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1 19:01:02 | 信息编号:69827 |
武汉人的心头爱!这8种当地特色美食,旅游别错过
李白笔下的武汉是诗意的中转站,引用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然而这座九省通衢的码头城市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武汉三镇位于长江边,自古便是南北交汇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会在这里卸货,各地的厨艺也于此处交融,进而催生出独特的饮食文化。
“过早冇?”是武汉清晨极为亲切的问候语,它开启了这座城市的美食密码。武汉人将早餐发展成了非遗,早点种类丰富,能让人连续吃一个月都不重样。接下来,菜卫卫会给大家分享8种地道美食,这些都是本地人每天排队抢购的,是当地人的“心头爱”,来武汉旅游,若不吃这些美食就等于白来了!
第一种,热干面
速食是1900年代汉口码头工人发明的,如今成了武汉早餐名片。1908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码头的搬运工需要快速补充体力。面摊老板蔡明伟把煮熟的碱水面拌上芝麻油防止粘连,创造出最早的“把面”。现在的热干面要用直径1.2米竹簸箕晾面,掸面时要三次抛起三次接住以保持筋道。芝麻酱得用石磨当场研磨,然后掺入香油调制成能够流动的酱汁。进食时先把芝麻酱搅拌均匀,接着加入酸豆角与萝卜丁,让面条裹着酱汁送入口中,首先会尝到芝麻的香气,紧接着辣味涌现出来,最后感受到碱水面的麦香。武汉人拿着纸碗边走路边吃东西,五分钟就吃完,这种快节奏与码头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种,三鲜豆皮
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吃了老通城豆皮,连吃四块,这道早点至今仍是早点界的佼佼者。它源自1920年代,起初是茶馆里搭配茶的点心。先将绿豆和米泡软后磨成浆,在直径80厘米的铁锅中摊成薄皮,接着铺上蒸熟的糯米,再撒上卤过的猪肉、香菇、笋丁。最后老师傅双手翻锅,把五斤重的豆皮整个抛起翻面,以此保证糯米层均匀受热。外层的蛋皮煎得焦脆,糯米充分吸收了肉汁,豆香与油香混合在一起,咬下去的时候能够听见“咔滋”声 。一套豆皮搭配一碗蛋酒,是武汉老人几十年不变的固定搭配,怪不得老武汉常常说“没吃豆皮就等于白来” 。
第三种,武昌鱼
毛泽东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这道长江美味闻名于天下。正宗的武昌鱼只产自梁子湖,鱼身有13根半刺是正品的标识。清蒸时需在鱼背肉厚的地方划刀,垫上姜片隔水蒸8分20秒。蒸熟的鱼肉很嫩,用筷子一划就分开了,蘸着盘底的汤汁吃,鲜味直冲到脑门。武汉水产市场凌晨三点开始营业,老师傅要亲自去挑选活鱼,活鱼重量在1斤2两左右,这种规格的鱼肉最为紧实。
第四种,面窝
光绪年间,汉口码头有早点摊主,他们用米浆发明了这种环形炸物。在汉口六渡桥有个老摊子,那里炸面窝的铁勺已经传了三代人。大米和黄豆按7比3的比例泡发,磨浆的时候要加入葱姜末。有特制的圆勺,中间是凸起的,倒米浆时会自然形成圆圈。用190℃的热油炸3分钟,炸好后边缘薄脆得如同虾片,中间厚实的部分带着葱香。热干面搭配着吃能够化解芝麻酱的油腻感,老武汉人有这样的习惯,把面窝掰碎后泡在糊米酒里,然后搭配热干面一起吃,这就如同北京人喝豆汁时必定会搭配焦圈一样。
第五种,汤包
这是武汉人吃汤包的口诀,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当年汉口开埠带来江南手艺,这手艺在武汉落地生根成为“皮薄汤多”的升级版,其皮子比上海汤包更薄。每个包子有18个褶,隔着皮能看见晃动的汤汁。秘诀是在肉馅里拌入猪皮冻,蒸的时候猪皮冻化成汤。吃的时候先咬破皮吸汤,再蘸姜丝醋解腻。吉庆街的老店一直用鸡汤作为汤底,店里一笼汤包搭配蛋酒来卖,这家店每天要耗费300斤猪皮去熬制皮冻,由此能够看出它有多火爆 。
第六种,糊汤粉
清晨时分,户部巷里总有老饕,他们端着粗瓷碗哧溜糊汤粉。这种吃法源自长江渔民的发明,先把二三两的小鲫鱼熬到骨酥肉烂,然后滤渣,接着加胡椒勾芡成糊。细米粉在浓汤里打个滚,再撒上虾皮葱花,搭配油条段吃最为地道。鱼汤的鲜与胡椒的辣相混合,油条泡软后吸满汤汁,花五块钱就能吃得汗流浃背。它曾经是码头工人的御寒神器,如今已成为一道地道的美食名吃!
第七种,烧梅
武汉人所说的“烧梅”实际上是烧卖,它比江南版本多了一份江湖豪迈之气。武汉烧卖与外地有三点不同,一是皮中掺入了猪油,二是味道偏重胡椒味,三是形状类似石榴。在和面时,每斤面粉会加入二两猪油,这样擀出的皮能够透光且不漏油。其馅料包含糯米、五花肉丁以及香菇,在拌料时加入的黑胡椒占总重量的3%。蒸熟后的烧卖油光锃亮,咬开后,烫嘴的糯米带有浓郁的胡椒香味,搭配花红茶恰好能够解腻。江汉平原有着丰饶的物产,这些物产都被浓缩在这枚“重油烧梅”里,它配着大碗茶能解腻,是老武汉茶馆的标配茶点。
第八种,藕汤
武汉人家中都必备吊子铫(陶罐),它专门用于煨藕汤。洪湖粉藕选取中间段,与筒子骨一起炖4小时,炖的过程中不能加水。好的藕汤能够挂勺,藕块可以拉得出丝。喝汤的时候先品尝原味,接着加点白胡椒粉,武汉人坚信喝藕汤比喝牛奶更补钙,武汉姑娘伢常讲“喝藕汤比敷面膜管用”。这道汤品每年在武汉消耗2万吨莲藕,是本地菜市场的硬通货。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27.37 |
武汉人的心头爱!这8种当地特色美食,旅游别错过
李白笔下的武汉是诗意的中转站,引用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然而这座九省通衢的码头城市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武汉三镇位于长江边,自古便是南北交汇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会在这里卸货,各地的厨艺也于此处交融,进而催生出独特的饮食文化。
“过早冇?”是武汉清晨极为亲切的问候语,它开启了这座城市的美食密码。武汉人将早餐发展成了非遗,早点种类丰富,能让人连续吃一个月都不重样。接下来,菜卫卫会给大家分享8种地道美食,这些都是本地人每天排队抢购的,是当地人的“心头爱”,来武汉旅游,若不吃这些美食就等于白来了!
第一种,热干面
速食是1900年代汉口码头工人发明的,如今成了武汉早餐名片。1908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码头的搬运工需要快速补充体力。面摊老板蔡明伟把煮熟的碱水面拌上芝麻油防止粘连,创造出最早的“把面”。现在的热干面要用直径1.2米竹簸箕晾面,掸面时要三次抛起三次接住以保持筋道。芝麻酱得用石磨当场研磨,然后掺入香油调制成能够流动的酱汁。进食时先把芝麻酱搅拌均匀,接着加入酸豆角与萝卜丁,让面条裹着酱汁送入口中,首先会尝到芝麻的香气,紧接着辣味涌现出来,最后感受到碱水面的麦香。武汉人拿着纸碗边走路边吃东西,五分钟就吃完,这种快节奏与码头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种,三鲜豆皮
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吃了老通城豆皮,连吃四块,这道早点至今仍是早点界的佼佼者。它源自1920年代,起初是茶馆里搭配茶的点心。先将绿豆和米泡软后磨成浆,在直径80厘米的铁锅中摊成薄皮,接着铺上蒸熟的糯米,再撒上卤过的猪肉、香菇、笋丁。最后老师傅双手翻锅,把五斤重的豆皮整个抛起翻面,以此保证糯米层均匀受热。外层的蛋皮煎得焦脆,糯米充分吸收了肉汁,豆香与油香混合在一起,咬下去的时候能够听见“咔滋”声 。一套豆皮搭配一碗蛋酒,是武汉老人几十年不变的固定搭配,怪不得老武汉常常说“没吃豆皮就等于白来” 。
第三种,武昌鱼
毛泽东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这道长江美味闻名于天下。正宗的武昌鱼只产自梁子湖,鱼身有13根半刺是正品的标识。清蒸时需在鱼背肉厚的地方划刀,垫上姜片隔水蒸8分20秒。蒸熟的鱼肉很嫩,用筷子一划就分开了,蘸着盘底的汤汁吃,鲜味直冲到脑门。武汉水产市场凌晨三点开始营业,老师傅要亲自去挑选活鱼,活鱼重量在1斤2两左右,这种规格的鱼肉最为紧实。
第四种,面窝
光绪年间,汉口码头有早点摊主,他们用米浆发明了这种环形炸物。在汉口六渡桥有个老摊子,那里炸面窝的铁勺已经传了三代人。大米和黄豆按7比3的比例泡发,磨浆的时候要加入葱姜末。有特制的圆勺,中间是凸起的,倒米浆时会自然形成圆圈。用190℃的热油炸3分钟,炸好后边缘薄脆得如同虾片,中间厚实的部分带着葱香。热干面搭配着吃能够化解芝麻酱的油腻感,老武汉人有这样的习惯,把面窝掰碎后泡在糊米酒里,然后搭配热干面一起吃,这就如同北京人喝豆汁时必定会搭配焦圈一样。
第五种,汤包
这是武汉人吃汤包的口诀,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当年汉口开埠带来江南手艺,这手艺在武汉落地生根成为“皮薄汤多”的升级版,其皮子比上海汤包更薄。每个包子有18个褶,隔着皮能看见晃动的汤汁。秘诀是在肉馅里拌入猪皮冻,蒸的时候猪皮冻化成汤。吃的时候先咬破皮吸汤,再蘸姜丝醋解腻。吉庆街的老店一直用鸡汤作为汤底,店里一笼汤包搭配蛋酒来卖,这家店每天要耗费300斤猪皮去熬制皮冻,由此能够看出它有多火爆 。
第六种,糊汤粉
清晨时分,户部巷里总有老饕,他们端着粗瓷碗哧溜糊汤粉。这种吃法源自长江渔民的发明,先把二三两的小鲫鱼熬到骨酥肉烂,然后滤渣,接着加胡椒勾芡成糊。细米粉在浓汤里打个滚,再撒上虾皮葱花,搭配油条段吃最为地道。鱼汤的鲜与胡椒的辣相混合,油条泡软后吸满汤汁,花五块钱就能吃得汗流浃背。它曾经是码头工人的御寒神器,如今已成为一道地道的美食名吃!
第七种,烧梅
武汉人所说的“烧梅”实际上是烧卖,它比江南版本多了一份江湖豪迈之气。武汉烧卖与外地有三点不同,一是皮中掺入了猪油,二是味道偏重胡椒味,三是形状类似石榴。在和面时,每斤面粉会加入二两猪油,这样擀出的皮能够透光且不漏油。其馅料包含糯米、五花肉丁以及香菇,在拌料时加入的黑胡椒占总重量的3%。蒸熟后的烧卖油光锃亮,咬开后,烫嘴的糯米带有浓郁的胡椒香味,搭配花红茶恰好能够解腻。江汉平原有着丰饶的物产,这些物产都被浓缩在这枚“重油烧梅”里,它配着大碗茶能解腻,是老武汉茶馆的标配茶点。
第八种,藕汤
武汉人家中都必备吊子铫(陶罐),它专门用于煨藕汤。洪湖粉藕选取中间段,与筒子骨一起炖4小时,炖的过程中不能加水。好的藕汤能够挂勺,藕块可以拉得出丝。喝汤的时候先品尝原味,接着加点白胡椒粉,武汉人坚信喝藕汤比喝牛奶更补钙,武汉姑娘伢常讲“喝藕汤比敷面膜管用”。这道汤品每年在武汉消耗2万吨莲藕,是本地菜市场的硬通货。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