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0 12:00 | 信息编号:267400 |
联系人: | 电话: |
那些年高考作文题(浙江)1977-2019(附个人观点)
现在是2019年6月8日19点42分,2019年高考终于落下帷幕。 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就是作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1977年以来的浙江高考作文的风格(我目前在浙江,收集所有作文和评题太累了)。 (2009年以后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所以2009年以后我就不评论了。)
1977 年:《道路》。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元年。 当时命题还不成熟,作文命题是各省单独命题。 其他省份大多采用“难忘”、“国家领袖”、“我”、“奋斗”等主旋律,凸显“保守性”。 浙江省的“路”在其中独树一帜。 这个“路”命题的范围很广,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我认为把它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散文会很舒服。 (毕竟这种题目各大高中都要练习)
1978:“缩写”。 要求的缩写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个缩写标题很奇怪,以后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但这样的称谓也体现了中国迫切发展的决心。
1979:“重写”。 就是把《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以令的故事》。 《第二次考试》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就像现在的英语完形填空故事一样,充满正能量(读到一半就能猜到结局)。 这样的改写也有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味道。
1980年:《读完《画鸡蛋》的感想》,这个《画鸡蛋》是达·芬奇小学时画的鸡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我知识有限,只能想到“坚持”的论点”和“重基础”。
1981年:《读完《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感想,毁树容易,种树难,十个人种一棵树,一个人折断它。恰巧发生了那场浩劫1981年之前的几年就足够了,最后几句奋进、坚定不移地走革命路线的口号就够了。
1982年:“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 是的,这就是《岳阳楼》的原句。 我想这句话初中的语文老师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这样的话题想要拿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无论文笔多么出色,也难逃喊口号的嫌疑。
1983年:“读漫画《下面没水,换个地方挖》,写下读后感想”。 我没有看过这部漫画,但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毅力、毅力、毅力。 我觉得漫画的读后印象是早期的素材构成,应该还蛮有趣的。
1984年:《围绕中学生作文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该组合物中有两种材料。 第一个材料是学生写作无话可说,只能空白或胡编(适应不是胡编!)。 第二个材料是老师认为学生只注意分数而不注意作文问题(如果分数低,他们自然会注意到问题)。 题目是征求中学生作文的意见。 我觉得后期可以上升到社会方面,所以可能会脱颖而出。
1985年:“写信,反思污染”。 有一种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感觉。 一举两得。 首先,它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其次,它也将环境问题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政治和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高考要求写环境问题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 接手1985年的题,环境问题又考了一次高考。这样两年的作文如此相似,实属罕见,这也说明了当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987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知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正确的认识也会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先进的认识可以辅助修行的进步,落后的认识也会阻碍修行的进步。
1988:“习惯”。 这是构图上的一大杀招。 这样的话题一出来,高手和落伍者就可以明显区分了。 我想我会写“习惯是一个人的反映”这个主题。
1989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你的同学因为选科问题与班主任和老师发生争执。 请给他建议。 小学有一种“口语交流”的趋势。
1990:《玫瑰园》。 它也是一种物质成分。 其内容是:一个人认为玫瑰有刺,认为玫瑰园不好;一个人认为玫瑰有刺,认为玫瑰园不好; 另一个认为有刺的玫瑰,觉得玫瑰园真好。 有人认为是“同理心”,但我觉得还是“苦中作乐”或者“用心态让事情发生”更好。
1991年:“1.描述圆圈的假想物体。2.写一篇关于是否“接近墨水是黑色”的辩论演讲”。 1 如果给我的话,我会直接死掉。 2的话不仅考察了应用文的写作,还透露出一点辩证色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情况确实不同了。
1992年:“通过阅读现代文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找不到该材料,就忘记它。
1993年:“扩展写作”。 材质:梧桐树的老树皮被折断,新树皮露出来。 儿子和女儿轮流称赞对方。 一旁的父亲希望两人能像树皮一样。 这篇作文不仅要求学生善于描写,还要求学生对老树皮的象征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好有高超的洞察力。
1994:“尝试一下。” 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 这种作文最好采用叙述、讨论的方法来写,最好写七点、三点。 讨论还必须深入、尖锐、响亮。 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作文感觉。
1995年:《根据《鸟评》写一篇议论文。《鸟评》是一首寓言诗,大体说:嫉妒是成功路上的大敌。
1996年:“《六指整形手术》和《错误截肢》你更喜欢哪一部”。 《六指整形手术》画的是一位医生截掉了强壮有力的拇指,却保留了脆弱无力的第六指。 在“错误截肢”中,医生截去了右肢,却保留了本应截肢的左臂。 我个人认为《给予》中拇指和第六指那引人注目的凹口与第六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无处施展野心,无能的人却身居高位,蚕食社会的现象。 更好的。
1997年:“用材料写作”。 材料一:根据调查,最理想的品质是“乐于助人”。 材料二:调查显示,当别人遇到危机时,更多人选择“默默走开”。 两种材质对比鲜明,立意明显。 不会跑题,更不会跑题,但很难出彩。
1998:“克服脆弱性”。 我个人觉得,与其把这样的文章写成议论文,不如尝试一下,写出一篇小说。 当然,高考是人生大事,我不敢冒险。
1999年:“如果记忆可以移植”。 这样的构成命题已经表明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 但我有一个疑问:“A的记忆在B的身上,那么他是谁?”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想到了Roja 的《谈论创造性思维》。 我引用他的原文作为我的观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很多种。由于形势的变化,原来有效的方法现在往往失效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找到答案就会停下来。所以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不要放弃寻找,这一点非常重要。”
2001年:“写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诚信议论文相信大家已经练习过不下十遍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2002年:《心灵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登山者在严寒中爬山时遇到了一个垂死的人。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拯救自己,也拯救自己。 每个人都会遇到选择,而且往往是发自内心的做出选择。 是追寻内心,还是屈服于理性,是本题的考察点。 我觉得只要不极端就可以了。
2003年:“情感的亲近与对事物的认知”。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人们的主观思维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追求理性、寻求最佳方法,同时还要有适当的“人情味”,避免成为机器。
2004年:《人文素质与发展》。 一阵哲学之风吹来。 我们在建设物质社会的同时,不能忘记进行精神文化建设。
2005年:“一叶一枝,一世界”。 注重细节。
2006年:《人生有情趣|人生无情趣》。 学习和追求永无止境,不能有懈怠。 不过,缓解一下内心的疲倦,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也很重要。
2007年:《行走在消失》。 你可以写你从小到大消失的情感,可以写消失的文化发展的本质,甚至可以写人类自身发展中消失的文化。 这个命题非常广泛且具有分水岭。
2008年:“触摸城市|感受乡村”。 感觉写成一篇文章,是为了摆脱城市的喧嚣。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 材料组成。
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我的时光》
2012年:《坐在路边鼓掌的男人》
2013年:《三句话看青春》
2014年:《门与路》
2015年:“文章如人物”
2016年:《虚拟与现实》
2017年:“一生三本书”
2018年:《浙江精神》
2019:“如果你是一名作家如何思考你的读者”
2020:“?” 排除方法: 1、不连续。 2 不扩展。 3. 它不是申请文本。 (我个人猜测可能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感觉自己写得又累又差,而且越写越头疼。 希望读者能够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如果不输入985,可以输入211!
参考:1978年高考作文题: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
阅读Roja 的《论创造性思维》原文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那些年高考作文题(浙江)1977-2019(附个人观点)
现在是2019年6月8日19点42分,2019年高考终于落下帷幕。 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就是作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1977年以来的浙江高考作文的风格(我目前在浙江,收集所有作文和评题太累了)。 (2009年以后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所以2009年以后我就不评论了。)
1977 年:《道路》。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元年。 当时命题还不成熟,作文命题是各省单独命题。 其他省份大多采用“难忘”、“国家领袖”、“我”、“奋斗”等主旋律,凸显“保守性”。 浙江省的“路”在其中独树一帜。 这个“路”命题的范围很广,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我认为把它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散文会很舒服。 (毕竟这种题目各大高中都要练习)
1978:“缩写”。 要求的缩写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个缩写标题很奇怪,以后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但这样的称谓也体现了中国迫切发展的决心。
1979:“重写”。 就是把《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以令的故事》。 《第二次考试》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就像现在的英语完形填空故事一样,充满正能量(读到一半就能猜到结局)。 这样的改写也有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味道。
1980年:《读完《画鸡蛋》的感想》,这个《画鸡蛋》是达·芬奇小学时画的鸡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我知识有限,只能想到“坚持”的论点”和“重基础”。
1981年:《读完《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感想,毁树容易,种树难,十个人种一棵树,一个人折断它。恰巧发生了那场浩劫1981年之前的几年就足够了,最后几句奋进、坚定不移地走革命路线的口号就够了。
1982年:“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 是的,这就是《岳阳楼》的原句。 我想这句话初中的语文老师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这样的话题想要拿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无论文笔多么出色,也难逃喊口号的嫌疑。
1983年:“读漫画《下面没水,换个地方挖》,写下读后感想”。 我没有看过这部漫画,但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毅力、毅力、毅力。 我觉得漫画的读后印象是早期的素材构成,应该还蛮有趣的。
1984年:《围绕中学生作文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该组合物中有两种材料。 第一个材料是学生写作无话可说,只能空白或胡编(适应不是胡编!)。 第二个材料是老师认为学生只注意分数而不注意作文问题(如果分数低,他们自然会注意到问题)。 题目是征求中学生作文的意见。 我觉得后期可以上升到社会方面,所以可能会脱颖而出。
1985年:“写信,反思污染”。 有一种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感觉。 一举两得。 首先,它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其次,它也将环境问题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政治和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高考要求写环境问题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 接手1985年的题,环境问题又考了一次高考。这样两年的作文如此相似,实属罕见,这也说明了当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987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知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正确的认识也会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先进的认识可以辅助修行的进步,落后的认识也会阻碍修行的进步。
1988:“习惯”。 这是构图上的一大杀招。 这样的话题一出来,高手和落伍者就可以明显区分了。 我想我会写“习惯是一个人的反映”这个主题。
1989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你的同学因为选科问题与班主任和老师发生争执。 请给他建议。 小学有一种“口语交流”的趋势。
1990:《玫瑰园》。 它也是一种物质成分。 其内容是:一个人认为玫瑰有刺,认为玫瑰园不好;一个人认为玫瑰有刺,认为玫瑰园不好; 另一个认为有刺的玫瑰,觉得玫瑰园真好。 有人认为是“同理心”,但我觉得还是“苦中作乐”或者“用心态让事情发生”更好。
1991年:“1.描述圆圈的假想物体。2.写一篇关于是否“接近墨水是黑色”的辩论演讲”。 1 如果给我的话,我会直接死掉。 2的话不仅考察了应用文的写作,还透露出一点辩证色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情况确实不同了。
1992年:“通过阅读现代文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找不到该材料,就忘记它。
1993年:“扩展写作”。 材质:梧桐树的老树皮被折断,新树皮露出来。 儿子和女儿轮流称赞对方。 一旁的父亲希望两人能像树皮一样。 这篇作文不仅要求学生善于描写,还要求学生对老树皮的象征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好有高超的洞察力。
1994:“尝试一下。” 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 这种作文最好采用叙述、讨论的方法来写,最好写七点、三点。 讨论还必须深入、尖锐、响亮。 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作文感觉。
1995年:《根据《鸟评》写一篇议论文。《鸟评》是一首寓言诗,大体说:嫉妒是成功路上的大敌。
1996年:“《六指整形手术》和《错误截肢》你更喜欢哪一部”。 《六指整形手术》画的是一位医生截掉了强壮有力的拇指,却保留了脆弱无力的第六指。 在“错误截肢”中,医生截去了右肢,却保留了本应截肢的左臂。 我个人认为《给予》中拇指和第六指那引人注目的凹口与第六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无处施展野心,无能的人却身居高位,蚕食社会的现象。 更好的。
1997年:“用材料写作”。 材料一:根据调查,最理想的品质是“乐于助人”。 材料二:调查显示,当别人遇到危机时,更多人选择“默默走开”。 两种材质对比鲜明,立意明显。 不会跑题,更不会跑题,但很难出彩。
1998:“克服脆弱性”。 我个人觉得,与其把这样的文章写成议论文,不如尝试一下,写出一篇小说。 当然,高考是人生大事,我不敢冒险。
1999年:“如果记忆可以移植”。 这样的构成命题已经表明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 但我有一个疑问:“A的记忆在B的身上,那么他是谁?”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想到了Roja 的《谈论创造性思维》。 我引用他的原文作为我的观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很多种。由于形势的变化,原来有效的方法现在往往失效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找到答案就会停下来。所以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不要放弃寻找,这一点非常重要。”
2001年:“写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诚信议论文相信大家已经练习过不下十遍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2002年:《心灵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登山者在严寒中爬山时遇到了一个垂死的人。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拯救自己,也拯救自己。 每个人都会遇到选择,而且往往是发自内心的做出选择。 是追寻内心,还是屈服于理性,是本题的考察点。 我觉得只要不极端就可以了。
2003年:“情感的亲近与对事物的认知”。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人们的主观思维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追求理性、寻求最佳方法,同时还要有适当的“人情味”,避免成为机器。
2004年:《人文素质与发展》。 一阵哲学之风吹来。 我们在建设物质社会的同时,不能忘记进行精神文化建设。
2005年:“一叶一枝,一世界”。 注重细节。
2006年:《人生有情趣|人生无情趣》。 学习和追求永无止境,不能有懈怠。 不过,缓解一下内心的疲倦,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也很重要。
2007年:《行走在消失》。 你可以写你从小到大消失的情感,可以写消失的文化发展的本质,甚至可以写人类自身发展中消失的文化。 这个命题非常广泛且具有分水岭。
2008年:“触摸城市|感受乡村”。 感觉写成一篇文章,是为了摆脱城市的喧嚣。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 材料组成。
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我的时光》
2012年:《坐在路边鼓掌的男人》
2013年:《三句话看青春》
2014年:《门与路》
2015年:“文章如人物”
2016年:《虚拟与现实》
2017年:“一生三本书”
2018年:《浙江精神》
2019:“如果你是一名作家如何思考你的读者”
2020:“?” 排除方法: 1、不连续。 2 不扩展。 3. 它不是申请文本。 (我个人猜测可能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感觉自己写得又累又差,而且越写越头疼。 希望读者能够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如果不输入985,可以输入211!
参考:1978年高考作文题: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
阅读Roja 的《论创造性思维》原文
历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发现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