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2 05:00 | 信息编号:274486 |
联系人: | 电话: |
深度报道:2017年,全国汉语卷大变,方向亟待调整!
2017年1月1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考《考试须知》。 由于对新发布的样题进行了部分调整,原大纲和新大纲发生了较大变化。 (见下表)
内容
2016年10月内部会议公告问题
2017年1月《考试说明》新题型
实用文本
五选二+三个主观题
四选一+五选二+一道主观题
文学文本
五选二+三个主观题
四选一 + 两道主观题
成语
四选一、分析成语、六选三
五选二
随着题型的变化,解题难度也相应增加。 因此,童鞋们要高度重视文章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解读,重点加强新题型的训练,保证解决问题能力一步步形成。
我们来看看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须知》:
根据本次考试新题型,2017年1月10日之前市面上所有试卷将逐步失效。 详情请尽快联系国立罗尔大学。 以下为周教授解读全文。
最新的《考试须知》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样题题型和2016年10月内部会议公布的题型都有新的变化。语文改革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日夜改变”。 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给学生高考复习和教师教学造成混乱。
接下来,周老师将结合2017年《考试须知》中最新题型的分析,提出今年高考复习的一些对策。
2017年高考,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阅读和古诗词阅读。 现代课文阅读包括:阐述课文阅读,3题9分; 文学文本阅读,3题14分; 实践课文阅读,3题12分。 古诗词阅读包括:文言阅读,4题19分; 古诗词欣赏,2题11分; 默写名句,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应用题和写作题。 语言申请,5题20分; 写作60分。 全册共有22题,总分150分。
话语正文没有变化,但2017年《考试须知》中的题型是2011年高考国家新课程标准《诗经》。 试题与近三年略有不同,更加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复习时要注意“变”出题策略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文言阅读由3道选择题和1道翻译题组成。 有两种问题类型:
第一类:(1)实词解释(2)句子句子(3)原文分析(4)翻译。
第二类:(1)实词解释(2)文化知识(3)原文分析(4)翻译。
文化常识的复习应以必修五本教材和高中语文、作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 切不可钻牛角尖,消耗学生大量精力,得不偿失。
诗歌鉴赏题有两类:
类型1:1道选择题(5选2)和1道主观分析题。
第二类:2道主观分析题。
复习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难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文学课文和实用课文在复习前都是选修题,但都是选择题(五选二)和三道主观题。 修改后,两题均为必答题。 文学文本阅读中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道选择题(四选一,选正确),两道主观题。
第二类:一道选择题(五选二,错一题),三道主观题。
第三种:选择题1道(五选二,选正确),主观题3道。
实用文本阅读中有两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一道选择题(四选一)、一道选择题(五选二)、一道主观题。 第二种:一道选择题(五选二),三道主观题。 复习时,训练学生快速读懂课文、标点符号和提纲,力争一次性过关,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情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是关键。 这是教学大纲修改后各类模拟考试中学生普遍感到考试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语文考试成败的重要环节。 训练思维,强调答题的标准模式,是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题,2016年考了三道选择题:习语、语言问题和衔接词填空。 补充写作题5分; 图文转换题6分。
所以,2017年的各种高考模拟题,大部分都是基于这个套路。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整理近几年的高考题,你会发现每年的高考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 因此,盲目抄袭前一年的高考题进行训练。 绝对不是最好的政策。
2017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型包括:成语(四选一或五选二)、错句(四选一)、句子重置、词序排列(四选一) 、扩展、句子模仿、生活情境主观题、虚词选择填写、修改段落中的错误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近年来常用的图文转换题。 建议大家针对新题型练习每道语言运用题,让学生了解每道题的得分点,从而做到知其然,写得快。
作文还是60分。 以往《考试须知》的题型有很多,但2017年的作文题型只有一种:任务驱动型。 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能力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作文的水平。 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考场上掌握几种作文思路的基本框架,快速建立作文的基本思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特别注意培训标题、开头和结尾的技巧的起草。 必须强调书写的工整。
附件:2017年高考大纲修改内容专家解读
坚持高考“立德树人”的引导作用
在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文件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反复出现并不断强化,那就是“立德树人”,即高考大纲的教育定位和功能。 这也是2017年高考大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和特点。
教学大纲把“以德育人、服务选拔、定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地位和基本功能,从而设计制定了“一体四层”的高考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核心地位的“四个翅膀”,特别是在第四圈的“核心价值观”部分,强调高考要考察和引导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积累、能力提升、素质发展; 传统文化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育人导向。 比如,在汉语中添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在汉语中添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在数学中添加数学文化等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考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功能和政治使命。 更重要的是,这种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渗透和体现在相关学科的考试要求中。
这种“立德树人”的高考定位是非常重要和广泛的。 涉及约1000万高三备考考生、全国超过3000万高中生,影响整个教育事业。 因此,在考试大纲中强调这种“立德树人”的功能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希望社会和教育界高度重视。
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人才选拔,配合高考改革。 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新的考试大纲应该说是一次系统的反思和回应,从考核目标到考试内容,以及标准化格式。 ,连评分都描述的很清楚了。
此次大纲修订,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高考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同时对基础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新大纲配合高考改革,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 这是新大纲中首次提及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值得相关研究和思考。 这种高考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遵循。 当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每一个高考命题来逐步实现。
这次修改幅度比较大,受到社会关注较多的两个科目是语文和物理。 强制内容的增加,也引发了负担增加的担忧。 原则上我还是同意这个修改的。 例如,阅读中文实用文本是必修课。 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出发,应注重实用性文本。 美国的SAT,以及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都以实用风格为主。
至于大家担心负担增加,我认为有些过头了。 每年考试大纲都会有一些调整,有增减,而且每次都是微调。 并非重大变更或调整,不会影响考试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外,原则上考试的难度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而只与个人期望有关。 过高的期望伴随着沉重的负担。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一味地通过降低高考难度来减轻负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高考等重要的选拔考试,如果试题简单、成绩“毛”,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还会鼓励更多人客观地“学题”。 过高的分数应予以引用。 作为警告。
充分发挥高考作为中学教学“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2017年,汉语考试大纲进行了一些调整。 这些调整实用、科学,有利于提高高考语文试卷质量,更好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同时,它也具有积极的导向。 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指挥”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例如,以往试卷的现代语文阅读部分有“文学课文阅读”和“实用课文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从两者中选其一。 由于“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所以很难“速成”。 因此,历年高考选择“文学课文”的考生很少,很多学校也不重视“文学课文”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 从汉语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有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有相关的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审美鉴赏能力。 因此,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次考试大纲修订,将两类课文选其一的形式改为强制考试,意义重大。 这不仅可以对考生的素质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而且可以纠正一线教学中轻视文艺美育的倾向。
又比如,在“古诗词散文阅读”中还需要增加“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 这将推动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如何将作品阅读与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结合起来做命题,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名词、概念的记忆,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提高语言测试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也是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为什么语文教学效果不佳? 原因之一就是坚持精听、讲读、反复训练。 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但可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阅读量过少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 高考如果能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更好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也有帮助。 的改进.
响应中国教育改革呼声,肯定一线实践成果,考试大纲修订重点明确“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和关系,探索学科设计能力目标,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思考。
修订涉及的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或热点。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和探索。 例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突出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 这些修改既是对我们一线教学研究的回应、总结和肯定,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具体的需要。
从具体内容来看,“实用文”和“文学文”由以往的选拔考试之一变成两者的强制考试,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两种文体在内容、形式、阅读功能、方法、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实际上也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 多元化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课程规划和标准,还是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这个问题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精心的安排。 针对此次修订,一线高考备考工作确实需要做出一些相应调整,但总体仍在教学范围之内。
此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是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检测。 传统文化教学重在认知、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修订明确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试,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死记硬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深度报道:2017年,全国汉语卷大变,方向亟待调整!
2017年1月1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考《考试须知》。 由于对新发布的样题进行了部分调整,原大纲和新大纲发生了较大变化。 (见下表)
内容
2016年10月内部会议公告问题
2017年1月《考试说明》新题型
实用文本
五选二+三个主观题
四选一+五选二+一道主观题
文学文本
五选二+三个主观题
四选一 + 两道主观题
成语
四选一、分析成语、六选三
五选二
随着题型的变化,解题难度也相应增加。 因此,童鞋们要高度重视文章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解读,重点加强新题型的训练,保证解决问题能力一步步形成。
我们来看看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须知》:
根据本次考试新题型,2017年1月10日之前市面上所有试卷将逐步失效。 详情请尽快联系国立罗尔大学。 以下为周教授解读全文。
最新的《考试须知》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样题题型和2016年10月内部会议公布的题型都有新的变化。语文改革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日夜改变”。 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给学生高考复习和教师教学造成混乱。
接下来,周老师将结合2017年《考试须知》中最新题型的分析,提出今年高考复习的一些对策。
2017年高考,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阅读和古诗词阅读。 现代课文阅读包括:阐述课文阅读,3题9分; 文学文本阅读,3题14分; 实践课文阅读,3题12分。 古诗词阅读包括:文言阅读,4题19分; 古诗词欣赏,2题11分; 默写名句,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应用题和写作题。 语言申请,5题20分; 写作60分。 全册共有22题,总分150分。
话语正文没有变化,但2017年《考试须知》中的题型是2011年高考国家新课程标准《诗经》。 试题与近三年略有不同,更加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复习时要注意“变”出题策略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文言阅读由3道选择题和1道翻译题组成。 有两种问题类型:
第一类:(1)实词解释(2)句子句子(3)原文分析(4)翻译。
第二类:(1)实词解释(2)文化知识(3)原文分析(4)翻译。
文化常识的复习应以必修五本教材和高中语文、作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 切不可钻牛角尖,消耗学生大量精力,得不偿失。
诗歌鉴赏题有两类:
类型1:1道选择题(5选2)和1道主观分析题。
第二类:2道主观分析题。
复习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难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文学课文和实用课文在复习前都是选修题,但都是选择题(五选二)和三道主观题。 修改后,两题均为必答题。 文学文本阅读中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道选择题(四选一,选正确),两道主观题。
第二类:一道选择题(五选二,错一题),三道主观题。
第三种:选择题1道(五选二,选正确),主观题3道。
实用文本阅读中有两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类:一道选择题(四选一)、一道选择题(五选二)、一道主观题。 第二种:一道选择题(五选二),三道主观题。 复习时,训练学生快速读懂课文、标点符号和提纲,力争一次性过关,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情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是关键。 这是教学大纲修改后各类模拟考试中学生普遍感到考试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语文考试成败的重要环节。 训练思维,强调答题的标准模式,是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题,2016年考了三道选择题:习语、语言问题和衔接词填空。 补充写作题5分; 图文转换题6分。
所以,2017年的各种高考模拟题,大部分都是基于这个套路。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整理近几年的高考题,你会发现每年的高考题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 因此,盲目抄袭前一年的高考题进行训练。 绝对不是最好的政策。
2017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型包括:成语(四选一或五选二)、错句(四选一)、句子重置、词序排列(四选一) 、扩展、句子模仿、生活情境主观题、虚词选择填写、修改段落中的错误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近年来常用的图文转换题。 建议大家针对新题型练习每道语言运用题,让学生了解每道题的得分点,从而做到知其然,写得快。
作文还是60分。 以往《考试须知》的题型有很多,但2017年的作文题型只有一种:任务驱动型。 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能力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作文的水平。 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考场上掌握几种作文思路的基本框架,快速建立作文的基本思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特别注意培训标题、开头和结尾的技巧的起草。 必须强调书写的工整。
附件:2017年高考大纲修改内容专家解读
坚持高考“立德树人”的引导作用
在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文件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反复出现并不断强化,那就是“立德树人”,即高考大纲的教育定位和功能。 这也是2017年高考大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和特点。
教学大纲把“以德育人、服务选拔、定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地位和基本功能,从而设计制定了“一体四层”的高考评价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核心地位的“四个翅膀”,特别是在第四圈的“核心价值观”部分,强调高考要考察和引导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积累、能力提升、素质发展; 传统文化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育人导向。 比如,在汉语中添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在汉语中添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在数学中添加数学文化等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考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功能和政治使命。 更重要的是,这种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渗透和体现在相关学科的考试要求中。
这种“立德树人”的高考定位是非常重要和广泛的。 涉及约1000万高三备考考生、全国超过3000万高中生,影响整个教育事业。 因此,在考试大纲中强调这种“立德树人”的功能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希望社会和教育界高度重视。
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人才选拔,配合高考改革。 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新的考试大纲应该说是一次系统的反思和回应,从考核目标到考试内容,以及标准化格式。 ,连评分都描述的很清楚了。
此次大纲修订,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高考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同时对基础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新大纲配合高考改革,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 这是新大纲中首次提及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值得相关研究和思考。 这种高考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遵循。 当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每一个高考命题来逐步实现。
这次修改幅度比较大,受到社会关注较多的两个科目是语文和物理。 强制内容的增加,也引发了负担增加的担忧。 原则上我还是同意这个修改的。 例如,阅读中文实用文本是必修课。 从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出发,应注重实用性文本。 美国的SAT,以及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都以实用风格为主。
至于大家担心负担增加,我认为有些过头了。 每年考试大纲都会有一些调整,有增减,而且每次都是微调。 并非重大变更或调整,不会影响考试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外,原则上考试的难度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而只与个人期望有关。 过高的期望伴随着沉重的负担。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一味地通过降低高考难度来减轻负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高考等重要的选拔考试,如果试题简单、成绩“毛”,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还会鼓励更多人客观地“学题”。 过高的分数应予以引用。 作为警告。
充分发挥高考作为中学教学“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2017年,汉语考试大纲进行了一些调整。 这些调整实用、科学,有利于提高高考语文试卷质量,更好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同时,它也具有积极的导向。 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指挥”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例如,以往试卷的现代语文阅读部分有“文学课文阅读”和“实用课文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从两者中选其一。 由于“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所以很难“速成”。 因此,历年高考选择“文学课文”的考生很少,很多学校也不重视“文学课文”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 从汉语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有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有相关的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审美鉴赏能力。 因此,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次考试大纲修订,将两类课文选其一的形式改为强制考试,意义重大。 这不仅可以对考生的素质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而且可以纠正一线教学中轻视文艺美育的倾向。
又比如,在“古诗词散文阅读”中还需要增加“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 这将推动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如何将作品阅读与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结合起来做命题,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名词、概念的记忆,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提高语言测试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也是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为什么语文教学效果不佳? 原因之一就是坚持精听、讲读、反复训练。 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但可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阅读量过少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 高考如果能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更好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也有帮助。 的改进.
响应中国教育改革呼声,肯定一线实践成果,考试大纲修订重点明确“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和关系,探索学科设计能力目标,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思考。
修订涉及的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或热点。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和探索。 例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突出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 这些修改既是对我们一线教学研究的回应、总结和肯定,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具体的需要。
从具体内容来看,“实用文”和“文学文”由以往的选拔考试之一变成两者的强制考试,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两种文体在内容、形式、阅读功能、方法、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实际上也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 多元化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课程规划和标准,还是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这个问题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精心的安排。 针对此次修订,一线高考备考工作确实需要做出一些相应调整,但总体仍在教学范围之内。
此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是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检测。 传统文化教学重在认知、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修订明确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试,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死记硬背。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