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小废话| 普遍就业分流的号角:2022年高考全国数学卷子是近二十年来最难的
更新时间:2023-08-25 07:03 信息编号:275128

小废话| 普遍就业分流的号角:2022年高考全国数学卷子是近二十年来最难的

浏览人气:31
职位MC喊麦    地区
联系人: 电话:


小废话| 普遍就业分流的号角:2022年高考全国数学卷子是近二十年来最难的

八九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告诉我们:高考文科数学不考二面角,只考线角和面角,所以我们不需要学二面角。角度。

班里的学生很疑惑,为什么文科数学不考二面角? 数学老师说,这是为了体现人文关怀。

当时我心里暗自高兴,心想学得少一些会容易一些。 后来我才知道,二面角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学了空间矢量法后,立体几何并不比平面几何难。

时代变了,高考改革了。 如今,新高考不区分文理科。 河北省各地考生参加新高考一卷。参加全国一卷考试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

除福建外,这六省要么是高考大省,要么是教育强省。

不幸的是,2022年国卷一的考生将遇到近二十年来高考中最难的数学题。

你以为你参加的是国考,其实你参加的是江苏考试。

这张近二十年来最难的高考数学卷子,正式吹响了继续推进“普职分流”的号角。

(上图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方评价)

优越的

恢复高考以来,哪一年高考最难? 有人说那是1984年,但1984年已经太久远了,不容忽视。 更有人表示,2003年,很多考生离开考场时都哭了,考上北大的学生数学考试只考了103分。

2003年,高考数学难,其实是一个意外,因为那套题本来就是一张闲卷。 不料,四川省南充市有一名学生,在考试前进入保密室,偷偷盗走了真卷。 结果,他被迫使用了极其困难的备用卷,这改变了吴数学家的命运。

除去2003年的偷题事件,近20年来高考中最难的数学题就是今年的国家新课标第一卷。

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是不是扰乱了人心,制造了不安?

当然不是。 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共订购了4套国卷试题,分别是国卷A(文+理)、国卷B(文+理)、新课程标准第一卷(不分文理科)和新课程标准第二卷(不分文理科)。 另外,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高考试卷都是独立命题。

从名称和使用省份可以看出,最有风向标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试卷是新课标试卷I。全国A、B试卷依然分为文科和理科,这说明:一般还是老的高考模式,也就是“老人家的老路”。 新课程标准第二卷也被认为是新课程标准卷,但仅在海南、辽宁、重庆使用,并非主流。

因此,今年新课标第一卷的试题难度和出题模式具有很高的信号价值、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深远的影响,必须认真分析。

肯定会有人争论:每年高考数学课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抱怨自己的困难。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发生。 为什么说今年的题这么难呢? 你是不是无事生非?

一点也不。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怎么说。

数学竞赛一等奖被推荐给成都高中数学竞赛老师复旦大学数学系,考试只得到135分。

这是2003年某省高考理科、数学第一名的学生,当年他是全省唯一考了140分的人。 他在回答中写道:“如果我高考时处于巅峰状态,我有信心2小时内完成这张试卷,但140可能无法保证。”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知乎网上看看他的分析。

2014年高考文科数学,我只考了142分。 在数学这门课上,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选手。 勉强靠解题、积累、纠错,堪称“双剑客”。 今年的国家新课标第一卷数学,网上有人分享了真题,我一一看答案,心越来越冷。

首先,这套题基本不存在“子题”。 大部分问题都是真枪、刺刀。

所谓子题就是低级题和非常简单的题。 只要你真正学好了高中数学,你就一定能做对“分数题”。

不过从出题节奏上来说,试卷的难度是从选择题的第四题开始的。 选择题第四题考察“棱柱”的体积公式。 各位读者还记得吗?

5题,6题,比较常规。 到了选择题第7题的时候,就很迷茫了。 第8题,这个想法不容易想。 选择题中,第9题和第10题比较常规,第11题让我绝望,第12题很巧妙。

填空题中,第13、14题比较容易,第15题不太容易,第16题需要大量计算。

做题时,每一题都不存在可以“杀”的“给分题”,需要认真记下步骤,计算数字。 尤其是21和22两题难度相当大,完整的解题过程非常漫长。 不过没关系,大多数考生都做不到21题。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高考多年后再看这张试卷,你的心情波动应该和我差不多。 从选择题第七题开始,你需要调动所有脑力,思考解题思路。

其次,计算量大,而且是反套路的,很考验出题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频繁的联立方程和导数计算,让考场上考生的心态真的很容易崩溃。 2014年,我数学能够考到140,因为第21题是“圆”,计算量大大减少,这给了我优势。

至于这组问题如何反套路,限于篇幅无法详细讨论。 只能说,考场上的学生遇到这组题的时候,从第七题开始,心态真的很容易崩溃。

网上有人表示,这套题还是比较基础的,但是考试灵活,计算量大。

请注意:同学们在暑假、下午、考场内的思考、绞尽脑汁和考场外的你冷静看题、敲击键盘是不同的。

临场心态不一样,压力就更不一样。 考场里,弥漫着“智商被压抑”的负面光环。

一旦做题节奏被打乱,就很容易拉低后半部分试卷的答案。

你认为“一般难”的题目,在真实的考场环境中会变得“非常难”。

中间

有人会说:每年高考数学都很难,最后没有满分吗?

“那些说题目难的人,是扰乱人心,大做文章。”

事实上,这种说法恰恰相反。 只有大声强调试题难度“比以前更难”,才能让受到重创的考生得到真正的安慰。 候选人害怕什么? 不是我没解决问题,很多人都已经解决了。 从心理战术的角度来看,“强调问题的难度”正好有效。

有人认为,试题难度并不影响录取的公平性。 你觉得难,大家也会觉得难,不会影响最终的排名。 我看了一下,网上很多专家都同意这个观点。

据专家介绍,显然站立和说话不会伤害背部。 在评分和评分方面,试题的难度并不影响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因为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问题是:

受这张近20年来最难的数学试卷影响最大的是中学生,是“不放弃奋斗的奋斗生”,是平时乖乖解题的学生。

我们都明白,无论题目有多大,总会有做对的天才,总会有人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并不奇怪。

这张难度极高的试卷,对于数学家来说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优质高中的数学高手,就怕题目不难,导致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然而,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人,资质普通,需要反复刻意练习才能掌握某个知识点。 这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以前,问题并没有那么难。 中级学生能做对,因为中级学生在认真练习; 学渣是做不好的,因为他们根本没学过多少东西,都是在“忽悠学生”。

现在,题目变得更加困难,计算量大,反套路明显,大结局的难度也加大了。 试题太新奇,让中学生以前的练习不再有效,中学生也不能再做不下去了。 因为我读书不多,学渣我还是做不到。

2022年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卷将导致大量学生刻苦反复练习,其回报与付出远远不成正比,尤其是数学高年级学生。

什么是“数学中上班”同学? 我的定义是: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说,当你初学者时跌跌撞撞,经过不懈的练习和刷题,你可以更加熟练地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

在学校组织的每月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往往在125分左右(110-135)。

有人肯定会提出门槛:我们就是要提出新奇的问题,我们要解决难题,我们要反常规,我们靠数学来选拔数学人才、科研人才、拔尖人才,这样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有希望,才能做出芯片。 ,搞人工智能,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

毫无疑问,选拔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是对的。 我也承认,过去的一些年,特别是2018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试题过于简单,没有足够的区分度,以至于在一个实验班里出现了两位数满分的情况。恒中。

问题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不仅需要顶尖的人才,还需要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作为建设的中流砥柱。 我们不仅需要数学140分以上的顶尖人才,更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120分、130分的优秀人才。

如果你把问题搞得这么难,你可以选出天才、鬼魂、巫师,但你不能把剩下的学生都淘汰掉,把他们都打晕。

高考是选拔人才,不是选拔天才!

选拔天才是高中学科竞赛的任务。 高考题太难了,“勤奋可以弥补弱点”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有些先天的差距是后天无法弥补的。

问题太难了,歧视程度也无效。 以前认真学习的人考试能考120分,现在只能考90分,和忽悠学习的“撒谎人生”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甚至相同的。 你把问题问得这么难,如何区分“奋斗的生活”和“谎言的生活”? ? ?

例如。 “躺一辈子”体力一般,只能背40斤麻袋。 经过反复刻意锻炼,“奋斗生”们的体质增强了,能扛起60斤麻袋。 学霸学神是个壮汉,能扛起120斤的麻袋。

2022年新高考数学卷I就像一个100斤的麻袋,直接将“谎言人生”和“奋斗人生”压垮,只留下“大力士”淡定、轻松。 如果你躺下并交出一张白纸,则为 0 分。 奋斗生算了半天也想不出来,还是0分。

你选择了“大力神”,但你也要分清“中等生”和“谎言人生”!

科技研究不仅需要140分以上的领军人才,还需要110-130分的工程技术人员。 难道我们只能只选学术天才,而不顾普通人的感受吗?

如果你努力学了三年数学,到最后和闲着没事、一无所知的考生成绩没有明显差别,这合理吗?

专心教学的老师和敷衍、得过且过的老师最终的教学表现“差别不明显”,这合理吗?

命题组的老师们,你们拉开了“学者与中生”之间的“梯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

然而,“中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梯度”呢,你考虑过吗? 你准备好了吗?

向下

提出这样的难题,会让接下来的几个学生,尤其是2023年高考的考生,对数学产生更深的恐惧,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最痛苦的将是2023年高考考生。

2022年,新高考卷子我的数学会这么难,计算量这么大,答题又这么新颖,这势必会影响下次考试的备考策略。 为了备战明年的高考,各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平时练习的试题难度,尤其是增加计算量,最终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复读生会增加吗? 我会明白的。 因为有很多人没有发挥出平时的水平。

有些人会圆滑地说:没关系,今年会困难,但明年会容易。

问题是,你能保证吗? 你敢下达军令吗?

如果明年数学题难度没有明显下降,但你只让学生练习相对简单的问题怎么办? 你就不怕你们学校的高考成绩受到很大影响吗?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会教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因为高等数学知识对于今年的选择题填空题非常有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最近好像要重新戴眼镜了,因为看不清:

高考题如此难,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高考是最权威的接力棒! 高考的题很难,但是平时练的题能简单点吗? 你参加的是马拉松考试,我们平时只能练习马拉松。

我小题大做了。 其实今年的题没那么难吧? 还是我职位低,视野窄,听不懂专家的深意?

请允许我用小人的心量一下君子的肚子一次:

那些鼓掌的专家们,您的孩子考的是哪篇试卷呢?

我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后,一定有一些“外界专家”发表了类似的评论:

【要注重思想、能力、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不应该搞“问海战术”。 事实是对的,但没有根据。 】

但现实中,学校的数学教学大多是以“学问”为载体和舞台。 即使在大学里,要想学好高等数学,也得下功夫做题。

你认为你是数学天才吗? 你以为你是魏东一和魏深吗?

灵感从何而来? 不就是靠“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这八个字吗?

如果你没有大量的经验和大量的计算,你不就完了吗? 你消息不灵通,如果命题人稍微创新一点,你不就上当了吗? 所谓的“创新题”,只会让“应试题”更加巧妙、灵活、劳累。

如果你的高中是当地最强的——不用害怕,学校有足够强大的数学教研团队带领大家攻克难关。 困难是暂时的,但过程是有点痛苦的。

如果你的高中在当地很穷——别担心,在大家都很难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学校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所在的高中是“不滑”、“还不错”、“差不多”的高中,那么你就有麻烦了! 受影响最大的正是这群学生。

是跟上全市“精锐部队”研究疑难问题,还是审时度势“合理放弃”? 确实很难说,就交给老师去奋斗吧。

说实话,今年的考生三年来过得并不轻松。 2019年秋天,他们入学,高一寒假不得不面对疫情,在家上网课。 这两年,疫情来来去去,不少高中生在“在家网课”和“在校学习”之间切换,相当疲惫,压力也很大。

我是文科生,数学确实不是我的强项。 但我觉得,今年这批考生,写题的“人文关怀”确实少了一些。

我问心无愧地说,我非常愤怒,对今年的候选人感到委屈和不公平。

在一些“专家”眼里,试题难度并不影响招生的公平性,因为数千万考生只是一堆等待排名的数据。

真的。 不管题目怎么选,总会有第一名和倒数第一,总会有通过考试的张三和没通过考试的李四,而高校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

只是“专家”并不关心“张三通过考试,李四排名不及格”的结果是否真的公平。

不过,如果你也被专家忽悠,认为这套高难度考题“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那你就得仔细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张三还是李四?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一个话题:明年数学会这么难吗?

我的猜测是:是的。 今年或许不会有那么困难的一年,但大概率仍将是“困难的一年”。

试想一下,考试前命题组知道这套卷子难吗? 他们要知道,这组题比之前十年都难。

命题组如果知道这套拼图打印出来,会不会被无数家长和学生骂? 我绝对能猜到。

那么,他们为何“我行我素”,执意制造问题呢? 难道是他们品味太差,想找七省的高中生玩? 当然不是。

那么,他们执行的是谁的指示和意志呢? 答案不言而喻。

未来,国家将继续注重理工科人才的选拔,加大对数理的重视,通过疑难问题筛选出真正的高手。

高考是教育最权威的指挥棒。 未来将真正做到“得数学者得天下”,从中考到高考数学,数学的选择性都会更多。

(上图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方评价)

数学是看出一个人的天赋和能力的最好方式。 得数学者得天下。 数学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揭示他的本来面目。

如果题目不难,就能轻松拿到高分,放心上普通高中、大学,那谁去技校、职业高中、高职院校呢?

未来一般工作的分流将主要依靠数学。

“一般工作分流”绝对不仅仅是“中考”层面的。 别以为孩子考上了中考,参加普通高考,就能远离“进工厂、流水线、拧螺丝、三班倒”的结果。 只有征服数学的王者,才能一飞冲天。

现实情况是:中考没考上的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 高考不及格的进入本科职业技术大学。

每年中考结束后,各界家长都会想尽办法帮助孩子进入普通高中,三年后又想参加本科入学考试。

现在,教育部明确表示:

高考中的数学是有难度的,它是起到选拔功能的。

数学试题变得更加困难、生动、复杂——如果初中数学让你抱怨,那么你学习高中数学时很可能就爬不高了。

数学难度增加了,以至于机械刷题的效果不再明显。 努力了三年,如果高考答卷还是一片空白,拿不到分数,这三年就等于浪费了。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与其在高中听三年“数学书”,不如中考后“认清现实”,早点改道“职业教育路线”,学习早有一技之长,靠技术安身立命。 “你不能高,你不能低。” 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率可能真的不如高职院校。

竞争的艰难和残酷的现实,会让更多的家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放弃浮华,选择走职业教育路线,依靠扎实的手艺获得成功。在社会上立足。

是中考后第一批“一般职业转行”,还是高考后第二批“一般职业转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得不说:2022年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Ⅰ这么难,吹响了继续普职分流的号角。 这绝对不只是今年的故意为难,背后一定有长远的意义和整体的部署。

数学是上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上普通本科、上应用型本科最关键的试金石。

谁能打败数学,谁就能进入最精英的高等学府。 因为数学可以拉大差距,所以你不能指望它。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帮助中心

用户名:   注册
密  码:
娱乐之家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小废话| 普遍就业分流的号角:2022年高考全国数学卷子是近二十年来最难的

发布时间:2023-08-25 07:03:10
  • 联系人:
  • 电话:

小废话| 普遍就业分流的号角:2022年高考全国数学卷子是近二十年来最难的

八九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告诉我们:高考文科数学不考二面角,只考线角和面角,所以我们不需要学二面角。角度。

班里的学生很疑惑,为什么文科数学不考二面角? 数学老师说,这是为了体现人文关怀。

当时我心里暗自高兴,心想学得少一些会容易一些。 后来我才知道,二面角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学了空间矢量法后,立体几何并不比平面几何难。

时代变了,高考改革了。 如今,新高考不区分文理科。 河北省各地考生参加新高考一卷。参加全国一卷考试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

除福建外,这六省要么是高考大省,要么是教育强省。

不幸的是,2022年国卷一的考生将遇到近二十年来高考中最难的数学题。

你以为你参加的是国考,其实你参加的是江苏考试。

这张近二十年来最难的高考数学卷子,正式吹响了继续推进“普职分流”的号角。

(上图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方评价)

优越的

恢复高考以来,哪一年高考最难? 有人说那是1984年,但1984年已经太久远了,不容忽视。 更有人表示,2003年,很多考生离开考场时都哭了,考上北大的学生数学考试只考了103分。

2003年,高考数学难,其实是一个意外,因为那套题本来就是一张闲卷。 不料,四川省南充市有一名学生,在考试前进入保密室,偷偷盗走了真卷。 结果,他被迫使用了极其困难的备用卷,这改变了吴数学家的命运。

除去2003年的偷题事件,近20年来高考中最难的数学题就是今年的国家新课标第一卷。

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是不是扰乱了人心,制造了不安?

当然不是。 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共订购了4套国卷试题,分别是国卷A(文+理)、国卷B(文+理)、新课程标准第一卷(不分文理科)和新课程标准第二卷(不分文理科)。 另外,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高考试卷都是独立命题。

从名称和使用省份可以看出,最有风向标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试卷是新课标试卷I。全国A、B试卷依然分为文科和理科,这说明:一般还是老的高考模式,也就是“老人家的老路”。 新课程标准第二卷也被认为是新课程标准卷,但仅在海南、辽宁、重庆使用,并非主流。

因此,今年新课标第一卷的试题难度和出题模式具有很高的信号价值、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深远的影响,必须认真分析。

肯定会有人争论:每年高考数学课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抱怨自己的困难。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发生。 为什么说今年的题这么难呢? 你是不是无事生非?

一点也不。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怎么说。

数学竞赛一等奖被推荐给成都高中数学竞赛老师复旦大学数学系,考试只得到135分。

这是2003年某省高考理科、数学第一名的学生,当年他是全省唯一考了140分的人。 他在回答中写道:“如果我高考时处于巅峰状态,我有信心2小时内完成这张试卷,但140可能无法保证。”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知乎网上看看他的分析。

2014年高考文科数学,我只考了142分。 在数学这门课上,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选手。 勉强靠解题、积累、纠错,堪称“双剑客”。 今年的国家新课标第一卷数学,网上有人分享了真题,我一一看答案,心越来越冷。

首先,这套题基本不存在“子题”。 大部分问题都是真枪、刺刀。

所谓子题就是低级题和非常简单的题。 只要你真正学好了高中数学,你就一定能做对“分数题”。

不过从出题节奏上来说,试卷的难度是从选择题的第四题开始的。 选择题第四题考察“棱柱”的体积公式。 各位读者还记得吗?

5题,6题,比较常规。 到了选择题第7题的时候,就很迷茫了。 第8题,这个想法不容易想。 选择题中,第9题和第10题比较常规,第11题让我绝望,第12题很巧妙。

填空题中,第13、14题比较容易,第15题不太容易,第16题需要大量计算。

做题时,每一题都不存在可以“杀”的“给分题”,需要认真记下步骤,计算数字。 尤其是21和22两题难度相当大,完整的解题过程非常漫长。 不过没关系,大多数考生都做不到21题。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高考多年后再看这张试卷,你的心情波动应该和我差不多。 从选择题第七题开始,你需要调动所有脑力,思考解题思路。

其次,计算量大,而且是反套路的,很考验出题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频繁的联立方程和导数计算,让考场上考生的心态真的很容易崩溃。 2014年,我数学能够考到140,因为第21题是“圆”,计算量大大减少,这给了我优势。

至于这组问题如何反套路,限于篇幅无法详细讨论。 只能说,考场上的学生遇到这组题的时候,从第七题开始,心态真的很容易崩溃。

网上有人表示,这套题还是比较基础的,但是考试灵活,计算量大。

请注意:同学们在暑假、下午、考场内的思考、绞尽脑汁和考场外的你冷静看题、敲击键盘是不同的。

临场心态不一样,压力就更不一样。 考场里,弥漫着“智商被压抑”的负面光环。

一旦做题节奏被打乱,就很容易拉低后半部分试卷的答案。

你认为“一般难”的题目,在真实的考场环境中会变得“非常难”。

中间

有人会说:每年高考数学都很难,最后没有满分吗?

“那些说题目难的人,是扰乱人心,大做文章。”

事实上,这种说法恰恰相反。 只有大声强调试题难度“比以前更难”,才能让受到重创的考生得到真正的安慰。 候选人害怕什么? 不是我没解决问题,很多人都已经解决了。 从心理战术的角度来看,“强调问题的难度”正好有效。

有人认为,试题难度并不影响录取的公平性。 你觉得难,大家也会觉得难,不会影响最终的排名。 我看了一下,网上很多专家都同意这个观点。

据专家介绍,显然站立和说话不会伤害背部。 在评分和评分方面,试题的难度并不影响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因为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问题是:

受这张近20年来最难的数学试卷影响最大的是中学生,是“不放弃奋斗的奋斗生”,是平时乖乖解题的学生。

我们都明白,无论题目有多大,总会有做对的天才,总会有人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并不奇怪。

这张难度极高的试卷,对于数学家来说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优质高中的数学高手,就怕题目不难,导致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然而,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人,资质普通,需要反复刻意练习才能掌握某个知识点。 这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以前,问题并没有那么难。 中级学生能做对,因为中级学生在认真练习; 学渣是做不好的,因为他们根本没学过多少东西,都是在“忽悠学生”。

现在,题目变得更加困难,计算量大,反套路明显,大结局的难度也加大了。 试题太新奇,让中学生以前的练习不再有效,中学生也不能再做不下去了。 因为我读书不多,学渣我还是做不到。

2022年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卷将导致大量学生刻苦反复练习,其回报与付出远远不成正比,尤其是数学高年级学生。

什么是“数学中上班”同学? 我的定义是: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说,当你初学者时跌跌撞撞,经过不懈的练习和刷题,你可以更加熟练地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

在学校组织的每月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往往在125分左右(110-135)。

有人肯定会提出门槛:我们就是要提出新奇的问题,我们要解决难题,我们要反常规,我们靠数学来选拔数学人才、科研人才、拔尖人才,这样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有希望,才能做出芯片。 ,搞人工智能,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

毫无疑问,选拔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是对的。 我也承认,过去的一些年,特别是2018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试题过于简单,没有足够的区分度,以至于在一个实验班里出现了两位数满分的情况。恒中。

问题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不仅需要顶尖的人才,还需要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作为建设的中流砥柱。 我们不仅需要数学140分以上的顶尖人才,更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120分、130分的优秀人才。

如果你把问题搞得这么难,你可以选出天才、鬼魂、巫师,但你不能把剩下的学生都淘汰掉,把他们都打晕。

高考是选拔人才,不是选拔天才!

选拔天才是高中学科竞赛的任务。 高考题太难了,“勤奋可以弥补弱点”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有些先天的差距是后天无法弥补的。

问题太难了,歧视程度也无效。 以前认真学习的人考试能考120分,现在只能考90分,和忽悠学习的“撒谎人生”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甚至相同的。 你把问题问得这么难,如何区分“奋斗的生活”和“谎言的生活”? ? ?

例如。 “躺一辈子”体力一般,只能背40斤麻袋。 经过反复刻意锻炼,“奋斗生”们的体质增强了,能扛起60斤麻袋。 学霸学神是个壮汉,能扛起120斤的麻袋。

2022年新高考数学卷I就像一个100斤的麻袋,直接将“谎言人生”和“奋斗人生”压垮,只留下“大力士”淡定、轻松。 如果你躺下并交出一张白纸,则为 0 分。 奋斗生算了半天也想不出来,还是0分。

你选择了“大力神”,但你也要分清“中等生”和“谎言人生”!

科技研究不仅需要140分以上的领军人才,还需要110-130分的工程技术人员。 难道我们只能只选学术天才,而不顾普通人的感受吗?

如果你努力学了三年数学,到最后和闲着没事、一无所知的考生成绩没有明显差别,这合理吗?

专心教学的老师和敷衍、得过且过的老师最终的教学表现“差别不明显”,这合理吗?

命题组的老师们,你们拉开了“学者与中生”之间的“梯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

然而,“中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梯度”呢,你考虑过吗? 你准备好了吗?

向下

提出这样的难题,会让接下来的几个学生,尤其是2023年高考的考生,对数学产生更深的恐惧,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最痛苦的将是2023年高考考生。

2022年,新高考卷子我的数学会这么难,计算量这么大,答题又这么新颖,这势必会影响下次考试的备考策略。 为了备战明年的高考,各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平时练习的试题难度,尤其是增加计算量,最终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复读生会增加吗? 我会明白的。 因为有很多人没有发挥出平时的水平。

有些人会圆滑地说:没关系,今年会困难,但明年会容易。

问题是,你能保证吗? 你敢下达军令吗?

如果明年数学题难度没有明显下降,但你只让学生练习相对简单的问题怎么办? 你就不怕你们学校的高考成绩受到很大影响吗?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会教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因为高等数学知识对于今年的选择题填空题非常有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最近好像要重新戴眼镜了,因为看不清:

高考题如此难,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高考是最权威的接力棒! 高考的题很难,但是平时练的题能简单点吗? 你参加的是马拉松考试,我们平时只能练习马拉松。

我小题大做了。 其实今年的题没那么难吧? 还是我职位低,视野窄,听不懂专家的深意?

请允许我用小人的心量一下君子的肚子一次:

那些鼓掌的专家们,您的孩子考的是哪篇试卷呢?

我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后,一定有一些“外界专家”发表了类似的评论:

【要注重思想、能力、素质,创新教学模式。 不应该搞“问海战术”。 事实是对的,但没有根据。 】

但现实中,学校的数学教学大多是以“学问”为载体和舞台。 即使在大学里,要想学好高等数学,也得下功夫做题。

你认为你是数学天才吗? 你以为你是魏东一和魏深吗?

灵感从何而来? 不就是靠“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这八个字吗?

如果你没有大量的经验和大量的计算,你不就完了吗? 你消息不灵通,如果命题人稍微创新一点,你不就上当了吗? 所谓的“创新题”,只会让“应试题”更加巧妙、灵活、劳累。

如果你的高中是当地最强的——不用害怕,学校有足够强大的数学教研团队带领大家攻克难关。 困难是暂时的,但过程是有点痛苦的。

如果你的高中在当地很穷——别担心,在大家都很难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学校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所在的高中是“不滑”、“还不错”、“差不多”的高中,那么你就有麻烦了! 受影响最大的正是这群学生。

是跟上全市“精锐部队”研究疑难问题,还是审时度势“合理放弃”? 确实很难说,就交给老师去奋斗吧。

说实话,今年的考生三年来过得并不轻松。 2019年秋天,他们入学,高一寒假不得不面对疫情,在家上网课。 这两年,疫情来来去去,不少高中生在“在家网课”和“在校学习”之间切换,相当疲惫,压力也很大。

我是文科生,数学确实不是我的强项。 但我觉得,今年这批考生,写题的“人文关怀”确实少了一些。

我问心无愧地说,我非常愤怒,对今年的候选人感到委屈和不公平。

在一些“专家”眼里,试题难度并不影响招生的公平性,因为数千万考生只是一堆等待排名的数据。

真的。 不管题目怎么选,总会有第一名和倒数第一,总会有通过考试的张三和没通过考试的李四,而高校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

只是“专家”并不关心“张三通过考试,李四排名不及格”的结果是否真的公平。

不过,如果你也被专家忽悠,认为这套高难度考题“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那你就得仔细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张三还是李四?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一个话题:明年数学会这么难吗?

我的猜测是:是的。 今年或许不会有那么困难的一年,但大概率仍将是“困难的一年”。

试想一下,考试前命题组知道这套卷子难吗? 他们要知道,这组题比之前十年都难。

命题组如果知道这套拼图打印出来,会不会被无数家长和学生骂? 我绝对能猜到。

那么,他们为何“我行我素”,执意制造问题呢? 难道是他们品味太差,想找七省的高中生玩? 当然不是。

那么,他们执行的是谁的指示和意志呢? 答案不言而喻。

未来,国家将继续注重理工科人才的选拔,加大对数理的重视,通过疑难问题筛选出真正的高手。

高考是教育最权威的指挥棒。 未来将真正做到“得数学者得天下”,从中考到高考数学,数学的选择性都会更多。

(上图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方评价)

数学是看出一个人的天赋和能力的最好方式。 得数学者得天下。 数学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揭示他的本来面目。

如果题目不难,就能轻松拿到高分,放心上普通高中、大学,那谁去技校、职业高中、高职院校呢?

未来一般工作的分流将主要依靠数学。

“一般工作分流”绝对不仅仅是“中考”层面的。 别以为孩子考上了中考,参加普通高考,就能远离“进工厂、流水线、拧螺丝、三班倒”的结果。 只有征服数学的王者,才能一飞冲天。

现实情况是:中考没考上的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 高考不及格的进入本科职业技术大学。

每年中考结束后,各界家长都会想尽办法帮助孩子进入普通高中,三年后又想参加本科入学考试。

现在,教育部明确表示:

高考中的数学是有难度的,它是起到选拔功能的。

数学试题变得更加困难、生动、复杂——如果初中数学让你抱怨,那么你学习高中数学时很可能就爬不高了。

数学难度增加了,以至于机械刷题的效果不再明显。 努力了三年,如果高考答卷还是一片空白,拿不到分数,这三年就等于浪费了。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与其在高中听三年“数学书”,不如中考后“认清现实”,早点改道“职业教育路线”,学习早有一技之长,靠技术安身立命。 “你不能高,你不能低。” 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率可能真的不如高职院校。

竞争的艰难和残酷的现实,会让更多的家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放弃浮华,选择走职业教育路线,依靠扎实的手艺获得成功。在社会上立足。

是中考后第一批“一般职业转行”,还是高考后第二批“一般职业转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得不说:2022年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Ⅰ这么难,吹响了继续普职分流的号角。 这绝对不只是今年的故意为难,背后一定有长远的意义和整体的部署。

数学是上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上普通本科、上应用型本科最关键的试金石。

谁能打败数学,谁就能进入最精英的高等学府。 因为数学可以拉大差距,所以你不能指望它。

同城信息网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