(一)行政管理制度。
(2)教学管理制度。
(三)安全管理体系。
(4)员工管理制度。
(5)学生管理系统。
(六)档案管理制度。
(七)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学杂费存取专用账户管理系统。
(八)收费与退款管理制度。
(九)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十)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
八、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及关键管理人员
(一)法定代表人
民办培训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担任决策机构负责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具有良好的信用状况,无犯罪记录,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校长(行政负责人)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聘请专职校长(行政领导)。 校长(行政领导)除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规则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信用状况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3、大专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相关教育管理经验且业绩良好。 其中,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行政负责人)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国家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
(三)教学管理人员
1.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其中,职业技能民办培训机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国家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
2.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培训机构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从事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专职和兼职人员。
(四)财务管理人员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培养会计人员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 会计、出纳不得兼任。
(五)安全管理人员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九、师资队伍
(一)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项目和规模,配备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数量不宜过多。不足教师总数的1/4。 单个教学场所专任教师人数(含教学点)专任教师人数不得少于3人。其中,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办的每个培训项目至少配备专业理论课教师1名,专业实践训练课教师1名以上。
(二)民办培训机构聘请的专职、兼职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或者相关专业技能资格。 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及其延伸培训中教授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高考或考试相关科目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三)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关职业(工种)五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或者初级专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关专业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四)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应当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三级以上职业资格相关职业(工作类型)的(技能水平)。 专业培训课程教师的专业资格(技能水平)应高于其所任教专业(工种)的水平。
(五)民办培训机构聘用外籍教师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十、办学投入
(一)主办方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 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当按照有关非营利法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存入启动资金;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当遵守有关营利法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规定注册资本应当在投资者承诺的期限内分期缴纳。 涉及联合办学的,举办者应当就办学投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举办者投资办学必须遵守法定的验资程序。 其中,发起人以货币资产投资的,应当提供具有资质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举办者应当使用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财产、知识产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作为办学出资的,应当经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投资比例要求。
(三)举办者应及时将货币、土地使用权、住房、知识产权等办学投入全部划入民办培训机构名下,依法落实法人产权。 法律、法规对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1. 校舍、设施和设备
申请设立民办培训机构时,应避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可能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场所。 住宅不得作为民办培训机构的注册、办学场所。 举办者在自有校舍办学的,应当提供校舍产权证明; 在租赁场地办学的,应当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租赁合同,租赁期限自申请办学之日起不得少于2年。 此外,办学场所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场地面积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在法人注册地实际使用校舍总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0平方米,且按照规定设立的教学点实际使用校舍面积法律规定不得少于15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不得低于校舍总建筑面积的2/3,同一培养期间生均教学楼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平方米。
(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校舍应当能够容纳两个以上培训项目的培训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能够满足实践培训需要的场地。 如果设立社会通用技能培训项目,校舍还应当符合相应的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3.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生均宿舍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5平方米。 其中,文教民办培训机构还应配备与寄宿生规模相匹配的阅读、生活、运动场地。
(二)消防安全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的校舍必须符合国家消防要求,并取得相应的消防安全认证材料。
2.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宿舍应当符合相关消防要求。
(三)食品安全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必须取得相应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许可证。
二、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规定配备管理人员,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四)设施设备要求
申请举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项目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实习实训站数量应当充足。 需要租赁大型、贵重设施、设备的,应当签订租赁协议,租赁期限自申请办学之日起不少于2年。 开设社会通用技能培训项目的,其设施设备应当符合相应职业(工种)的标准要求。
12、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
(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培训,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有明确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得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定与其培训项目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义务教育学生的学科和延伸训练内容,应当依据相应的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训练)评价方法。
(三)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使用与其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相匹配的教材。 所有教材均须报审批部门备案,主办单位须核实所使用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并自愿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 做出书面承诺。 教材引进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四)从事职业资格培训的民办培训机构制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应当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
(五)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教学服务的民办培训机构,除应当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信息网络相关规定。
13. 教学要点
民办培训机构在法人办学许可证记载地址以外的地点开展培训活动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教学点。 经审批部门批准,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可以在法人所在地行政区域内设立教学点,但不得跨区设立教学点; 营利性培训机构设立教学点,必须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分支机构登记。 申请设立教学点的民办培训机构,除具有较强的办学能力、达到相应的信用等级外,拟设立的教学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要求的校舍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
(二)配备专职负责人和相应管理人员,其任职条件参照民办培训机构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
(三)配备一支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申请设立教学点时,其提供的培训项目应当符合国家相应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14. 补充规定
本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上海市教委民[2015]20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本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是指经教育部门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并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法人的机构。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部门,由国家机关以外的法人经营。 或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非捐赠资产专门为社会开展文化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自然人、企业法人。
对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保育、幼儿教育服务的机构,以及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国家和本市对中外合作营利培训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
第三条(办学宗旨)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不得利用宗教开展妨碍国民教育制度的活动,不得从事政治、军事、警察、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培训项目。等,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
第四条(管理分工)
市教育部门负责市民办培训行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全市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并对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规划实施和行政审批。 区教育部门负责集中受理、分发教育培训市场投诉举报或检查发现的线索。
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 市工商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The and takes the lead in joint law in the and .
Other of the shall and for- their in with the law.
Town () and sub- rely on the grid to carry out daily of the and in their , and with and and other to carry out joint law in the and .
2
5 ( of and )
The shall, in with the in the " " ( to as the " "), apply to the where the is to a and for- , or apply to the . The human and in the place of to a for- for .
The and the human and ( to as the " ") shall a for , set up or , and for the and of for- the , and shall .
Each can bring the of for- into the for , and the to carry out , , , and in with the law.
6 (Pre- of name)
a or to the , the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pre- of the name. The and ( and ) may, as , seek the of the on the pre- of the name of a for- . The and shall in a and the for .
7 ( )
When to a for- , the shall the :
(1) , which the , name, , scale, , , form, , fund and use of the for- , etc.
(2) the 's .
(3) If the has ever or in the of a ( ), the shall also the ( ) , or , land use right , and , as well as of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the audit of the year's of ( ) by a firm.
(4)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 a joint - shall be , the of , , and of each , the of , , etc.
(5) The of funds for the , the of funds and valid , and the .
(6) the pre- of the name.
The and shall make a in to agree or not 30 days from the date of of the for . If the to the , a of for the shall be ; if it with the , the shall be in .
If the is , the shall a for 3 years from the date of of . If a for is not 3 years, the will be .
8 ( for )
When to a for- , the shall the to the :
(1) of for .
(2) .
(3) Valid for , and for legal use.
(4) of .
(5) of the and key .
(6) for the of the first - body, body and their .
(7) List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o be hired and their .
(8) () plan, based on the type of for, and a of by the that the are legal and and and .
(9) .
(10) A for and fees with the bank.
(11) If such as fire , , and are held and the have other , the and of the must be .
(12) Other in laws, and rules.
If it meets the for a and meets the of the " ", the can apply for . To apply for , the in 7, 1, and 8, 1, Items 3 to 12 of these shall be .
The shall be for the of the .
9 ( and )
After the from the , the and shall make the to the :
(1) If the does not fall the scope of of the and to law, a shall be made not to the and the shall be to apply to the .
(2) If the are or do not with the legal form, the shall be on the spot or 5 days of all the that needs to be and . If the are not the time limit, the shall be to be from the date of of the . 。
(3) If the are and with the legal form, or if the all and in with the of the and , the and shall the .
After the , the and shall an on-site of the and . If , it may and . Among them, for the for- in the that apply to hold or above , the human and also to the of the human and when and the . No fees shall be to for on-site and of for- .
The shall make a on to the 3 from the date of based on the , and and . For those tha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the ; for those that do no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and the will be in .
10 ( and )
For for- that are to be , the shall issue a " " ( to as the "") and it to the and the human and for .
The "" is into and . The and have the same legal . The of the "" shall be by the and in with its , plan, site use , etc., but shall not 3 years.
The human and shall send a copy of the of the to the at the same level for after the "".
11 ( of legal )
If a for- a "", it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in with the law.
For- can only carry out and and after a and as a legal .
12 ( of )
For- may set up in with laws and . The - and and of shall be and held by for- .
that in meet the in the " ". For- shall the to the where the point is :
(1) for , the main the of the site, scale, , form, etc.
(2) of , and .
(3) of the in .
(4) List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o be hired and their .
(5) If such as fire , , and are held and the set , for and by the shall be .
(6) the pre- of the name.
(7) Other by laws and .
The and shall refer to the in 9 of these and make a on to the 20 days from the date of . For those who meet the , a will be for , and a copy will be sent to the where the for- is ; for those who do no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and the will be in .
If a point is upon , a for-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30 days after the .
3
13 ( )
For- to and the party's , of party , of party , and of party work to that they to the of .
For- - , and , and their , and rules of , etc., with the of laws, , rules and .
For- shall a ( in ) in with the in the " ". The ( in ) shall be for the 's , and in with the law.
14 ( )
For- shall the "" in a of the venue. If the "" is lost, an be made and a be made to the and for a . The "" may not be , lent or in any name.
If the "" of a for- needs to be upon , it shall an for to the 30 days the of the "" and . The and shall make a to agree or not. If the is , the "" shall be and a new one shall be ; if the is not , the shall be in .
15 ( )
For- and . When , it shall not be to as "XX ", "XX " or "XX ". The and must be to the and for . Among them, the the items, , - , , , etc. The form and of shall with the Law of the 's of China and other . They shall not carry out false , or the and their , and shall not or in and .
For- shall sign with or their , the , the and of both , and shall not and or to such as loans and .
16 ( and Fee )
The and use of and fees for for- shall abide by the city's on the and use of and fees for , and fee and and in with the law. Fees be based on one cycle. If the cycle one year, fees will be based on the year (up to 12 ).
For- open and use for and fees, pay funds in with , and that the and fees they are used for and .审批机关可以根据信用分级结果,调整学习保障金的缴存比例。允许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购买具有与学习保障金同等或者相似功能的商业保险,替代学习保障金的缴存。
第十七条(教学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培训项目及培训内容,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组织教学。所选用教材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且举办者应当对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自愿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等作出书面承诺。涉及引进教材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订基于相应课程(职业)标准的教学评价办法,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教学服务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点按照统一教学标准提供培训服务。
第十八条(人员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类别、层次及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能资格。不得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职业技能类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需要,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任教。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业务进修活动,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
第十九条(资产和财务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同时,应当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统一机构财务核算,不得账外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计划数或预算数代替实际支出数。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落实法人财产权,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法人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抽逃。
第二十条(安全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消防、食品、公共卫生等安全管理。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安全工作职责,防范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四章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培训活动特殊规定
第二十一条(教学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相关学段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严禁拔高教学要求,严禁加快教学进度,严禁增加教学难度。
第二十二条(竞赛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的,应当先经所在区教育部门备案后实施,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参赛对象、竞赛内容、组织形式、评奖办法等事项。
区教育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告知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的具体规范及要求,给予必要的行政指导,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竞赛举办单位应当对规范组织竞赛作出书面承诺。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面向机构内部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以及面向社会举办其他竞赛活动的,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将自身培训(教学)活动和所开展的竞赛捆绑,影响竞赛公平。
(二)将竞赛结果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本市中小学校(含学校教职工),干扰正常招生入学秩序。
(三)进行有关竞赛与升学相关联以及获奖学生升学情况等方面的宣传。
严禁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其他社会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
第二十三条(教材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其所选用教材应当遵守合法性、合规性等承诺,并向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管理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得妨碍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课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且每班应当设管理专员1人,由所在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培训周期记录授课时数,并记入教学档案。
第二十五条(师资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的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加民办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活动。
第五章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六条(变更事项)
在办学许可有效期内,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名称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审批机关申请变更。
变更名称的,应当参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经名称预先核准后,向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第二十七条(变更流程)
申请变更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事项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履行机构内部决策程序和流程,并向审批机关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变更申请。
(二)决策机构出具的决策文件。
(三)修改后的章程。
(四)按照不同的变更事项,参照设立条件、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收到变更申请材料后,应当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流程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书面决定。同意变更的,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许可证》后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八条(备案事项)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变动的,应当经审批机关备案后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九条(合并、分立流程)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合并、分立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批通过后,依法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申请合并、分立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合并、分立程序外,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做好财务清算、学生安置等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不受影响,并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向所在地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终止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终止:
(一)章程规定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核准的。
(二)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终止过程中,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并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清算、债务清偿和剩余财产分配,同时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向所在地审批机关备案;资不抵债的,应当按照关于破产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终止流程)
发生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审批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注销其办学许可;发生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注销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作出是否准予终止办学的决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准予终止办学的批准文件后,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相关登记。
审批机关应当将准予终止办学或者吊销《许可证》的决定抄送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教学点变更和终止)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点名称、负责人等发生变更或者教学点终止办学的,应当报经审批机关核准后,方可办理相应手续。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点应当在取得办学许可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综合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区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联合执法部门及组织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会同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和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牵头负责、共同履职的机制。
建立巡查发现机制。纳入市、区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三级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巡查发现工作。
建立归口受理和分派机制。建立由区教育部门牵头的归口受理机制,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
建立违法查处机制。由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教育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据法定职责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维稳善后工作。
第三十四条(检查督导制度)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年度报告(年度检查)制度,依法对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年度检查等工作。
区教育督导部门选派兼职督学参与检查,对其办学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区教育督导部门对区政府相关部门及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培训机构监管职责进行督政。
第三十五条(信息采集与共享)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健全民办培训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信用管理平台,对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实施对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等环节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动态更新、准确及时”的原则,采集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证照基本信息、纠纷和投诉信息、检查和评估信息以及行政处罚等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第三十六条(信息公开制度)
市、区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托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信息,包括证照基本信息、年度审查评估及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督导情况、行政处罚信息等。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机构官方网站、信息公告栏等渠道,及时公开和更新其基本信息、教师基本情况、收费和退费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第三十七条(信用分级监管)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健全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信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将相关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建立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违法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十八条(行业自律)
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发展,构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行业诚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交流合作、协同创新、风险防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并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推广使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7
第三十九条(组织保障)
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培训行业的组织领导,增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充实审批监管力量,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同管理,提高审批监管效能。
第四十条(现有机构过渡安排)
按照国家对民办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改革的精神,根据《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经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征求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同意设立的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在本市统一规定的过渡期内,按照本市相关规定,修订机构章程、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办学条件,向所在地相应审批机关申请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办理其他相关手续。相关办理流程,按照《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Human and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本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和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在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由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不以营利为目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捐助设立,面向社会举办的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
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国家对中外合作培训机构的设立及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办学宗旨)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不得从事政治、军事、警察等领域的教学培训项目,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四条(管理分工)
市教育部门负责本市民办培训行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市教育部门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全市文化教育类和职业技能类培训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分别指导、监督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区教育部门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教育类和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规划、行政审批。区教育部门负责对教育培训市场投诉举报或巡查发现线索的归口受理和分派。
区民政部门(以下统称“登记管理机关”)是本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法人登记管理。市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区民政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对本辖区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所在区域教育培训市场的日常巡查工作,并协同区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联合执法。
第二章设立审批登记
第五条(办理机关及窗口设置)
举办者应当根据《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规定的设立条件,向申请机构住所地的区教育部门申请设立文化教育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或者向申请机构住所地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设立民办培训机构服务指导中心、设置服务窗口或者专岗专员,受理辖区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立、变更等申请,并提供相关服务。
各区可以将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审批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授权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依法开展业务咨询、受理申请、协调办理、送达等事项。
第六条(名称预先核准)
举办者在提出筹设申请或者正式申请前,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核名。审批机关在举办者提出筹设申请或者正式申请前,应当向举办者提供名称查询服务。举办者通过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名称比对,取得查询服务意见。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查询服务意见进行核名,同意其名称的,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核准通知书》;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七条(机构筹设)
申请筹设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拟设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办学形式、内部管理机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举办者的资质证明文件。
(三)有两个以上举办者的,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各举办者的出资数额、出资方式、权利义务、举办者的排序、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
(四)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其中,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并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财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五)登记管理机关名称核准的证明文件。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筹设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颁发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筹设期不得超过3年,超过3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
第八条(正式设立申请)
申请正式设立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设批准书。
(二)筹设情况报告。
(三)可供合法使用的办学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章程。
(五)拟任校长及主要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六)首届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组成人员及其负责人的资格证明材料。
(七)拟聘请专兼职教师的名单及其资格证明文件。
(八)根据申请办学类别拟定的课程(培训)计划、所选用的教材,以及由举办者签署的教材合法合规及自愿接受监督检查的承诺书。
(九)拟订的各项管理制度。
(十)与银行草签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协议。
(十一)举办涉及消防、保安、安全生产等特殊行业的培训项目且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另有准入要求的,提交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
(十二)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具备办学条件并符合《设置标准》要求的,举办者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直接申请正式设立的,应当提交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至十二项规定的材料。
举办者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受理核准)
审批机关收到举办者提出的设立申请后,应当根据情况作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申请材料收到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审批机关应当受理。
审批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对办学场所及办学条件进行现场核查,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组织相应的评估论证。其中,对拟设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办高级以上培训项目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审核评议时还应当听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意见。对拟设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现场核查及评估论证,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审批机关应当根据申请材料、核查情况以及评估论证结果,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发证备案)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审批机关应当及时发放《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并报送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其中,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应当在发放《许可证》后,将有关信息抄送同级教育部门备案。
《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许可证》的有效期,由审批机关按照其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场地使用期限等具体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一条(法人登记)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获得筹设批准书或《许可证》后,应当根据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规定,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法人登记。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取得办学许可并进行法人登记后,方可开展招生及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二条(教学点设立)
在审批机关管辖行政区域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可以申请设立教学点,但不得跨区设立教学点。教学点的办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管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统一实施并承担相应责任。
设立教学点应当达到《设置标准》规定的相应条件,并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点地址、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形式等。
(二)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证明。
(三)拟任负责人的资格证明。
(四)拟聘请专兼职教师名单及其资格证明。
(五)举办涉及消防、保安、安全生产等特殊行业的培训项目且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另有准入要求的,提交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同意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参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流程,应当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不同意设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机构管理
第十三条(组织机构)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产生程序、人员组成以及议事规则等,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机构章程的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设置标准》有关任职条件聘任校长(行政负责人),校长(行政负责人)依法独立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依法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许可证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其教学场所显著位置公示《许可证》。不得以任何名义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遗失《许可证》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向审批机关申请补办。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满30个工作日前,向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审批机关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延续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延续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获得新《许可证》后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五条(招生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招生行为。在招生宣传时,所发布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其中,招生简章应当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办学事项、退费办法和服务承诺等内容;广告形式与内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受教育者及其家长,不得到中小学校内进行宣传或者招生。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与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签订培训服务合同,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内容,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得捆绑推销贷款、金融等与培训服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第十六条(学杂费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学杂费收缴和使用,应当遵守本市有关民办培训机构学杂费收缴和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制定收退费标准和管理办法。收取费用应当以一个培训周期为基准,培训周期超过一年的,按照学年(最长为12个月)收取费用。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开设学杂费专用账户,按规定缴存学习保障金,保障其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审批机关可以根据信用分级结果,调整学习保障金的缴存比例。允许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购买具有与学习保障金同等或者相似功能的商业保险,替代学习保障金的缴存。
第十七条(教学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培训项目及培训内容,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组织教学。所选用教材应当报审批部门备案,且举办者应当对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自愿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等作出书面承诺。涉及引进教材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定基于相应课程(职业)标准的教学评价办法,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教学服务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点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培训服务。
第十八条(人员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类别、层次及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能资格。不得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需要,可以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者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任教。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
第十九条(资产和财务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同时,应当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其中,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法人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抽逃。
第二十条(安全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消防、食品、公共卫生等安全管理。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安全工作职责,防范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四章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培训活动特殊规定
第二十一条(教学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相关学段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严禁拔高教学要求,严禁加快教学进度,严禁增加教学难度。
第二十二条(竞赛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的,应当先经所在区教育部门备案后实施,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参赛对象、竞赛内容、组织形式、评奖办法等事项。
区教育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告知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的具体规范及要求,给予必要的行政指导,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竞赛举办单位应当对规范组织竞赛作出书面承诺。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面向机构内部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以及面向社会举办其他竞赛活动,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将自身培训(教学)活动和所开展的竞赛捆绑,影响竞赛公平。
(二)将竞赛结果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本市中小学校(含学校教职工),干扰正常招生入学秩序。
(三)进行有关竞赛与升学相关联以及获奖学生升学情况等方面的宣传。
严禁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其他社会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
第二十三条(教材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其选用教材应当遵守合法性、合规性等承诺,并向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管理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得妨碍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课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且每班应当设管理专员1人,由所在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培训周期记录授课时数,并记入教学档案。
第二十五条(师资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的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加民办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活动。
第五章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六条(变更事项)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进行举办者、名称、场所(住所)、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等办学许可或法人登记事项的变更。
第二十七条(变更流程)
相关变更事项的办理程序如下:
(一)变更申请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请举办者变更的,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办理。
办学地址变更的,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其中,涉及住所变更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新的《许可证》后,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名称变更的,参照本办法第六条相关规定,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自审批机关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变更的,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自审批机关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请进行办学许可事项或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提交变更申请书、决策机构作出变更的会议决议、按照不同变更事项参照设立条件、《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申请所需的审批机关同意其变更的证明材料、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二)变更审批
审批机关收到变更申请材料后,应当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流程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变更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决定。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三)变更公开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许可事项变更,由审批机关予以公开。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等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条(章程核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修订章程,应当由其决策机构形成决议后,报审批机关审查,且自审批机关作出书面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核准申请。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给予核准的决定。不给予核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备案事项)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人员、监督机构人员等的变更,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作出决议后的30日内,报审批机关和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合并、分立流程)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依法可以进行合并、分立,但不同法人属性的机构不得合并,且不得分立为不同法人属性的机构。
申请合并、分立的,由原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合并或分立的申请书、决策机构作出的合并或分立的会议决议、按照不同事项参照《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合并或分立相关主体间签订的合并或分立协议(协议内容应当对原机构债权债务进行明确规定)、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审批机关同意合并、分立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合并、分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在获得新《许可证》后,合并或分立后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关法人登记手续。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合并、分立,应当做好学生安置、财务清算等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不受影响。
第三十一条(终止情形)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章程规定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二)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终止流程)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清算后的财产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清偿:
(一)应退受教育者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
(二)应发放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三)偿还其他债务。
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或机构章程规定,捐赠给其他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继续办学。
依法终止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由审批机关收回其《许可证》并给予注销,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并给予注销公告。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综合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区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联合执法部门及组织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会同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和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牵头负责、共同履职的机制。
建立巡查发现机制。纳入市、区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三级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巡查发现工作。
建立归口受理和分派机制。建立由区教育部门牵头的归口受理机制,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
建立违法查处机制。由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教育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据法定职责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维稳善后工作。
第三十四条(检查督导制度)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区民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制度,依法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年度检查等工作。
区教育督导部门选派兼职督学参与检查,对其办学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区教育督导部门对区政府相关部门及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培训机构监管职责进行督政。
第三十五条(信息采集与共享)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健全民办培训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信用管理平台,对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实施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等环节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动态更新、准确及时”的原则,采集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证照基本信息、纠纷和投诉信息、检查和评估信息以及行政处罚等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第三十六条(信息公开制度)
市、区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托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信息,包括证照基本信息、年度审查评估及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督导情况、行政处罚信息等。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机构官方网站、信息公告栏等渠道,及时公开和更新其基本信息、教师基本情况、收费和退费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第三十七条(信用分级监管)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健全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信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将相关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违法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十八条(行业自律)
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发展,构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行业诚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在交流合作、协同创新、风险防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并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推广使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7
第三十九条(组织保障)
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行业的组织领导,增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充实审批监管力量,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同管理,提高审批监管效能。
第四十条(现有机构过渡安排)
按照国家对民办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改革的精神,依据《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办法》或《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并由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现有民办培训机构,根据举办者的意愿,在本市统一规定的过渡时间内,履行相应法定程序后,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或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办理流程,按照《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沪教委民〔2015〕19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人社职发〔2009〕34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Human and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制定的《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沪复办发[2017]82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规范》《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市教委等四部门制定》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批准,市教委、市工商局制定的《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现将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合并设立。 现将《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 年 12 月 29 日
上海民办培训机构设立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方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置条件和办学要求,规范设置和办学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为,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 根据《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一、适用范围
(一)本标准所称民办培训机构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教育部门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在民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登记注册的国家机关以外的法人。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自然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资金,为社会举办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
(二)对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保育、幼儿教育服务的机构,以及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其设立标准另行制定。
(三)国家和本市对设立中外合作培训机构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 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培训项目涉及消防、安防、安全生产等特定行业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具体准入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基本条件
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民办培训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的组织者。
(二)有法定的名称、规范的章程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有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有符合规定资格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和关键管理人员。
(五)有与培训类型、层次、规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六)有与培养项目相配套的办学经费。
(七)有与培训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校舍、设施、设备。
(八)有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课程(培训)计划和教材。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3. 主办单位
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可以是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或者自然人。 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参与设立民办培训机构。 举办者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属性,并具备相应条件。
(一)法人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
2、信用状况良好,未列入相关业务(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单位名单,无不良记录。
3、法定代表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自然人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
3、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联合发起人
1.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国家机构以外的自然人共同举办民办培训机构的,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争议解决方法。
2.联合发起人出资计入民办培训机构注册资本或创始资本的,应当明确其每项出资计入注册资本或创始资本的金额、方式及相应比例。
4. 姓名
(一)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其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语义一致。 同时,名称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则的规定,名称前不得出现“中国”、“国家”、“中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 ”。
(二)申请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其名称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 《非企业单位》等法律法规。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名称(由两个以上汉字组成)、业务领域、组织形式四部分组成。
(三)申请设立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其名称应当符合《公司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教育部、人力资源部、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登记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本标准实施前设立的民办培训机构名称,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继续使用。
5、公司章程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制定章程,举办者按照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办学管理活动。 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 姓名和地址。
(2) 学校的宗旨和类型。
(三)办学业务范围。
(四)资产来源及管理、使用原则。
(五)组织管理制度。
(六)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的形成办法、人员组成和议事规则。
(七)法定代表人的设立和解聘程序。
(八)机构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处置方法。
(九)公司章程的修改程序。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六、组织架构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民办培训机构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规划、党组织同步设立、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民办培训机构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决策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成员由主办者或其代表、校长(行政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等组成。 决策机构负责人应当品行良好,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执行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设立以校长(行政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的执行机构,由校长(行政负责人)行使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
(四)监督机构。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7、管理体系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制定、完善下列规章制度:
(一)行政管理制度。
(2)教学管理制度。
(三)安全管理体系。
(4)员工管理制度。
(5)学生管理系统。
(六)档案管理制度。
(七)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学杂费存取专用账户管理系统。
(八)收费与退款管理制度。
(九)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十)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
八、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及关键管理人员
(一)法定代表人
民办培训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担任决策机构负责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具有良好的信用状况,无犯罪记录,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校长(行政负责人)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聘请专职校长(行政领导)。 校长(行政领导)除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规则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中国。
2、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信用状况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3、大专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相关教育管理经验且业绩良好。 其中,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行政负责人)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国家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
(三)教学管理人员
1.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其中,职业技能民办培训机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国家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
2.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培训机构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与培训项目相适应的从事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专职和兼职人员。
(四)财务管理人员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培养会计人员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 会计、出纳不得兼任。
(五)安全管理人员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九、师资队伍
(一)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项目和规模,配备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数量不宜过多。不足教师总数的1/4。 单个教学场所专任教师人数(含教学点)专任教师人数不得少于3人。其中,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办的每个培训项目至少配备专业理论课教师1名,专业实践训练课教师1名以上。
(二)民办培训机构聘请的专职、兼职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或者相关专业技能资格。 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及其延伸培训中教授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高考或考试相关科目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三)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关职业(工种)五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或者初级专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关专业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四)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应当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三级以上职业资格相关职业(工作类型)的(技能水平)。 专业培训课程教师的专业资格(技能水平)应高于其所任教专业(工种)的水平。
(五)民办培训机构聘用外籍教师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十、办学投入
(一)主办方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 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当按照有关非营利法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存入启动资金;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当遵守有关营利法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规定注册资本应当在投资者承诺的期限内分期缴纳。 涉及联合办学的,举办者应当就办学投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举办者投资办学必须遵守法定的验资程序。 其中,发起人以货币资产投资的,应当提供具有资质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举办者应当使用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财产、知识产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作为办学出资的,应当经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投资比例要求。
(三)举办者应及时将货币、土地使用权、住房、知识产权等办学投入全部划入民办培训机构名下,依法落实法人产权。 法律、法规对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1. 校舍、设施和设备
申请设立民办培训机构时,应避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可能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场所。 住宅不得作为民办培训机构的注册、办学场所。 举办者在自有校舍办学的,应当提供校舍产权证明; 在租赁场地办学的,应当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租赁合同,租赁期限自申请办学之日起不得少于2年。 此外,办学场所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场地面积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在法人注册地实际使用校舍总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0平方米,且按照规定设立的教学点实际使用校舍面积法律规定不得少于15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不得低于校舍总建筑面积的2/3,同一培养期间生均教学楼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平方米。
(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校舍应当能够容纳两个以上培训项目的培训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能够满足实践培训需要的场地。 如果设立社会通用技能培训项目,校舍还应当符合相应的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3.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生均宿舍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5平方米。 其中,文教民办培训机构还应配备与寄宿生规模相匹配的阅读、生活、运动场地。
(二)消防安全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的校舍必须符合国家消防要求,并取得相应的消防安全认证材料。
2.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宿舍应当符合相关消防要求。
(三)食品安全要求
1.民办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必须取得相应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许可证。
二、招收寄宿生的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规定配备管理人员,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四)设施设备要求
申请举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项目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实习实训站数量应当充足。 需要租赁大型、贵重设施、设备的,应当签订租赁协议,租赁期限自申请办学之日起不少于2年。 开设社会通用技能培训项目的,其设施设备应当符合相应职业(工种)的标准要求。
12、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
(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培训,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有明确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得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定与其培训项目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义务教育学生的学科和延伸训练内容,应当依据相应的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训练)评价方法。
(三)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使用与其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相匹配的教材。 所有教材均须报审批部门备案,主办单位须核实所使用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并自愿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 做出书面承诺。 教材引进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四)从事职业资格培训的民办培训机构制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应当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
(五)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教学服务的民办培训机构,除应当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信息网络相关规定。
13. 教学要点
民办培训机构在法人办学许可证记载地址以外的地点开展培训活动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教学点。 经审批部门批准,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可以在法人所在地行政区域内设立教学点,但不得跨区设立教学点; 营利性培训机构设立教学点,必须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分支机构登记。 申请设立教学点的民办培训机构,除具有较强的办学能力、达到相应的信用等级外,拟设立的教学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要求的校舍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
(二)配备专职负责人和相应管理人员,其任职条件参照民办培训机构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
(三)配备一支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申请设立教学点时,其提供的培训项目应当符合国家相应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14. 补充规定
本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上海市教委民[2015]20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本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是指经教育部门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并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法人的机构。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部门,由国家机关以外的法人经营。 或利用非国家财政资金、非捐赠资产专门为社会开展文化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自然人、企业法人。
对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保育、幼儿教育服务的机构,以及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国家和本市对中外合作营利培训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
第三条(办学宗旨)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不得利用宗教开展妨碍国民教育制度的活动,不得从事政治、军事、警察、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培训项目。等,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
第四条(管理分工)
市教育部门负责市民办培训行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全市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并对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规划实施和行政审批。 区教育部门负责集中受理、分发教育培训市场投诉举报或检查发现的线索。
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 市工商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The and takes the lead in joint law in the and .
Other of the shall and for- their in with the law.
Town () and sub- rely on the grid to carry out daily of the and in their , and with and and other to carry out joint law in the and .
2
5 ( of and )
The shall, in with the in the " " ( to as the " "), apply to the where the is to a and for- , or apply to the . The human and in the place of to a for- for .
The and the human and ( to as the " ") shall a for , set up or , and for the and of for- the , and shall .
Each can bring the of for- into the for , and the to carry out , , , and in with the law.
6 (Pre- of name)
a or to the , the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pre- of the name. The and ( and ) may, as , seek the of the on the pre- of the name of a for- . The and shall in a and the for .
7 ( )
When to a for- , the shall the :
(1) , which the , name, , scale, , , form, , fund and use of the for- , etc.
(2) the 's .
(3) If the has ever or in the of a ( ), the shall also the ( ) , or , land use right , and , as well as of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the audit of the year's of ( ) by a firm.
(4)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 a joint - shall be , the of , , and of each , the of , , etc.
(5) The of funds for the , the of funds and valid , and the .
(6) the pre- of the name.
The and shall make a in to agree or not 30 days from the date of of the for . If the to the , a of for the shall be ; if it with the , the shall be in .
If the is , the shall a for 3 years from the date of of . If a for is not 3 years, the will be .
8 ( for )
When to a for- , the shall the to the :
(1) of for .
(2) .
(3) Valid for , and for legal use.
(4) of .
(5) of the and key .
(6) for the of the first - body, body and their .
(7) List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o be hired and their .
(8) () plan, based on the type of for, and a of by the that the are legal and and and .
(9) .
(10) A for and fees with the bank.
(11) If such as fire , , and are held and the have other , the and of the must be .
(12) Other in laws, and rules.
If it meets the for a and meets the of the " ", the can apply for . To apply for , the in 7, 1, and 8, 1, Items 3 to 12 of these shall be .
The shall be for the of the .
9 ( and )
After the from the , the and shall make the to the :
(1) If the does not fall the scope of of the and to law, a shall be made not to the and the shall be to apply to the .
(2) If the are or do not with the legal form, the shall be on the spot or 5 days of all the that needs to be and . If the are not the time limit, the shall be to be from the date of of the . 。
(3) If the are and with the legal form, or if the all and in with the of the and , the and shall the .
After the , the and shall an on-site of the and . If , it may and . Among them, for the for- in the that apply to hold or above , the human and also to the of the human and when and the . No fees shall be to for on-site and of for- .
The shall make a on to the 3 from the date of based on the , and and . For those tha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the ; for those that do no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and the will be in .
10 ( and )
For for- that are to be , the shall issue a " " ( to as the "") and it to the and the human and for .
The "" is into and . The and have the same legal . The of the "" shall be by the and in with its , plan, site use , etc., but shall not 3 years.
The human and shall send a copy of the of the to the at the same level for after the "".
11 ( of legal )
If a for- a "", it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in with the law.
For- can only carry out and and after a and as a legal .
12 ( of )
For- may set up in with laws and . The - and and of shall be and held by for- .
that in meet the in the " ". For- shall the to the where the point is :
(1) for , the main the of the site, scale, , form, etc.
(2) of , and .
(3) of the in .
(4) List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o be hired and their .
(5) If such as fire , , and are held and the set , for and by the shall be .
(6) the pre- of the name.
(7) Other by laws and .
The and shall refer to the in 9 of these and make a on to the 20 days from the date of . For those who meet the , a will be for , and a copy will be sent to the where the for- is ; for those who do not meet the , a will be made to and the will be in .
If a point is upon , a for- shall apply to the and ( and ) for 30 days after the .
3
13 ( )
For- to and the party's , of party , of party , and of party work to that they to the of .
For- - , and , and their , and rules of , etc., with the of laws, , rules and .
For- shall a ( in ) in with the in the " ". The ( in ) shall be for the 's , and in with the law.
14 ( )
For- shall the "" in a of the venue. If the "" is lost, an be made and a be made to the and for a . The "" may not be , lent or in any name.
If the "" of a for- needs to be upon , it shall an for to the 30 days the of the "" and . The and shall make a to agree or not. If the is , the "" shall be and a new one shall be ; if the is not , the shall be in .
15 ( )
For- and . When , it shall not be to as "XX ", "XX " or "XX ". The and must be to the and for . Among them, the the items, , - , , , etc. The form and of shall with the Law of the 's of China and other . They shall not carry out false , or the and their , and shall not or in and .
For- shall sign with or their , the , the and of both , and shall not and or to such as loans and .
16 ( and Fee )
The and use of and fees for for- shall abide by the city's on the and use of and fees for , and fee and and in with the law. Fees be based on one cycle. If the cycle one year, fees will be based on the year (up to 12 ).
For- open and use for and fees, pay funds in with , and that the and fees they are used for and .审批机关可以根据信用分级结果,调整学习保障金的缴存比例。允许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购买具有与学习保障金同等或者相似功能的商业保险,替代学习保障金的缴存。
第十七条(教学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培训项目及培训内容,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组织教学。所选用教材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且举办者应当对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自愿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等作出书面承诺。涉及引进教材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订基于相应课程(职业)标准的教学评价办法,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教学服务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点按照统一教学标准提供培训服务。
第十八条(人员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类别、层次及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能资格。不得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职业技能类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需要,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任教。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业务进修活动,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
第十九条(资产和财务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同时,应当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统一机构财务核算,不得账外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计划数或预算数代替实际支出数。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落实法人财产权,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法人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抽逃。
第二十条(安全管理)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消防、食品、公共卫生等安全管理。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安全工作职责,防范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四章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培训活动特殊规定
第二十一条(教学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相关学段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严禁拔高教学要求,严禁加快教学进度,严禁增加教学难度。
第二十二条(竞赛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的,应当先经所在区教育部门备案后实施,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参赛对象、竞赛内容、组织形式、评奖办法等事项。
区教育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告知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的具体规范及要求,给予必要的行政指导,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竞赛举办单位应当对规范组织竞赛作出书面承诺。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面向机构内部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以及面向社会举办其他竞赛活动的,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将自身培训(教学)活动和所开展的竞赛捆绑,影响竞赛公平。
(二)将竞赛结果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本市中小学校(含学校教职工),干扰正常招生入学秩序。
(三)进行有关竞赛与升学相关联以及获奖学生升学情况等方面的宣传。
严禁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其他社会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
第二十三条(教材规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其所选用教材应当遵守合法性、合规性等承诺,并向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管理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得妨碍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课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且每班应当设管理专员1人,由所在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培训周期记录授课时数,并记入教学档案。
第二十五条(师资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的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加民办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活动。
第五章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六条(变更事项)
在办学许可有效期内,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名称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审批机关申请变更。
变更名称的,应当参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经名称预先核准后,向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第二十七条(变更流程)
申请变更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事项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履行机构内部决策程序和流程,并向审批机关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变更申请。
(二)决策机构出具的决策文件。
(三)修改后的章程。
(四)按照不同的变更事项,参照设立条件、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收到变更申请材料后,应当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流程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书面决定。同意变更的,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许可证》后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八条(备案事项)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变动的,应当经审批机关备案后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九条(合并、分立流程)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合并、分立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批通过后,依法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申请合并、分立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合并、分立程序外,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做好财务清算、学生安置等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不受影响,并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向所在地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终止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终止:
(一)章程规定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核准的。
(二)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终止过程中,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并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清算、债务清偿和剩余财产分配,同时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工作预案,向所在地审批机关备案;资不抵债的,应当按照关于破产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终止流程)
发生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审批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注销其办学许可;发生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注销申请,审批机关应当作出是否准予终止办学的决定。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准予终止办学的批准文件后,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相关登记。
审批机关应当将准予终止办学或者吊销《许可证》的决定抄送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教学点变更和终止)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点名称、负责人等发生变更或者教学点终止办学的,应当报经审批机关核准后,方可办理相应手续。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教学点应当在取得办学许可30日内,向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综合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区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联合执法部门及组织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会同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和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牵头负责、共同履职的机制。
建立巡查发现机制。纳入市、区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三级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巡查发现工作。
建立归口受理和分派机制。建立由区教育部门牵头的归口受理机制,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
建立违法查处机制。由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教育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据法定职责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维稳善后工作。
第三十四条(检查督导制度)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年度报告(年度检查)制度,依法对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年度检查等工作。
区教育督导部门选派兼职督学参与检查,对其办学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区教育督导部门对区政府相关部门及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培训机构监管职责进行督政。
第三十五条(信息采集与共享)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健全民办培训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信用管理平台,对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实施对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等环节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动态更新、准确及时”的原则,采集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证照基本信息、纠纷和投诉信息、检查和评估信息以及行政处罚等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第三十六条(信息公开制度)
市、区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托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信息,包括证照基本信息、年度审查评估及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督导情况、行政处罚信息等。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机构官方网站、信息公告栏等渠道,及时公开和更新其基本信息、教师基本情况、收费和退费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第三十七条(信用分级监管)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健全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信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将相关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建立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违法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十八条(行业自律)
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发展,构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行业诚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交流合作、协同创新、风险防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并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推广使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7
第三十九条(组织保障)
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培训行业的组织领导,增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充实审批监管力量,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同管理,提高审批监管效能。
第四十条(现有机构过渡安排)
按照国家对民办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改革的精神,根据《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经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征求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同意设立的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在本市统一规定的过渡期内,按照本市相关规定,修订机构章程、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办学条件,向所在地相应审批机关申请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办理其他相关手续。相关办理流程,按照《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Human and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本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和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许可,在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由国家机构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不以营利为目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捐助设立,面向社会举办的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
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仅通过互联网等非线下方式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国家对中外合作培训机构的设立及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办学宗旨)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不得从事政治、军事、警察等领域的教学培训项目,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四条(管理分工)
市教育部门负责本市民办培训行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市教育部门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全市文化教育类和职业技能类培训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分别指导、监督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区教育部门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教育类和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规划、行政审批。区教育部门负责对教育培训市场投诉举报或巡查发现线索的归口受理和分派。
区民政部门(以下统称“登记管理机关”)是本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法人登记管理。市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区民政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对本辖区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所在区域教育培训市场的日常巡查工作,并协同区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联合执法。
第二章设立审批登记
第五条(办理机关及窗口设置)
举办者应当根据《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规定的设立条件,向申请机构住所地的区教育部门申请设立文化教育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或者向申请机构住所地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设立民办培训机构服务指导中心、设置服务窗口或者专岗专员,受理辖区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设立、变更等申请,并提供相关服务。
各区可以将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审批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授权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依法开展业务咨询、受理申请、协调办理、送达等事项。
第六条(名称预先核准)
举办者在提出筹设申请或者正式申请前,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核名。审批机关在举办者提出筹设申请或者正式申请前,应当向举办者提供名称查询服务。举办者通过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名称比对,取得查询服务意见。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查询服务意见进行核名,同意其名称的,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核准通知书》;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七条(机构筹设)
申请筹设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拟设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办学形式、内部管理机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举办者的资质证明文件。
(三)有两个以上举办者的,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各举办者的出资数额、出资方式、权利义务、举办者的排序、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
(四)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其中,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并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财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五)登记管理机关名称核准的证明文件。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筹设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颁发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筹设期不得超过3年,超过3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
第八条(正式设立申请)
申请正式设立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设批准书。
(二)筹设情况报告。
(三)可供合法使用的办学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章程。
(五)拟任校长及主要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六)首届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组成人员及其负责人的资格证明材料。
(七)拟聘请专兼职教师的名单及其资格证明文件。
(八)根据申请办学类别拟定的课程(培训)计划、所选用的教材,以及由举办者签署的教材合法合规及自愿接受监督检查的承诺书。
(九)拟订的各项管理制度。
(十)与银行草签的学杂费专用账户管理协议。
(十一)举办涉及消防、保安、安全生产等特殊行业的培训项目且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另有准入要求的,提交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
(十二)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具备办学条件并符合《设置标准》要求的,举办者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直接申请正式设立的,应当提交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至十二项规定的材料。
举办者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受理核准)
审批机关收到举办者提出的设立申请后,应当根据情况作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申请材料收到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审批机关应当受理。
审批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对办学场所及办学条件进行现场核查,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组织相应的评估论证。其中,对拟设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办高级以上培训项目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审核评议时还应当听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意见。对拟设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现场核查及评估论证,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审批机关应当根据申请材料、核查情况以及评估论证结果,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发证备案)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审批机关应当及时发放《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并报送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其中,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应当在发放《许可证》后,将有关信息抄送同级教育部门备案。
《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许可证》的有效期,由审批机关按照其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场地使用期限等具体确定,但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一条(法人登记)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获得筹设批准书或《许可证》后,应当根据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规定,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法人登记。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取得办学许可并进行法人登记后,方可开展招生及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二条(教学点设立)
在审批机关管辖行政区域内,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可以申请设立教学点,但不得跨区设立教学点。教学点的办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管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统一实施并承担相应责任。
设立教学点应当达到《设置标准》规定的相应条件,并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点地址、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形式等。
(二)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证明。
(三)拟任负责人的资格证明。
(四)拟聘请专兼职教师名单及其资格证明。
(五)举办涉及消防、保安、安全生产等特殊行业的培训项目且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另有准入要求的,提交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同意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参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流程,应当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不同意设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机构管理
第十三条(组织机构)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产生程序、人员组成以及议事规则等,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机构章程的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设置标准》有关任职条件聘任校长(行政负责人),校长(行政负责人)依法独立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依法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许可证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其教学场所显著位置公示《许可证》。不得以任何名义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遗失《许可证》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向审批机关申请补办。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满30个工作日前,向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审批机关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延续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延续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获得新《许可证》后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五条(招生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招生行为。在招生宣传时,所发布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其中,招生简章应当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办学事项、退费办法和服务承诺等内容;广告形式与内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受教育者及其家长,不得到中小学校内进行宣传或者招生。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与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签订培训服务合同,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内容,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得捆绑推销贷款、金融等与培训服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第十六条(学杂费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学杂费收缴和使用,应当遵守本市有关民办培训机构学杂费收缴和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制定收退费标准和管理办法。收取费用应当以一个培训周期为基准,培训周期超过一年的,按照学年(最长为12个月)收取费用。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开设学杂费专用账户,按规定缴存学习保障金,保障其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审批机关可以根据信用分级结果,调整学习保障金的缴存比例。允许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购买具有与学习保障金同等或者相似功能的商业保险,替代学习保障金的缴存。
第十七条(教学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培训项目及培训内容,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组织教学。所选用教材应当报审批部门备案,且举办者应当对教材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自愿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等作出书面承诺。涉及引进教材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物进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违反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制定基于相应课程(职业)标准的教学评价办法,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以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教学服务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点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培训服务。
第十八条(人员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配备与培训类别、层次及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能资格。不得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职业技能类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需要,可以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或者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任教。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
第十九条(资产和财务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同时,应当独立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其中,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法人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抽逃。
第二十条(安全管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加强消防、食品、公共卫生等安全管理。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处理机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安全工作职责,防范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第四章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培训活动特殊规定
第二十一条(教学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相关学段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严禁拔高教学要求,严禁加快教学进度,严禁增加教学难度。
第二十二条(竞赛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的,应当先经所在区教育部门备案后实施,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参赛对象、竞赛内容、组织形式、评奖办法等事项。
区教育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告知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的具体规范及要求,给予必要的行政指导,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竞赛举办单位应当对规范组织竞赛作出书面承诺。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面向机构内部举办竞赛活动或变相竞赛活动以及面向社会举办其他竞赛活动,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将自身培训(教学)活动和所开展的竞赛捆绑,影响竞赛公平。
(二)将竞赛结果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本市中小学校(含学校教职工),干扰正常招生入学秩序。
(三)进行有关竞赛与升学相关联以及获奖学生升学情况等方面的宣传。
严禁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其他社会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
第二十三条(教材规定)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其选用教材应当遵守合法性、合规性等承诺,并向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管理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相关培训(教学)活动的,应当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得妨碍未成年人正常休息,授课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且每班应当设管理专员1人,由所在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按培训周期记录授课时数,并记入教学档案。
第二十五条(师资规定)
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教学)的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加民办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活动。
第五章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六条(变更事项)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进行举办者、名称、场所(住所)、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等办学许可或法人登记事项的变更。
第二十七条(变更流程)
相关变更事项的办理程序如下:
(一)变更申请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请举办者变更的,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办理。
办学地址变更的,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其中,涉及住所变更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在取得新的《许可证》后,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名称变更的,参照本办法第六条相关规定,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自审批机关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变更的,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自审批机关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申请进行办学许可事项或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提交变更申请书、决策机构作出变更的会议决议、按照不同变更事项参照设立条件、《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申请所需的审批机关同意其变更的证明材料、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二)变更审批
审批机关收到变更申请材料后,应当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流程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变更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决定。不同意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三)变更公开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许可事项变更,由审批机关予以公开。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等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条(章程核准)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修订章程,应当由其决策机构形成决议后,报审批机关审查,且自审批机关作出书面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核准申请。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给予核准的决定。不给予核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备案事项)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人员、监督机构人员等的变更,应当由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决策机构作出决议后的30日内,报审批机关和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合并、分立流程)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依法可以进行合并、分立,但不同法人属性的机构不得合并,且不得分立为不同法人属性的机构。
申请合并、分立的,由原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合并或分立的申请书、决策机构作出的合并或分立的会议决议、按照不同事项参照《设置标准》和本办法其他规定要求提供的证明文件、合并或分立相关主体间签订的合并或分立协议(协议内容应当对原机构债权债务进行明确规定)、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审批机关同意合并、分立的,应当收回原《许可证》后换发新证;不同意合并、分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在获得新《许可证》后,合并或分立后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相关法人登记手续。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合并、分立,应当做好学生安置、财务清算等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不受影响。
第三十一条(终止情形)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章程规定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二)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终止流程)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清算后的财产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清偿:
(一)应退受教育者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
(二)应发放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三)偿还其他债务。
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或机构章程规定,捐赠给其他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继续办学。
依法终止的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由审批机关收回其《许可证》并给予注销,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并给予注销公告。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综合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区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联合执法部门及组织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会同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形成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和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分工牵头负责、共同履职的机制。
建立巡查发现机制。纳入市、区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三级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巡查发现工作。
建立归口受理和分派机制。建立由区教育部门牵头的归口受理机制,对巡查发现或投诉举报的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并分派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
建立违法查处机制。由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教育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据法定职责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由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维稳善后工作。
第三十四条(检查督导制度)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区民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年度检查制度,依法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年度检查等工作。
区教育督导部门选派兼职督学参与检查,对其办学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区教育督导部门对区政府相关部门及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培训机构监管职责进行督政。
第三十五条(信息采集与共享)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健全民办培训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信用管理平台,对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区教育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实施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等环节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动态更新、准确及时”的原则,采集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证照基本信息、纠纷和投诉信息、检查和评估信息以及行政处罚等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第三十六条(信息公开制度)
市、区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托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信息,包括证照基本信息、年度审查评估及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督导情况、行政处罚信息等。
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机构官方网站、信息公告栏等渠道,及时公开和更新其基本信息、教师基本情况、收费和退费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第三十七条(信用分级监管)
市教育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健全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信用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将相关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违法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十八条(行业自律)
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发展,构建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行业诚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在交流合作、协同创新、风险防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并支持民办培训行业组织推广使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7
第三十九条(组织保障)
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培训行业的组织领导,增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充实审批监管力量,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同管理,提高审批监管效能。
第四十条(现有机构过渡安排)
按照国家对民办学校(含民办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改革的精神,依据《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办法》或《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并由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现有民办培训机构,根据举办者的意愿,在本市统一规定的过渡时间内,履行相应法定程序后,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或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相关办理流程,按照《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沪教委民〔2015〕19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人社职发〔2009〕34号)同时废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Human and
上海市民政局
2017 年 12 月 18 日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